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昊,也作“少皞”、“少皓”、“少顥”,是大華夏顯宗康皇帝,又稱青陽氏、金天氏、窮桑氏、雲陽氏,或稱朱宣,姓己(壹說姓嬴),名玄囂,為黃帝[1]長子,生於窮桑(今山東省曲阜北),建都於山東省曲阜市。因為他能繼承太昊伏羲氏的德行,故稱少昊或小昊。他曾以鳥作官名,並設有管理手工業和農業的官,主要活動於山東西南部壹帶(壹說雷澤地區,今菏澤壹帶),擅於治水與農耕。
《山海經·大荒東經》載:“東海之外大壑,少昊之國,少昊儒帝顓頊,棄其琴瑟。有甘山者,生甘淵,甘水出焉”。
《山海經·大荒南經》寫道:“東南海之外,甘水之間,有羲和之國。有女子曰羲和,帝俊之妻,生十日,方浴日於甘淵”。 晉人郭璞在為《山海經》“甘淵”作註時說:“水積則成淵也。”珂案:大荒南經雲:“東南海之外,甘水之間,有羲和之國,有女子名曰羲和,方浴日(原作日浴,據宋本改)於甘淵。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經文“東南海之外”,北堂書抄卷壹四九引無南字,無南字是也。大荒南經此節疑亦本當在此經“有甘山者,甘水出焉,生甘淵”之下,乃簡策錯亂,誤脫於彼也。此經甘淵實當即大荒南經羲和浴日之甘淵,其地乃湯谷扶桑也。海外東經雲:“湯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即此,亦即少昊鳥國建都之地。屍子(孫星衍輯本)卷上雲:“少昊金天氏邑於窮桑,日五色,互照窮桑。”謂此也。則所謂甘淵、湯谷(扶桑)、窮桑,蓋壹地也。
吳玉麗教授在《從古文字看先民的美意識與圖騰崇拜》壹文中又說:“百鳥之王少昊,名鷙,是壹只鷙鳥,更是鳥崇拜最典型的氏族部落,在其氏族部落內,各氏族全以鳥為名,《左傳·昭公十七年》:“我高祖少嗥摯之立也,鳳鳥適至,故紀於鳥,為鳥師而鳥名。鳳鳥氏,歷正也;玄鳥氏,司分者也;伯趙氏,司至者也;青鳥氏、司啟者也;丹鳥氏,司閉者也。祝鳩氏,司徒也;鴡鳩氏,司馬也;鸤鳩氏,司空也;爽鳩氏,司寇也;鶻鳩氏、司事也;五鳩,鳩民者也。五雉的五工正、利器用、正度量、夷民者也。九扈,為九農正、扈民無謠者也。”自稱為少昊後代的郯子把上述傳說歸化為歷史,固然不足為信,但作為反映少昊之國豐富多彩的鳥圖騰崇拜,則是確信無疑的。而且,根據考古發現並證實,鸤鳩為布谷,爽鳩為鷹,鶻鳩為鳥、梟、雕。當時,以鷙鳥為圖騰的少昊之國,征服並包容了分別以鳳鳥、玄鳥;伯趙鳥、青鳥、丹鳥及五鳩、五雉、九扈等鳥類為圖騰的大小部落(氏族),並給各部落(氏族)首領按其勢力和特氏分別授予不同權限和職能的官銜,***同管理天下政事”。
少昊在位期間,因修太昊之法,故稱少昊。設工正、農正,分別管理手工業和農業,以發展生產。同時還“正度量”,即訂立度量標準,並觀測天象,制定歷法,發明樂器,創作樂曲,以鳥命官(其實是用不同的鳥作各少昊部落的圖騰),少昊的圖騰可能是燕子(嬴)。同時,還與炎黃集團建立了密切的交流關系,比如他收留、養育了黃帝的孫子顓頊接任自己東夷部族聯盟首領的職務。《春秋命歷序》說少昊傳8世,500年,《易緯稽覽圖》說是400年,後期青陽氏強力四征,重兵苦之,遺之美女。青陽之君悅之,營域不治,大臣爭權,遠近不相聽,國分為八(《逸周書·史記解》)。周朝時熊盈諸族、徐、群舒、趙、秦貴族多是其後代。
黃帝時的少昊名清,壹說是黃帝兒子玄囂青陽氏,《史記》說玄囂不在帝位。
太昊亦作太皞、太皓,風姓,居於陳,相傳是古代華夏族的首領。他曾以龍為圖騰,並用作官名。春秋時期濟水流域的任、宿等國,都是他的後代。壹說他為五帝之壹。有說太昊即為伏羲氏。有學者認為這當是誤把太昊當作了其所在的伏羲氏族部落的先祖伏羲。
