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新覺羅家族的分布
16世紀80年代,愛新覺羅氏還只是壹個人數很少的家族,包括努爾哈赤的六祖以及他們22個兒子所組成的家庭。
自努爾哈赤建立後金起,到末代皇帝溥儀清朝滅亡止,後金、清朝壹***存在296年,經歷了11代12位皇帝。在這近3個世紀中,後金、清朝的皇帝,擁有眾多的後妃,他們的子孫也擁有遠超過常人妻室的妃妾,加上中國崇尚多子多孫的古老傳統習俗,因而愛新覺羅家族子孫繁衍十分迅速。
有的學者認為,清朝入關前,在第2代皇太極時期,皇族成員約有100人;到第3代順治時期,皇族成員是419人;到第4代康熙時期,皇族成員約有490人;到第5代雍正時期,皇族成員已超過1000人;到第7代嘉慶時期,皇族已近4700人;清朝滅亡以後,到20世紀30年代,皇族後裔已達2萬人。1936出版的《愛新覺羅宗譜》,收集了這個家族幾百年來的世襲繁衍材料。自16世紀80年代至20世紀30年代,努爾哈赤這壹支系的後裔,僅男性就有近3.4萬多人,整個宗室的後裔有4.6萬多人,還有覺羅系統的後裔計3.4萬多人,合計有8萬多人,而這還僅僅是男性。如按皇子與皇女的比例來計算的話,那麽,愛新覺羅家族在3個多世紀中,宗室的後裔有 8萬多人,覺羅的後裔有近6萬人,整個愛新覺羅家族計有後裔近14萬人。不難看出,這近300年的時間,愛新覺羅家族,是處於壹個擁有特權的時期,子孫繁衍的速度是很快的。
從20世紀30年代以來的近70年間,愛新覺羅家族流散各地,皇族身分已成了歷史,政府行為的修譜已無可能,純正的血統已無保障,婚姻狀況也日趨復雜,幾乎沒有任何家譜問世,家族人口的統計已很困難。
不過,壹種趨勢是很明顯的,愛新覺羅氏的人口,仍然還在不斷膨脹,血緣關系也由近及遠,逐漸形成眾多分支。據估計,如今愛新覺羅氏大致有30—40萬人。
愛新覺羅氏名稱及起源
肅慎族
目前,中外學者公認的看法是,先秦古籍中的肅慎人,就是今天滿族的最早先民。肅慎族起源於鳥圖騰。漢代以後,不同朝代的史書上出現的邑婁(後漢、三國)、勿吉(北朝)、靺鞨(隋、唐)、女真 (遼、金、宋、元、明),是肅慎的後裔,也是滿族的先民。
從考古學上看,新開流文化是肅慎先世的遺存。那麽,分布在三江流域的、由新開流文化演變而來的饒河小南山遺址、撫遠海青遺址,可能是商周時期肅慎人留下的遺跡。小南山遺址位於今黑龍江饒河境內。在興凱湖以北、穆棱河下遊和烏蘇裏江左岸地帶,還有同類型的虎林姚營、吉祥、大、小穆棱河、五林洞遺址。從年代上看,它晚於新開流而早於海青。海青遺址也在烏蘇裏江左岸,分布範圍大致在烏蘇裏江流域和松花江、黑龍江的匯流地帶。這個地帶,或許是古肅慎族的發源地,是肅慎族的最早故鄉。
肅慎族,是東北最古老的民族之壹。《竹書紀年·五帝紀》說:“肅慎者,虞夏以來東北大國也。”虞,就是“唐堯虞舜”中的舜帝;夏,就是公元前2100年建立的夏朝。這就是說,早在4000多年前,肅慎人已經定居在白山黑水之間。所謂白山黑水,就是今天的長白山與黑龍江壹帶,壹般也泛指東北地區。《山海經·大荒北經》說:“大荒之中,有山名曰不鹹,有肅慎之國。”而不鹹山,就是今天的長白山。
