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茶葉是否有藥用價值?是怎樣的?

茶葉是否有藥用價值?是怎樣的?

談及茶的起源,人們往往會引用“神農嘗百草,壹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茶)而解”。傳說,神農為了給人治病,經常到深山野嶺采集草藥,他不僅要走很多路,而且還要對采集的草藥親口嘗試,體會、鑒別草藥的功能。有壹天,他采藥中嘗到了壹種有毒的草,頓感口幹舌麻、頭暈目眩,於是,趕緊找棵樹靠著坐下,閉目休息。這時,壹陣風吹來幾片帶著清香的葉子,神農隨手撿了兩片放在嘴裏咀嚼,沒想品出壹股清香,感到舌底生津、精神振奮,剛才的不適壹掃而空。仔細觀察後,他發現這種樹葉的葉形、葉脈與壹般的樹木不同,便采集了壹些帶回去細細研究,後來將它定名為“茶”。這壹傳說暗示了茶在最初發現時就具有藥用功能。

我國古籍中,最早記載藥茶方劑的是三國時期張揖所著的《廣雅》,稱:“荊巴間采茶作餅成以米膏出之。若飲,先炙令赤……其飲醒酒,令人不眠。”到唐宋時,藥茶也已發展為單方、復方並用,且復方之用多於單方。服用方法也由原來單壹的煮飲法豐富為調服、丸劑、散劑等。明清時期,藥茶的應用範圍和制作方法不斷更新和充實,茶療處方更是豐富,適用範圍幾乎遍及內科、外科、婦科、兒科、五官科、皮膚科、骨傷科和養生保健等各個方面,藥茶的劑型也進壹步發展為散劑、丸劑、沖劑以及以藥代茶飲等多種類型,服用方法多樣,有飲服、調服、和服、含漱、擦、搽、塗、熏等。此時大量行之有效的茶療方被廣泛應用,如午時茶、枸杞茶、姜茶、八仙茶、珍珠茶等。

對於茶的藥效,成書於春秋戰國時期的我國第壹部藥物學專著《神農本草經》就有記錄,歷代本草學家和醫學家都將茶作為防治疾病、養生保健的良藥加以應用和論述。《藥書》《華佗食論》《茶譜》等都記載了茶的止渴、提神、消食、利尿、治喘、明目益思、消炎解毒、益壽延年等20多項功效。唐代大醫藥學家陳藏器甚至在《本草拾遺》中稱:“諸藥為各病之藥,茶為萬病之藥”,幾乎神化了茶的藥用價值。

而茶作為藥用的同時,也作為食用廣為發展。三國時期,張揖在其《廣雅》中稱飲茶為“煮茗”;西晉時,傅鹹在《司隸教》中提到茶,稱“茶粥”,反映出魏晉時期的人會將茶的鮮葉采來煮食,並加入米、油、鹽、姜、蔥、椒、紅棗、桔皮、薄荷等作料調味。“煮茶如烹調,吃茶如吃菜”。而“溫飲”茶葉的習慣也因此延續至今。我國許多民族也有類似習慣,如內蒙古的奶茶、新疆的酥油茶等。白居易的《琵琶行》名句“商人重利輕別離,前月浮梁買茶去”,說明唐朝時茶葉生意已相當普遍。我們所熟悉的不加佐料、直接用開水沖泡的方式,也就是“清飲”,在明代就已經出現,並逐漸受到百姓,特別是文人的喜愛,成為中國主要的飲茶方式之壹。

但是,即使作為飲品流傳,茶的藥用功能也沒有被湮滅。中醫藥中取其藥效而發明出來的茶療方用途非常廣泛。隨著現代醫學的介入,相關研究不斷證實茶葉的保健功效,因其三抗(抗腫、抗輻射、抗氧化)、三降(降血脂、降血壓、降血糖)的保健作用,更是被西方稱為“神奇的東方樹葉”,風靡世界。世界衛生組織調查了許多國家的飲料優劣情況,最終得出“茶為中老年人的最佳飲料”這壹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