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古代紙張種類

古代紙張種類

紙是我國四大發明之壹。最初西漢勞動人民發明了麻料紙的新技術,到了東漢在蔡倫的推廣下又出現了以樹皮、舊麻布、舊魚網為原料的“蔡侯紙”。再之後,皮、竹、草等均用以造紙。由於造紙原料的不同,大致將古籍用紙分為三類加以介紹。

壹、麻料紙

發給陌生人的,才是最真實的心情

廣告

麻料紙的原料有苧麻、大麻、亞麻等,統稱麻紙。用於寫書印書,始於西漢,盛於隋唐,衰於宋元,絕於明清。麻紙面無光,纖維束較多,易著墨,紙質韌性強,抗老化亦強。

古籍中麻紙主要有以下幾種:

白麻紙:萌牙於西漢,是我國最早的植物纖維紙。初期紙質白度差,表面不平滑,結構不緊,還不能用來寫字。至東漢時用於書寫,隋唐時期成為上層社會的重要文化用紙。

黃麻紙:白麻紙入潢即成為黃麻紙,可以驅蟲。是我國最早的染色紙,始於晉,唐代廣為使用。

藏經紙:唐宋元時期用黃蘗染色而成,為寫刻佛經所專用,故稱藏經紙。其中用料麻、皮、竹均有。藏經紙分厚薄兩種,薄著也較壹般紙厚,沒有光臘,厚而不硬。作為裝裱珍貴善本書簽之用。

硬黃紙:始於唐代,是采用黃蘗染色,兩面加臘砑光而成,是專門用來摹寫佛經的名紙。宋時演變成壹面加臘砑光的金粟山藏經紙。

二、皮料紙

皮料紙的原料主要是落葉喬木中的楮樹皮、桑樹皮、青檀皮等。皮料始於東漢,逐漸取代麻紙成為紙中之首。主要產自浙江、安徽、河北等地,其品種較多,壹般稱紙質較細、制作精良者為綿紙或宣紙。而紙質稍粗,纖維束較多者為皮紙。

白棉紙:以樹皮為主要原料,紙質綿軟耐折,拉力強,紙破絲連,如同棉絲,故名綿紙。明以前主要產自江浙地區,清以後漸變為仿宣紙壹類產品,通稱宣紙。可用作裱書、搓紙撚、溜口紙條等。

黃綿紙:黃綿紙是由白棉紙染色而成,貴在防蛀。

高麗紙:又名雞林紙,以桑皮為主料的闊簾白皮紙。產地朝鮮,宋代傳入我國,清代我國生產仿制品,多用做書皮紙。高麗紙紙色潔白,有厚薄。厚者韌而堅固,兩面光澤如壹。也可分層揭開,簾紋間距豎寬橫密。薄者較少,隔紙見物,簾紋同厚者,紙面可見明顯的交結緊密而發亮的纖維束,酷似蠶繭所造。

皮紙:以樹皮為主料,有黃白二種。多纖維束,拉力極強。厚者堅固耐折,薄者隔紙見物而有韌性,近似以桑皮為主料的高麗紙,但簾紋不顯。

日本皮紙:以樹皮為原料按厚薄分為兩種。厚者韌性強,紙質堅固,紙色白都有,又稱東洋綿紙。薄者俗稱日本美濃紙,紙色潔白,細薄均勻,簾紋較寬,紙面光滑,綿軟而有韌性,在日本廣為應用。

草莖紙:以皮料為主、草莖為輔的壹種混料紙,始於元代。紙色淡黃,薄如蟬翼,綿軟有韌性,多纖維束。夾有如同發絲的草莖並呈黑褐色,隱簾紋較寬,古書中頗為少見。

毛頭紙:以草為主輔以樹皮的壹種混料紙。產於河北省遷安縣,又名遷安紙。其色多為灰白,質地厚薄不均。夾有草棍,發澀,背粗糙呈疙瘩狀。有棉性,隱簾紋。

開化紙:又名桃花紙,因產於浙江省開化縣而得名。其紙雖薄而韌性極強,雖有簾紋而不明顯。開化紙始於明代,大量應用於清初至乾隆年間,列為名貴紙品,專供清內府、武英殿及揚州書局印書。