肅慎,又稱息慎、稷慎、肅(潦-氵-小),從字面上看,好像是說肅慎就是嚴肅謹慎的人,但這很難說得通。稷慎壹詞,可能是稷神的音轉,稷是古代糧食作物,黍、高梁叫稷,粟的別稱也叫稷。古代的農官叫稷,農神也叫稷。這樣看來,稷慎人可能是植物圖騰氏族發展來的,這在遠古神話傳說中並不少見。
肅慎又與肅爽的讀音相近。肅爽與輔騙相同,是古代的壹種良馬,因它的形狀近似肅爽鳥而得名。(馬肅)騙,是雁的壹種,又是傳說中的五方神鳥之壹。這就是說,肅慎族也可能以鳥為圖騰,而這種鳥很可能是鵝鳩鳥,也就是人們常說的“鷹”。在滿語中,獵鷹海東青叫“宋昆”,正是漢語鵝鳩的譯音。宋、爽、慎是同壹字的轉譯,就源於鵝鳩這種鳥名。漢語鵝鳩壹壹鷹,滿語譯作宋昆,再漢譯為海東青。漢語稱雁為雁鵝,可知肅爽既是雁名又是鷹名。
有人說,肅慎、息慎、稷慎,是“女真”的同音異譯,在通古斯語中為“人”之意,是他們的自稱。而滿族人是女真人的後代,這也表明了肅慎是滿族祖先的這壹事實。
肅慎族在人種上屬於蒙古人種,與中原遠古居民有血緣關系。在華夏族***同體形成過程的同時,肅慎族的***同體也在形成。綜合人種學資料、考古學資料和民俗學資料,目前出土的安圖人、西團山文化和鶯歌嶺文化,據今約3000年,相當於西周,很可能就是肅慎族所遺留下來的文化遺存。
可以這樣推斷,肅慎族是在今黑龍江中遊地區形成為民族的。從分布來看,歷代有所變化。早先,周天子大會天下群臣,周邊少數民族頭人按方位入座。肅慎族的頭人呢,就在東面的北方座位上。當時燕國的轄境,遠至內蒙的哲裏木盟,接近肅慎西部地區。這樣看來,今遼河以東,北至黑龍江中遊,南至松花江上遊中段,東抵海濱的廣大地區,就是肅慎人活動的範圍。
從《尚書》、《竹書紀年》、《山海經》之類古代文獻的記載來看,可以了解肅慎人的很多情況。他們以狩獵經濟為主。弓箭是他們的武器和工具,這種弓有三尺五寸長,用野獸、大牲畜的皮、筋來作弦,射程較遠,殺傷力大。
肅慎人喜歡養豬。但與漢族的習慣圈養不同,他們習慣自由放牧,任豬群漫山遍野亂跑,隨意繁殖。壹到寒冷季節,他們要殺掉壹大批,用冰雪凍上豬肉。只留壹小部分,飼養在人們過冬的地穴裏。
家族的首領們,把凍肉平均分給家族成員。只把凍肉在火上暖壹曖,大家就那麽生吃起來。他們用豬皮裁制衣裳,還用豬毛紡線:他們不習慣於穿褲子,只在腰間系壹塊遮羞布。他們還在身上搽上壹層豬油,用來防寒和皮膚幹裂。條件好的富有人家,還畜養大群的馬、牛、羊。
肅慎人的住房,在夏天和冬天是不同的。夏天,在密集的幾棵之間,他們搪上壹些橫木,然後鋪上樹枝和柴草。這樣,既可防野獸侵襲,又可防蚊蟲叮咬。冬天,他們又搬進深深的洞穴,要用長長的梯子,才能通到下面。在洞底的中央,他們生壹堆火,周圍鋪上樹枝、柴草和獸皮。這就是壹個相當溫暖的家。
肅慎人不論男女老少,時興留著長長的發辮。不仔細觀察,很難分辨他們的性別。肅慎人的婚姻,的確太有意思了。男女之間自由戀愛,壹對相愛的男女,只需男子把壹根美麗的羽毛插在姑娘的頭發上,女方同意了就可以先帶到男方家裏,然後向女方家庭送些彩禮,這就算正式結婚了。只有已婚女子才講貞操,妻子壹旦死了丈夫,就必須要終身守寡。
