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揚州的“雕版印刷技藝”項目經申報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2009年,以揚州為代表的“中國雕版印刷技藝”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從某種意義上說,雕版印刷技藝亦被稱為揚州雕版印刷技藝,中國雕版印刷技藝以揚州為代表,是有深刻原因的。
雕版印刷為揚州歷史文化重要特色之壹。清代揚州雕版印刷空前發展,刻印之書不可勝計,最值得壹提的要數《全唐詩》,世稱“中國雕版印刷第壹書”。康熙年間皇帝命兩淮鹽政曹寅於揚州天寧寺內設揚州詩局,召集全國各地雕版印刷的能工巧匠前來效力,集中寫刻印制,用將近兩年的時間刻印完畢。《全唐詩》分裝壹百二十冊,十二函。版式為半頁十壹行,每行二十壹個字,白口,雙魚尾,左右雙邊。全書寫、刻、校、印皆精。工楷寫刻,字體秀潤,墨色均勻,用開花紙印刷,紙張堅韌潔白。康熙皇帝閱覽進呈的樣書後,大為贊賞,禦筆朱批道:“刻的書甚好!”
揚州雕版印刷技藝精湛、獨特,在雕版印刷術基礎上發明的活字印刷術也與揚州有著密切的聯系。活字印刷由畢升在宋代慶歷年間(1040—1048)發明,由沈括的《夢溪筆談》記載,《夢溪筆談》又以揚州州學刻本得以面世。由此可知,沒有畢升,就沒有活字印刷。沒有《夢溪筆談》,活字印刷就得不到流傳。而沒有揚州州學,《夢溪筆談》就不能面世。
新中國建立以來的半個多世紀,揚州為雕版印刷技藝的傳承與保護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驕人的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