伏羲,又稱宓羲、庖犧、包犧、犧皇、皇羲、太昊等,《史記》中稱伏犧,傳說中的中國古代君主。華夏太古三皇之壹,與女媧同被尊為人類始祖,中國神話中與女媧壹樣,龍身人首、蛇身人首。
伏羲,神農與黃帝被尊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伏羲氏是我國古籍中記載的最早的王之壹,所處時代約為新石器時代中晚期,他根據天地萬物的變化,發明創造了八卦,成了中國古文字的發端,也結束了“結繩記事”的歷史。他又結繩為網,用來捕鳥打獵,並教會了人們漁獵的方法,發明了瑟,創作了《駕辨》曲子,他的活動,標誌著中華文明的起始,也留下了大量關於伏羲的神話傳說。傳正月十六為伏羲氏生日,我國甘肅天水市(伏羲故裏)有伏羲文化節。
伏羲,又稱太昊。生於隴西成紀(今甘肅天水),徙治陳倉,定都於陳宛丘(今河南淮陽)。相傳伏羲教民結網,漁獵畜牧,制造八卦等,亦傳說伏羲創文字、古琴。
傳說伏羲坐於方壇之上,聽八風之氣,乃做八卦。八卦衍生《易經》,開華夏文明。近代之靈簽或擲杯,實是《易經》之簡化版。因其制造八卦,人奉之為神,尊其為八卦祖師。
另有壹說,伏羲即盤古。學者以文字學的角度考證盤古,“盤”字古義為開端,“古”即葫蘆,寓意生命繁衍。黃帝部落興起,炎帝、蚩尤等部落的壹部分從黃河流域遷徙到南方以後,其先祖伏羲在傳說中演變為盤古,流傳於南方少數民族當中,演變出“盤古開天”的傳說。
伏羲(xī)又作宓羲、庖犧(亦稱庖犧氏)、包犧、伏戲,亦稱犧皇、皇羲、太昊、包犠,史記中稱伏犧。伏羲聰慧過人,相傳其人首蛇身,與其妹女媧成婚,生兒育女,成為人類的始祖。其實伏羲並非人首蛇身,而是真正的道家的創始人,人首蛇身即是“道”字的原型,用其表示道,如右圖。又相傳他是古代華夏部落的傑出首領。伏羲根據天地間陰陽變化之理,創造了八卦,即以八種簡單卻寓義深刻的符號來概括天地之間的萬事萬物。此外,他還模仿自然界中的蜘蛛結網而制成網罟,用於捕魚打獵。關於太昊伏羲氏的記載在古籍中常見,但又說法不壹。
據部分古籍記載,伏羲出生於成紀。(北魏酈道元《水經註:渭水》記載:“故瀆東經成紀縣,故帝太皞庖犧所生之處也。”司馬貞:“母曰華胥,履大人跡於雷澤而生庖羲於成紀。”)
女媧,鳳姓,生於成紀,壹說她的名字為風裏希(或為鳳裏犧),擁有人類女性的上半身,和蛇類的下半身。女媧為華夏之初的三皇之壹。她是傳說中的人類始祖,人類為她和其兄伏羲的後代。傳說曰“煉石補天,捏土造人,立極造物,別男女,通婚姻,造笙簧”。神話中說伏羲和女媧是兄妹,同時也是夫妻。在中國的圖騰上更有女媧和伏羲交合的圖像。
另有傳說女媧靈魂後來升天,由神獸白螭和騰蛇保護著去了天宮,成為天神。女媧是中國古代的壹個復姓。中國古代有個著名的部落女首領名字為女媧,是伏羲的妹妹,埋葬在今中原河南省西華縣。
女媧神話具有雙系性。第壹系就是作為創世女神的“女媧”,就是伏羲的妹妹,這個跟“女媧”是詞源有關,女媧的媧字,在遠古時代本意就是女神的意思。女媧是巫神教的主神。
第二系是古代英靈女媧,需要指出的是,遠古時期叫女媧的女人並不是只有壹個,只不過有個比較有名。就如後羿,古代也有兩個比較有名的,壹個是帝堯時代的人,壹個是夏朝的其中壹代天子。
女媧作為創始神之地位是無須質疑的,因為“媧”字本身就是女神之意。遠古時代的人創造了壹個象形字來描述他們心目中的主神。意即“女媧”這兩個字在遠古來說,相當於當代漢字“女神”之意。
女媧作為英靈神的地位也是符合邏輯的。伏羲的妹妹女媧出生的年代對古代來說,是傳說時代,既然類似時代的黃帝,炎帝都已被神化了,因此伏羲與女媧被神話也是合理的。