肅慎人重視青壯年,輕視老年人,父母去世後,子孫不許哭泣,說是怕給家族招來災禍。
據說,舜帝在位的時候,肅慎人就千裏迢迢趕到中原來朝貢,還用自制的弓箭作為貢品,表示加入舜的部落聯盟。
孔子周遊列國的時候,有壹只帶箭的鷹,飛來死在陳侯的宮廷裏。陳侯派人去請教孔子。孔子說:鷹來自遠方,箭是肅慎氏的。陳侯派人到舊檔案庫的金櫃裏,果然找到了肅慎貢矢,同鷹身上帶的箭壹模壹樣,從而證實了孔子的說法。
公元前11世紀,武王伐紂,建立了西周。肅慎人聽到這個消息後,隨即派人來進貢槽矢石礱,在箭桿上刻有“肅慎氏之貢矢”的字體。周成王征服東夷之時,洛邑
(今河南洛陽)也建成了,肅慎人又派人前來慶賀,貢獻了壹種類似鹿的動物“大麈”。成王還叫榮伯作了壹篇《賄肅慎之命》,對遠道而來的肅慎表示慰勉。周康王在位之時,肅慎族再次到洛陽來進貢。
可當時的燕國、山戎、古朝鮮很強盛,阻攔了肅慎人西來的道路。要不然,他們與中原地區會有更多更密切的往來。
文化遺址
鶯歌嶺遺址,位於黑龍江寧安鏡泊湖南,距今約 3000年,相當於中原的西周,在時間和地域上,與關於肅慎的記載有很多吻合之處。在鶯歌嶺遺址中,出土了大量的陶器,以及各式各樣的工具和用具。最讓人感興趣的是,還出土了壹批陶制小型原始藝術品,包括陶豬、陶狗和陶熊。這些古代文物的出土,表明這裏的居民使用石器、骨器和陶器,從事原始的農業,畜牧業,兼事漁獵,還有了簡單的手工紡織。從出土的陶豬的形態來判斷,已知豬是他們的主要肉食來源。從陶豬的形象看,頭占全身三分之壹,脊部鬃毛高聳,處於野豬到家養豬之間的過渡體態。豬的飼養,必須以相對穩定的農業為前提。而大量農業工具的出土,又表明這已不是什麽問題了。這裏的人們,還修築了半地穴式的簡易住屋,“穴地而居”為的是要抵禦北方的嚴寒。
還有寧安牛場、大牡丹、吉林延吉小營子遺址,以及俄國遠東濱海地區的“貝丘文化”。這種文化類型的分布範圍,北起牡丹江下遊和興凱湖畔,南至北朝鮮東海岸,東到日本海沿岸,西達張廣才嶺東麓。鶯歌嶺遺址文化說明,有可能這支氏族在這裏時間較長,在3000年以前發生了分化,壹支東去,壹支西進。在這壹區域內的各部族,發展不盡平衡,文化也各有差異,而***同特點就是使用“栝矢石礱”。在古代文獻中,肅慎與栝矢石礱聯系在壹起,“栝矢石礱”;幾乎成了肅慎人的特有標記。
邑婁族
從秦漢到兩晉,在原來肅慎人活動的地區,代之而起的是邑婁族。
邑婁,又作挹婁。《後漢書·東夷傳》說是“古肅慎之國”。邑婁和肅慎,既不同音,也不同義。邑婁,與醫巫閭諧音。醫巫閭山,又叫無慮山、廣寧大山、北方鎮山,是東北的三大名山之壹,位於遼寧北鎮縣西北5公裏處。山嶺重疊,儼若列屏,蒼松翠柏,掩映古寺,是壹方旅遊勝地。秦代以前,在醫巫閭山區,可能有壹個不開化的部落,就是所謂的野人。這種野人,明清兩代還有零星遺留。醫巫閭山,古為神山。有人說,是神人醫和巫蓋房子居住的地方,叫醫巫結廬之地。
另外,廬、閭、婁三字為音轉,婁也是村、屯、城堡的代稱。這樣,邑婁人,就是邑村、邑屯或邑堡的人。有人考證,元代沈陽路是邑婁故地,清代奉天府的鐵嶺縣、承德縣及寧古塔、黑龍江,也是邑婁國的地方。
