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郭開珍(郭沫若其實是他的別名)
性別:男
國籍:中國
籍貫:四川樂山縣
出生年月:1892年11月16日
去世年月:1978年6月12日
身高:168CM
所處時代:近代
職業:文學 作者
政治 副經理
政黨:中國***產黨黨員
成就: 郭沫若擔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校長長達20年。顯示出淵博的知識和深邃的教育思想。在他的領導下 科學院貫徹“全院辦校 所系結合”的辦校方針 。實施科研與教育壹體化政策 充發揮科學院各研究所師資力量雄厚、科研設備優良的優勢 全力支持科大建設;確立了教學與科研、科學與技術、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辦學原則 倡導了“勤奮學習 紅專並進 理實交融”的優良校風。 建立了培養新興、邊緣、尖端科技人才的新型教育體制 形成了開明開放、兼容不同學派的民主學術氛圍 。這些都在中國科大以後的辦學實踐中顯示出強大的生命力 ,為學校的長遠發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中國科大於建校30周年之際 在東區校園樹立郭沫若銅像 並命名彼廣場為郭沫若廣場。
名言: 人是活的,書是死的。活的人讀死書,可以把書讀活。死書讀活人,可以把人讀死
什麽是天才!我想,天才就是勤奮的結果。 壹萬個口惠而實不至的泛交,抵不過壹個同生死***患難的知心。
代表作品: 天上的街市;《中國古代社會研究》;《甲骨文字研究》
郭沫若生於四川省樂山縣觀鵝鄉沙灣鎮,是中國***產黨黨員,曾任中國科學院院長,為中國當代著名傑出之文學、史學界權威,蜚聲國際,努力世界和平運動,是我國現代著名的作家、文學家、詩人、劇作家、考古學家、思想家、古文字學家和著名的革命活動家。除學術作品和資歷以外,郭沫若的品格和在中華人民***和國建國後壹系列政治運動中的表現受到廣泛的質疑。
郭沫若乳名:文豹,號尚武。1897年春入家塾讀書。喜讀《詩經》、《唐詩三百首》,喜歡李白、王維、孟浩然。
1901年家塾采用上海編印的新式教科書授課。
1905年春長兄郭開文赴日留學,有意偕從同行,父母未準。
1906年春,入樂山縣高等小學。第壹學期成績名列第壹,因受年長同學嫉妒,被降為第三名。
1907年春,因反對教師專制,被學校開除,經斡旋返校。 夏升入樂山縣中學堂,大量閱讀林琴南的譯述小說。
1908年秋,患傷寒並發中耳炎,聽力受損。病中讀先秦諸子等古籍,偏愛《莊子》。
1909年秋,因參加罷課,請求校方與當地政府交出罰辦打傷同學的肇事者,被學校開除。
1910年春,斤省城成都,插入四川關立高等分設中學堂。冬季參加成都學界要求早開國會的罷課風潮,任班級代表,又受開除處分,因故未實行。
1911年冬,清帝退位。回鄉組織民團響應辛亥革命。
1912年,2月受父母之命與張瓊華結婚,5日後即離家回成都。
1913年春,考入成都四川官立高等學堂理科,未學。夏季被天津軍醫學校錄取,未就學。年底,得兄長資助,決定東渡日本留學。
1914年1月抵達東京。秋季考入東京第壹高等學校預科。與郁達夫同學。
1915年秋,入岡山第六高等學校。與成仿吾同學。閱讀泰戈爾、屠格涅夫、歌德、海涅等人作品。與斯賓諾莎思想接近。
1916年夏季,與東京聖路家醫院護士佐藤富子相識。冬,與佐藤富子在岡山結婚。開始新詩寫作。
1917年,試譯泰戈爾詩集,因無法出版而中止。
1918年 參加留日學生罷課,抵制簽訂“二十壹條”。夏 升入九州帝國大學醫學部。 與留日同學張資平醞釀出版文學刊物。
1919年夏 與留日同學響應“五四”運動,組織抵日愛國社團夏社。作小說《牧羊哀話》。詩作在上海《時事新報》上發表,震動中國詩壇。
1920年 與田漢、宗白華的通信輯為《三葉集》出版。譯歌德《浮士德》第壹部,因譯稿被老鼠咬毀未能出版。
1921年 休學半年。往返於上海、日本之間籌備出版文學刊物。 6月 文學團體創造社在東京成立。第壹部詩集《女神》問世。
1922年 《創造》季刊五壹節創刊。譯歌德《少年維特之煩惱》。
