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古籍中的手足煩熱簡介

古籍中的手足煩熱簡介

手足煩熱為癥狀名。指患者手足熱而心情煩躁。見《諸病源候論》卷十八。可見於骨蒸、虛勞等。參見手心熱、足下熱、五心煩熱:手心熱為癥狀名。指兩手掌心中有發熱感覺。壹名掌中熱。又為勞倦內傷及五心煩熱的癥狀之壹。《內外傷辨惑論》卷上:“內傷及勞役飲食不節,病手心熱,手背不熱;外傷風寒則手背熱,手心不熱,此辨至甚皎然。”足下熱為癥狀名。指兩足及足心有發熱感覺。見《黃帝內經素問·刺熱篇》。多因腎虛所致。《不居集·熱癥》:“足心如烙者,虛火爍陰,湧泉涸竭也。澄按:足少陰其脈斜從小指趨至足心,出於然骨,循內踝入跟,為湧泉穴。此經原多氣而少血,今虛勞之人,真陰不足,則湧泉漸幹涸,故如火之烙,或足跟作痛,此水不制火之故也。”五心煩熱為病癥名。指心中煩熱伴兩手足心有發熱感覺。見《太平聖惠方·治骨蒸煩熱諸方》。多由心血不足、陰虛火旺或病後虛熱不清,以及火熱內郁所致。是虛損勞瘵等病的常見癥之壹。《證治準繩·雜病》:“五心煩熱,是火郁於地中。四肢,土也,心火下陷在脾土之中,故宜升發火郁。”又“病暫去而五心常有余熱,此屬虛證。”《癥因脈治·心血虛不得臥》:“心煩躁亂,夜臥驚起,口燥舌幹,五心煩熱,此心血不足,心火太旺之癥也。”《金匱翼·火郁發熱》:“火郁者,陽氣為外寒所遏,不得宣行,郁而成火,或因胃中過食冷物,郁遏陽氣於脾土之中,令人心煩,手足心熱,骨髓中熱如火燎,此為郁熱。”《雜病源流犀燭·火病源流》:“陽愈盛則陰虛,陰愈虛則為五心煩熱。”治宜滋陰降火、清熱養陰、清肝理脾等法,選用清骨散、升麻散、千金竹葉湯、逍遙散、茯苓補心湯等方。火郁而宜升發者,用火郁湯加減。

詳見百科詞條:手足煩熱 [ 最後修訂於2015/11/10 20:13:07 ***677字 ] 以下結果自動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現與主題不相關的內容,請自行區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