先秦壹結束,肅慎的地位動搖了,漸漸讓位於邑婁族。從秦漢到兩晉,除了邑婁族以外,在東北地區活動的民族,還有夫余族、高句麗、烏桓族、鮮卑族。不過,與先前肅慎族最有淵源關系的,還要算是邑婁族。
“邑婁”壹詞,在古代東北壹些少數民族的語言中,有燕婁、邑勒、鴨盧之類不同的譯法,轉譯為漢語時又按中原人的理解選用適合字眼。今天的鴨綠江,即古代鴨盧江,也可以寫作邑婁江。南北朝時的燕婁城,實為漢代的邑婁城。今吉林永吉縣有伊勒們河、伊勒們站,完全有可能是歷史上邑婁人活動過的地方。
從春秋戰國以來,邑婁人自西而東遷移,從今天遼寧西部山區,轉移到東部山區,再到吉林南部,最遠至黑龍江東南部
與此同時,肅慎族的老氏族,也從今天黑龍江寧安壹帶向東遷徙,越過烏蘇裏江,遠至今俄羅斯遠東濱海地區。這樣,邑婁人就占領了肅慎族舊地,同那裏的非肅慎族的居民——“野人”,即玄夷的後裔倭人結合起來,重新組合壹個“獨無法俗,最無綱紀”的野人集團,這就是兩漢之際史籍中所說的邑婁族。從此,它取代了肅慎族的地位而聞名於世。
早期邑婁族,仍保持原始社會的氏族部落制。每個氏族(邑落)有氏族長(大人),占據壹座有險可守的山林,修築設防的堡壘,各自為戰,久久不能形成統壹的軍事聯盟集團,沒有統壹的首領。
滿語中稱巖穴為“葉魯”。後來的忽汗、越黠、胡裏改、火兒旺阿、移瀾、依蘭,大概是它的音轉。邑婁與葉魯同音,就是穴居人之意。這種穴居,是壹種普遍現象,與先前的肅慎人大致相同。大的村落,由30—40座房子組成;房子是半地穴式的,人從頂部的煙孔出人;住房中的器物多寡不壹,表明各家各戶之間已有貧富的分化。人們還發現了這麽壹種現象,在那些較深的地穴裏,器物要明顯比淺地穴的多壹些。這說明那些富裕的人家,住在深深的地穴裏,史書上也說“大家深至九梯”,大致是說起碼要搭九級梯子,這才下得去、上得來。從這個意義上來講,這就像中原內地的富人家住在的高樓深院壹樣。
在他們的住房中,發現儲藏有黍,還有石鏃壹類石器,這說明邑婁的經濟生活,是原始農業與畜牧、狩獵同時並存的。
在黑龍江中、下遊和濱海各地,邑婁人建立了許多定居村落,過上了農業定居生活。以五谷為食,穿麻皮衣服,飼養豬、馬、牛。與先前的肅慎人壹樣,他們也以豬為貴,愛吃豬肉,用豬皮做衣,冬天也在身上塗壹層豬油來禦寒。此外,邑婁人還善於爬山打獵,也慣於水上捕魚。在松花江、牡丹江、烏蘇裏江這些大江大河裏,到處可見邑婁人駕壹葉扁舟打魚的身影。
邑婁人“又善射,發能人人目”。在他們活動過的地方,出土大量的以“青石為鏃”的石箭頭,東康遺址還出土過箭囊。邑婁人的弓箭,比肅慎人又有突出的進步,他們在箭鏃上還塗上了毒藥,殺傷力自然也就更大了。
有人說,邑婁人是壹個強悍、好鬥的民族。他們穿行於山林之間,往來於大河上下,不是在頻於應付戰爭,就是在忙於殺人越貨的勾當。邑婁有兩個鄰居,西南面是強大的夫余,東南面是弱小的北沃沮。夫余已發展到國家階段,邑婁卻還處在氏族社會。相比之下,自然是夫余強而邑婁弱了。邑婁人老是受夫余國的欺負,可反過來,他們又去欺負比自己更弱的北沃沮。邑婁人長期臣服於夫余國,間接也與東漢王朝保持隸屬關系。夫余國奴隸主貪得無厭,屢屢追加邑婁人的租賦,逼迫他們起而反抗夫余國。