1923年 春 自九州帝國大學醫學部畢業。隨即回國從事文學活動,編輯出版創造社刊物。 譯尼采《查拉圖斯屈拉鈔》前半部。 詩歌戲曲散文集《星空》出版。
1924年春 赴日本,在福岡翻譯河上肇《社會組織與社會革命》、屠格涅夫長篇小說《新時代》。對馬克思主義理論作系統了解,從此確立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冬 歸國調查江蘇、浙江軍閥戰禍。作《水平線下》。
1925年 在上海結識中國***產黨早期領導人瞿秋白。目睹五卅慘案實況,作二幕劇《聶耳》。《文學論集》出版。譯愛爾蘭約翰沁孤戲曲集。發表組詩《瓶》。
1926年3月 與郁達夫等赴廣州,任廣東大學文學院學長,實行文科改革。結識毛澤東、周恩來等***產黨人。創造社出版部成立。 7月 參加北伐,任國民革命軍總政治部中將副主任、代主任。12月 任黃埔軍校武漢分校(中央軍事政治學校)政治科教官。
1927年3月 在南昌朱德住處作《請看今日之蔣介石》,痛斥蔣介石叛變革命。被蔣介石政府通緝。7月 任第二方面軍政治部主任。8月 參加八壹南昌起義,任國民革命委員會主席團成員、起義部隊總政治部主任。經周恩來、李壹氓介紹加入中國***產黨。冬 潛回上海從事文藝活動。重譯《浮士德》第壹部。因患斑疹傷寒,錯過乘船轉移到蘇聯去的機會。
1928年2月 為躲避國民黨政府緝捕,得內山完造幫助離滬,化名旅日,定居千葉縣, 行動受警方監視。通覽東京東漢文庫先秦史籍,研究中國古代史。譯美國作家辛克萊長篇小說《石炭王》。
1929年 作自傳《我的幼年》、《反正前後》。譯辛克萊長篇小說《屠場》。譯德國米海裏斯《美術考古發現史》。
1930年 論證中國古代存在奴隸制社會形態的《中國古代社會研究》出版。譯辛克萊長篇小說《煤油》。
1931年 作《甲骨文字研究》、《殷周青銅器銘文研究》、《兩周金文辭大系》。譯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譯俄國托爾斯泰長篇小說《戰爭與和平》、英國威爾士《生命之科學》等。
1932年“壹二·八”事變發生,《生命之科學》等譯稿在上海商務印書館被焚。作《金文叢考》、《創造十年》。
1933年作《蔔辭通篡》、《金文余釋之余》、《古代銘刻匯考》等。
1934年 作《兩周金文辭大系考釋》、《先秦天道觀之演進》、《屈原研究》。再譯《生命之科學》。輯譯《日本短篇小說集》。
1936年作歷史小品數篇,輯為《豕碲》。譯日本林謙三《隋唐燕樂調研究》。譯德國席勒《華倫斯太》。
1937年作《殷契粹編》、《創造十年續編》。7月 抗日戰爭爆發。只身歸國參加抗戰。在上海主辦《救亡日報》、組織文化宣傳隊、戰地服務團赴前線勞軍。以無黨派人士身份,在周恩來直接領導下從事抗戰文化工作。
1938年1月 與於立群結合,同由廣州赴武漢,就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第三廳廳長。當選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理事。 10月 武漢失守,經長沙、桂林撤至重慶。
1939年《石鼓文研究》出版。
1940年4月 在重慶嘉陵江北岸發掘延光四年漢墓。9月 辭去三廳廳長職務,抗議國民黨政府強行改組政治部。11月 國民黨當局被迫同意組成文化工作委員會,任主任。
1941年11月 周恩來、於右任、馮玉祥等發起紀念郭沫若創作生活25周年及50壽辰。編《五十年簡譜》。改寫《棠棣之花》。
1942年作歷史劇《屈原》、《虎符》、《高漸離》、《孔雀膽》;譯歌德《赫曼與竇綠苔》。創辦群益出版社,主編學術刊物《中原》。
1943年 作歷史劇《南冠草》。研究先秦諸子。
1944年春,作《甲申三百年祭》, 被中***中央定為整風學習文件
1945年草擬《文化界時局進言》,呼籲民主政治。文化工作委員會遂被國民黨政府解散。《青銅時代》、《十批判書》出版。 夏 離重慶抵上海。赴南京參加國***和談。《歷史人物》出版。
1947年 譯歌德《浮士德》第二部。編《少年時代》、《革命春秋》、《天地玄黃》等。冬 遷抵香港。