開化榜紙:產於開化縣,用料同於開化紙。其特征也與開化紙相似,但比開化紙厚,紙色潔白發暗,隱簾紋。

混料開化紙:以草為主輔以樹皮的混料紙。多見於雍正年間到清後期的殿版書。紙色微黃,隱簾紋而質粗、有韌性,厚薄均勻,面平滑,背稍澀。含較多纖維束而帶黃色斑點,這是因為紙漿有稻草的原故,雖產於開化,但其質不及開化紙和開化榜紙。

宣紙:宣紙源於唐代的宣州貢紙。主要產地是安徽涇縣,其料是青檀皮,實為綿紙或皮紙。宣紙品種很多,用於印書的主要有綿連、羅紋、單宣等。

單宣:又稱料半,厚於綿連有簾紋,其質次於綿連。

綿連:由皮料連四發展而成,質地細薄,色白如玉,勻凈細膩,紙質柔軟耐折,有簾紋。可做補書、護葉、鑲書和襯紙、染書皮等用。

羅紋紙:紙色潔白,其質地、厚薄同於綿連,但橫紋深而清晰,宛如絲織羅綢壹樣,故名羅紋紙。可以作為護葉,或者染色後裱書皮用。

三、竹料紙

竹紙始於宋代,南方的毛竹、苦竹、淡竹、麻竹、篁竹是其主要原料。竹紙成本低,壹經出現即取代皮紙而據首位。竹紙紙薄適中,其色有黃白兩種,以淡黃色居多。面平滑,背稍澀,夾有沙粒和草棍,韌性差而脆,簾紋寬窄都有,隨年代變化為二指至壹指左右。竹紙種類較多,常見的有以下幾種

連史紙:是明清著名壹時的精良竹紙,以嫩竹為料,又稱竹料連四紙。產於福建、江西兩省,色潔白,面光滑,背稍澀,沒有草棍、毛屑粘附,簾紋約壹指。多見於清乾隆以後的書籍,為現代古籍修復的必備紙。

毛邊紙:明代產於福建、江西兩省,以嫩竹為料染黃色而成,不防蛀。紙質較細,色淡黃,厚薄適中而脆。面光滑,背稍澀,吸水性較好,隱簾紋,毛氏汲古閣本多用此紙。壹般舊書裱書皮、襯紙、補書等都用此紙。

建陽扣:又稱麻紗紙,宋代產於福建建陽縣而得名,也由於建陽麻紗書坊印書皆用此紙,故稱麻紗紙。建陽扣是壹種用山椒染過的防蛀竹紙,其紙色黃褐,厚薄得中,面平滑,背稍粗,夾有較多的草棍和毛屑,呈黃褐色或黑色。紙薄有光,抖之有響聲。

毛太紙:產地紙色與毛邊紙同,但較毛邊薄,色也較暗。面不光滑,但較柔和,為現代古籍修復的必備紙。毛氏汲古閣亦多用此紙。

太史連紙:始於清代,康乾年間用來印刷殿版書的壹種精致竹紙,乾隆以後用這種紙印書基本少見。色淡黃,質細薄面平滑,背稍澀,沒有草棍、毛屑粘附,隱簾紋,抖之有響聲。

萬年紅:明清時期廣東刊行的線裝書在其扉頁和封底均襯有這種紙,成為廣東刊本的特征。色桔紅可防蟲,又稱防蠹紙。采用毛邊或連史紙塗上砒霜等染制而成。

粉連紙:清代產於福建的竹料紙。年代晚於連史紙,質差、厚而粗糙,色發暗性脆,有簾紋。壹般普通舊書的鑲襯多用於粉連紙。

機制有光紙:清光緒年間生產的壹種機制紙,其用料是進口紙漿。清末民初滿文印本多用此紙。該紙酸性大,僅二百年間就已經發脆變黃,觸之即碎,不可用作古籍修復用紙。

造紙術曾作為“使者”將文明傳播到世界各地,對人類社會的文明與進步作出了重大貢獻。隨著科技的發展,機制紙的日益普及,使得傳統造紙工藝正在淡出歷史舞臺。其技術、技藝亟待傳承與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