邑婁人的葬俗,並不那麽復雜。人死了之後,不像漢族人那樣要停喪,而是當天就要把死者安葬在郊外。木頭橫豎交叉做壹個小的棺槨,再在上面放上壹些豬肉,作為給死者吃的東西,這與漢族的殺牲殉葬也是相似的。
邑婁族的文化,與先前的肅慎族、後來的勿古族的文化有繼承關系。邑婁族的文化,就像壹座橋梁壹樣,壹頭連接肅慎文化,壹頭通向勿吉文化。
勿吉族
勿吉族,始見於南北朝,但族名和族源很悠久。秦以前的居就,秦漢之際的夫租、沃沮,隋唐以後的烏惹、兀的改、斡拙、吾者、如者、烏稽、窩集之類的氏族、部落、民族的名稱,與勿吉很有關聯。勿吉源於諸稽,是“窩集”的轉音,滿語為森林之意,東北人叫“樹窩子”。勿吉人,就是林中人。在氣候寒冷的東北,森林既是人們的好住所,也是他們狩獵、采集的好場所。
南北朝之初,松花江壹帶的勿吉人,擺脫了邑婁人的控制,占據了先前肅慎人、邑婁人的故地,成了肅慎文化、邑婁文化的繼承者和光大者。
起初,勿吉人在松花江流域定居,壹度加入了邑婁族。在長年征戰中,邑婁族消耗了本部的實力,難於駕馭舊肅慎地的各部落。5世紀初,勿吉人踏進了奴隸制的門檻,他們很快取代了邑婁族,從此名聲享譽中原。
《魏書·勿吉傳》稱之為“舊肅慎國也”。可見,勿吉也是肅慎的壹部分。肅慎曾與之並存壹段時間,居住地與夫余、豆莫婁相近,主要是松花江兩岸。具體而言,勿吉的地理位置,在松花江東流段和北流段的廣大地區,即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的廣大地區,中心區域在松花江與嫩江交匯處的松花江丁字形大曲折壹帶。而這壹地域,就出現了夫余和勿吉考古文化交融混合的現象。說明了這支力量的崛起,同時也是肅慎、邑婁長期發展的結果。
在歷史上,勿吉人做了兩件大事。壹是北魏延興五年(475),他們中壹支——壹支重返中原;二是北魏太和十七年(493),勿吉人滅掉了稱雄壹時的夫余。
勿吉在高句麗國以北,南界長白山,西至洮兒河源,北面和東面“不知所極”。考古學家認定,黑龍江綏濱同仁遺址,是南北朝時期的勿吉文化。這樣看來,勿吉的北境,起碼已達黑龍江中遊壹帶了。
在肅慎、邑婁生產的基礎上,勿吉人農耕的比重增加了,種植有粟、麥、稷和葵,采用中原人早已淘汰的偶耕。作為森林民族,狩獵業仍占主導地位。他們還有了手推車,可是有牛、馬,卻不知如何使用它們。在他們眼裏,牛、馬和豬狗壹樣,飼養它們為的就是宰殺了吃肉。尤其是多豬善射,這是自肅慎——邑婁——勿吉始終壹貫的。所不同的是,邑婁人善“捕魚”,勿吉人善“捕貂”。此外,勿吉人還學會了“嚼米釀酒”。比起他們的前輩來說,勿吉人在社會經濟方面的進步是明顯的。
勿吉人“築城穴居”。房屋的形狀,就如同壹個大的墳丘,上面留壹個出入口,進進出出也得用梯子。這與邑婁“常穴居”,“大家深至九梯”和肅慎“夏則巢居,冬則穴處”相同,依然保持了“穴居”的習慣。從穿著上看,女人們壹般身穿布裙,而男人們老是身穿豬、狗皮袍。男人的頭上插壹根虎、豹尾,自然是為了顯示勇敢。可有壹種習慣,就不那麽容易讓人理解了,那就是無論男女,老是用尿來洗手和洗臉。這究竟是出於壹種什麽樣的道理呢?