1948年作《抗戰回憶錄》(後改名《洪波曲》)。年末 為出席新政協會議,赴東北解放區。
1949年 3月 率中國代表團出席世界擁護和平大會布拉格會議。 建國前夕 當選中華全國文學藝術工作者聯合會主席、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副主席。 10月 中華人民***和國成立,任政務院副總理、文化教育委員會主任、中國科學院院長。
1950年 3月 當選中國民間文藝研究會理事長。 5月 學術名詞統壹工作委員會成立,任主任。 8月 率中國代表團訪問朝鮮。11月 出席在華沙召開的第二屆世界保衛和平大會。
1951年 2月 出席在柏林召開的世界和平理事會會議。11月 出席在維也納召開的世界和平理事會會議。12月 獲加強國際和平斯大林國際獎。《海濤集》出版。
1952年 2月 《奴隸制時代》出版,確定奴隸制社會下限在春秋、戰國之交。 任中央考古訓練班主任。 獲匈牙利科學院院士。保加利亞科學院名譽院士稱號。
3月 出席在奧斯陸召開的世界和平理事會執行局會議。
7月 出席在柏林召開的世界和平理事會特別會議。
10月 與宋慶齡、彭真等發起的亞洲及太平洋區域和平會議在北京召開。
11月 出席在維也納舉行的世界人民和平大會。
1953年 作《屈原賦今譯》。3月 隨周恩來赴蘇聯、捷克斯洛伐克,吊唁斯大林、哥特瓦爾德。5月 出席在斯德哥爾摩舉行的世界和平理事會常委會。6月 出席在布達佩斯舉行的世界和平理事會會議。當選第二屆中國文聯主席。獲波蘭科學院院士、保加利亞名譽院士稱號。
1954年作《管子集校》。5月 出席在柏林舉行的世界和平理事會特別會議。 6月 出席在斯德哥爾摩舉行的世界和平理事會緩和國際局勢會議。當選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
1955年 1月 出席在維也納召開的爭取世界和平的國際會議。 4月 出席在新德裏召開的爭取世界和平的國際會議。6月 出席在赫爾辛基召開的爭取世界和平的國際會議。冬 率中國科學代表團訪問日本,作《訪日雜詠》等。
1956年 任國務院科學規劃委員會副主任、中央推廣普通話委員會副主任、漢語拼音方案審訂委員會主任。
1957年 17卷本《郭沫若文集》開始出版。6月 出席在科倫坡召開的世界和平理事
1958年 9月至1978年6月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首任校長。
1966年8月24日參與挖掘定陵
1978年6月12日於北京逝世,終年86歲。
郭沫若 - 著作書目
詩集
《女神》、《長春集》、《星空》、《潮汐集》、《駱駝集》、《東風集》、《百花齊放》、《新華頌》、《迎春曲》;
歷史劇本
《屈原》(已拍攝發行)、《虎符》、《棠棣之花》、《孔雀膽》、《南冠草》、《卓文君》、《王昭君》、《蔡文姬》、《武則天》、《聶瑩》《高漸離》;
回憶錄
《洪波曲》
評論集
《雄雞集》
專著
《中國古代社會研究》、《甲骨文研究》、《蔔辭研究》、《殷商青銅器金文研究》、《十批判書》、《奴隸制時代》、《文史論集》、《郭沫若文集》(38卷)等。
翻譯書目
《菌夢湖》(小說)德國施篤謨著、與錢君胥合譯,1921年,泰爾
《少年維特之煩惱》(長篇小說)德國歌德著、1922年,泰東
《社會組織與社會革命》(論文)日本河上肇著,1924年,商務
《雪萊詩選》(詩集)英國雪萊著,1926年,泰東
《浮士德》(詩)德國歌德著,1928年,創造社
《沫若譯詩集》印度枷裏達若著,1928年,創造社
《石炭王》(小說)美國辛克萊著,1928年,上海樂群書店
《政治經濟學批判》(理淪)德國卡爾.馬克思著,1921年,神州
《戰爭與和平》 (長篇小說)俄國列.托爾斯泰著,1935年,光明書局
《藝術的真實》(理論)德國卡爾.馬克思著,1947年,群益
郭沫若 - 書法
郭沫若以書法聞名,風格獨具特色,有“郭體”之稱。在中國許多名勝地點的招牌都采用郭沫若的題字,如故宮博物院、北京四中、中國銀行、榮寶齋、中國書店、沈陽故宮、華清池、黃帝陵、半坡遺址、吉林大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