勿吉人稱長白山為徒太山,漢譯為太皇山。他們把它當作神山來祭祀,從歷史的觀點來看,這不是壹件小事情。因為,後來的女真人、滿洲人也是這樣做的。長白山成了壹種重要的象征,是壹種從那時起壹以貫之的象征,維系了生於斯、死於斯的人們的願望與情感。
勿吉同夫余鬥爭,是壹場民族戰爭,是邑婁族反夫余國壓迫的繼續。這場戰爭,以最終推翻了夫余國的奴隸主政權而告結束。從此,散布於吉林各地的勿吉人,與中原王朝交往更密切了。從史書上的記載來看,他們前後與北魏、北齊交往有37次之多。從交往中,自然也帶回了漢文化,從同仁、老山頭的出土來看,主要是鐵器,包括鐵削、鐵錛、鐵鐮、鐵帶卡、銎鐵錛,這對當地農業生產自然有很大的促進。
靺鞨族
南北朝是民族大融合時期,是時,肅慎種族迤邐西進,在南者為勿吉,據夫余故地;在北者為黑水靺鞨據有北夫余故地。據夫余故地的勿吉,後同夫余壹部分融合,從而形成後來的粟末靺鞨;而另壹部分勿吉,與北大余——豆莫婁融合,從而形成後來的黑水靺鞨。
從這時起,直至隋唐五代,在遼寧東部、吉林和黑龍江大部,通古斯人占了主導地位。這是這壹時期東北民族的重大變化。生活在這壹廣袤地域的室韋、豆莫婁、烏洛侯、肅慎、勿吉諸族,不僅彼此相通,還各自結交中原,這是當時歷史發展的壹個總的趨勢。同時,中原王朝對這些民族的分布情況和生活習俗有了越來越多的了解,進而在這些地區先後設立了壹系列行政機構,伴隨管理的加強和交往的密切,先進而豐富的以漢族為主的中原文化,給東北各族的歷史進程以重要而積極的影響。 靺鞨族取代了勿吉族的地位,進而稱雄於黑龍江中下遊和長白山以東以北地區的。至於勿吉族,依舊還分布在這壹帶森林中,他們就是後來的那些窩集部人。
“靺鞨”之名,初見於《北齊書》。靺鞨,是貊族同音詞,是貊族與貉族融合而成的。古代東北少數民族族名的類似情況,還有如真番族、滿番族、滿離族、黃頭室韋族、黃頭女真族、如者室韋族、兀者女真族,回跋族。
貊族與貉族,進入東北後逐漸結合成為新的民族。邑婁取代肅慎,勿吉取代邑婁,取代勿吉,是壹條較為清晰的演進軌跡。從總體來看,這壹地區的絕大部分居民,無疑是肅慎族後裔。就居民成分而言,靺鞨族是肅慎族後裔的這壹結論,自然也是成立的。所以,《隋書》說:“靺鞨即古之肅慎氏。”《唐書》也說:“靺鞨,蓋肅慎之地,後魏謂之勿吉。”
在靺鞨族中,大的部落有七個:白山部,以長白山得名,分布在松花江發源處;粟末部,在長白山之北,分布在松花江上遊的吉林延邊;號室部,在拂涅之東,分布在綏芬河流域的黑龍江依蘭縣;伯咄部,在粟末之北,分布在吉林扶余、榆樹縣、黑龍江雙城、五常縣;安車骨部,與金代的“按出虎”為壹音之轉,分布在阿什河流域;拂涅部,在伯咄之東,分布在牡丹江流域寧安縣;黑水部,黑水即今黑龍江,分布在黑龍江中下遊南北兩岸。他們之中,最具實力、最有影響的,是粟末部和黑水部。
總的說來,靺鞨諸部的分布區域,大致是東至於海,西接突厥,南界高麗,北鄰室韋。
到了唐代,靺鞨最終形成兩大集團:粟末靺鞨和黑水靺鞨,分別在渤海都督府、黑水都督府的管轄之下。唐朝中葉,安祿山做過平盧節度使,黑水靺鞨、渤海靺鞨,自然也是在他的管轄之下。
靺鞨族是在肅慎故地發展起來的,而靺鞨族分布區域又多肅慎居民,因而社會生產必有地域上傳承特點。靺鞨諸部落的社會經濟,與北魏時的勿吉大略相同。不過,由於靺鞨族部落眾多,分布極廣,社會經濟的發展程度也不壹樣。
靺鞨文化遺址,廣泛分布在松花江、黑龍江流域。每壹處遺址存在有諸多細微的差異,反映了靺鞨各部在不同地域、不同發展階段的各自特征。同時也反映了同壹勿吉文化和夫余、沃沮之類不同文化的融合。
靺鞨的陶器極富特色,壹般為泥質陶,也有夾砂陶,有手制,也有輪制,陶罐多敞口和侈口,短頸,斜壁深腹,平底,口沿上大多附加堆紋,在頸、肩部往往飾以篦點紋、凸弦紋和水波紋。
靺鞨人使用鐵器已很普遍,出土最多的是吉林大海猛遺址、黑龍江中遊的靺鞨遺址。大量鐵制武器和生產工具的出土,反映了靺鞨工匠在金屬加工方面的高超技術,也說明靺鞨族是勤勞善戰的民族。不過,靺鞨人還沒有最終擺脫和排斥石器,在遺址中也零星出土了刮削器、石鏃、礪石。 在靺鞨人的墓葬中,還發現了大量的馬骨、豬骨。馬是靺鞨人的騎乘、運載和狩獵工具,豬是他們的重要衣食之源。這表明了靺鞨人的經濟生活,乃是畜牧、農耕和狩獵並存。這也是靺鞨文化所構成的壹個基本特征。
黑龍江下遊兩岸的黑水靺鞨,仍以原始的漁獵經濟為主。有少量的農業,種植粟、麥、稞、還會用米釀酒。豬仍然是主要財富,是區分貧富的標誌。富人死後,要用上百頭豬祭祀,窮人只用幾頭豬了事。黑水靺鞨素以勁健剽悍著稱,習慣於編發辮,頭上插有雉尾冠飾,綴野豬牙串於脖子和腰間;擅長於步戰,手持壹尺二寸長的矢石礱,就是過去肅慎人的“(木苦)矢”遺制;在背山面水的地方,先挖壹個地穴,穴頂支架起木頭,覆蓋上泥土,外形像壹個墳丘,這就是他們居住的半地穴式房屋。夏則出隨水草,冬則人處穴中。唐朝在黑水靺鞨設置勃利州、黑水軍、黑水都督府,類似於今天的民族區域自治的做法。
地處松花江上遊的粟末靺鞨,適宜於農耕,農業、手工業和畜牧業水平,比其他各部要發達得多。在中原王朝影響下,粟末靺鞨率先跨入階級社會,進而迅速封建化。社會內部的私有制取代了公有制,對鄰居的財富產生了強烈的貪占欲望,戰爭於是就成了他們的職業。有部分粟末靺鞨南遷,他們的酋帥做了唐朝的官員,而留居故地的大量粟末靺鞨,則成為後來後渤海國(唐渤海都督府)的主體民族。
契丹強盛,攻滅渤海,黑水靺鞨從遼,改稱五國部,成為遼朝監領下的松散的部落聯盟。
女真族
宋元時代,女真族形成和崛起,從根本上改變廣東北地區的歷史,同時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整個中國的歷史。
宋朝人說女真族“本名朱裏真,番語訛為女真”。可見,朱裏真是漢名。為避遼興宗耶律真的諱,改稱女直,也寫作女質。
女真族壹名,最早出現在7世紀。《金史》是這樣記述女真族的起源的:
女真族的始祖函普,有兄阿古迪弟保活裏。在唐朝貞觀年間,因氏族離散,年逾 60的函普,從高麗舊居出走。他的哥哥信佛,留在了高麗,只有保活裏隨他出來。走到完顏部時,正巧碰上人們互爭財物,械鬥不已,函普出面調停,平息了事態。作為酬謝,完顏部送給了他壹頭青牛。為了在這裏站穩腳跟,他又用這頭青牛作為聘禮,和完顏部的壹個60歲老婦人的女兒結了婚,婚後生了二男壹女,他和他的子女們理所當然地就成了完顏部人。
完顏部居住在鴨綠江上遊及圖們江流域,女真族是由這壹帶的朱裏真人組成的,與采集珍珠的居民有關。
完顏壹詞,是從漢語“蜿蜒”音轉的女真語。依傍綏濱蜿蜒河而居的黑水靺鞨壹支,如星散壹般分布各地以後,就以蜿蜒河之名來作為姓氏。“蜿蜒”、“完顏”乃是同音異寫。所以,完顏部作為黑水靺鞨壹支,是從蜿蜒河畔輾轉遊徙,遷移至阿什河之濱的。天長日久,女真語“完顏”演變為漢語的“王”。完顏氏,是女真族中的王族。女真族從長白山移居黑龍江中遊,而完顏部就定居在完達山。完達山,相傳是完顏部人女真王到過的地方,主峰在黑龍江中遊北岸的俄國境內。
在遼代,松花江流域的女真族“有七十二部落”,地方數千裏,人口超過10萬戶,散居山谷之間。漸漸地,女真族由分散的氏族部落統壹起來。部是從部落發展來的,族由氏族血緣關系改組而成。不相統壹的部落,發展到“遠近相服”而推舉了“酋領”的部族,酋領必然派出自己家族成員,到那些歸附的部落取代原來首領的職權,於是出現了以氏代姓、統屬其部的新的社會組織形式。
遼代女真族分布範圍較廣:南起鴨綠江、長白山壹帶,北至黑龍江中遊,東抵日本海。居於鹹州(今遼寧開原)東北至束沫江(今第二松花江)之間,以輝發河流域為中心的稱之為“回跋”(回霸);居於松花江以北、寧江州(今吉林夫余石頭城子)東北,直至黑龍江中下遊的稱之為“生女真”;居烏蘇裏江以東而近東海 (日本海)的稱之為“東海女真”。
契丹人對女真族的政策,是實行“分而治之”。他們把強宗大姓騙至遼東半島,編入契丹國籍,稱為“合蘇館”,又作曷蘇館、合蘇袞、是女真語“藩籬”的意思。這些人就是“熟女真”。另壹部分留居粟末水(松花江北流段)之北、寧江州(今吉林扶余縣)之東,這些人就是“生女真”。黑水靺鞨後裔,是生女真的主體。後來建立了金朝的完顏部,就是生女真的壹支,亦是黑水靺鞨的直系後裔。
遼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