在漢代畫像石和帛畫的伏羲女媧圖中,規和矩畫得十分清楚。伏羲執矩,女媧執規,他們是開天辟地的創世紀者。伏羲和女媧的創世紀神話,古書記載的有《易經·系辭下傳》、《楚辭·天問》、《列子·黃帝篇》、《獨異誌》、《淮南子·覽冥訓》和《風俗通義》等。有的說他們是人類的始祖神,養兒育女,很近似西方亞當和夏娃的傳說,而更多的是頌揚他們開辟了天地。伏羲和女媧執矩執規,是在“規天為圖,取地為法”,因而天圓地方,壹直是古代人們對宇宙的說法。
關於伏羲和女媧傳說的記述,在漢文古籍中顯得比較淩亂。根據《世本·帝系篇》的記載稱:“太昊伏羲氏。”由此可知,華夏先民早就明確認為,伏羲即為太昊伏羲氏。而在漢文古籍中,太昊又被記作大昊、大皞、太皞;伏羲也可記作包羲、庖羲、皰犧、伏犧、宓犧、炮犧和伏戲等。
值得壹提的是,伏羲的事跡有許多是和女媧的事跡,相互聯系在壹起的。如五代蜀杜光庭,在《錄異記》卷八便記載了:“陳州不太昊之墟,東關城內,有伏羲女媧廟。”
伏羲的名號,古籍中有許多寫法,除“伏羲”(《莊子·人間世》)之外,還有“伏戲”(《莊子·大宗師》)、“伏犧”(《法言·問題》)、“包犧”(《易·系辭下》)、“宓犠”(《漢書·古今人表》)、“炮犧”(《漢書·律歷誌下》)“庖犧”(《水經註·渭水》)、“慮羲”(《管子·封禪》)等。壹個值得註意的問題是,相對於黃帝等中華民族的始祖,伏羲氏在古代典籍中晚出。戰國中期以前的典籍中,《論語》《墨子》《左傳》《國語》《孟子》等對伏羲未置壹詞。既便是記載神話人物、古帝王甚多的《山海經》中,仍未有伏羲壹席之地。
《史記》從黃帝記起,不為伏羲作傳,所記伏羲有兩處,均系引前人所言。《太史公自序》:“余聞之先人曰:‘伏羲至純厚,作《易》八卦’。”《封禪書》中借管仲言:“昔無懷氏封泰山,禪雲雲;慮羲封泰山,禪雲雲;神農封泰山,禪雲雲;黃帝封泰山,禪雲雲。”司馬遷治史嚴謹,由於當時對伏羲傳說語多讖誤,難以辨識,雖不否認,但記之存疑。
東漢班固《漢書》突破《史記》的界限,將上古帝王從黃帝推至伏羲,至此,伏羲開始登上官定正史。《漢書·律歷誌》引劉歆《世經》言:“庖犧繼天而王,為百王先。首德始於木,故帝為太昊。”(詳見下析)《漢書·古今人表》中首敘伏羲,次列炎、黃,以伏羲為歷史源頭,認為伏羲氏“繼天而王”,因而他是百王之先,而炎、黃諸帝繼伏羲而王。《白虎通義》言:“三皇者何謂也,伏羲、女媧、神農是也。”把伏羲推到三皇之首、百王之先的地位。
晉代皇甫謐所著《帝王世紀》,是壹部專述帝王世系、年代及事跡的史書,所敘上起三皇,下迄漢魏。三皇首列伏羲,言伏羲功業:“繼天而王”“作八卦”“造書契”“作瑟三十六弦”“制嫁娶之禮”“取犧牲以供庖廚”等。我們註意到,皇甫謐說:“女媧氏……承庖犧制度。……及女媧氏沒,次有大庭氏、柏皇氏、中央氏、栗陸氏、驪連氏、赫胥氏、尊盧氏、渾混氏、昊英氏、有巢氏、朱襄氏、葛天氏、陰康氏、無懷氏,凡十五世,皆襲庖犧之號。”他壹方面把伏羲當作壹個古帝,另壹方面將《莊子》中提到的壹些名稱統統納入伏羲名下,“皆襲庖犧之號”,其實是把伏羲當成壹個時代,這樣,伏羲的赫赫功業,就未必是壹人所創。
《太壹生水》之所謂的“太壹”,《老子》之所謂的“道”,《周易》所謂的“太極”,均為宇宙初始時混沌無形的元氣。《淮南子·天文》:“宇宙生元氣。”《淮南子·詮言》:“洞同天地,渾沌為樸。未造而成萬物,謂之太壹。”漢高誘註:“太壹,元神總萬物者。”這個總萬物的“元神”,應該就是伏羲。
考索於文字訓詁可知,伏羲即為“元氣”,其字本義是“司氣”。《說文解字》釋“伏”為:“伏,司也,從人從犬。臣鉉等曰:司今作伺。”段註:“司者,臣事於外者也。司今之伺字。凡有所司者必專守之,伏伺即服事也,引申之為俯伏。”“羲”,《說文解字》釋為:“羲,氣也。從兮,義聲”。“羲”的義項可從“兮”字求索,《說文解字》釋:“兮,語所稽也。從八,象氣越虧也。”又釋“虧”為:“虧,於也,象氣之舒虧,從丂從壹。壹者其氣平之也。”“兮”字的本義是氣息緩慢延長、越來越弱(故常作為語氣詞,用於語末表達語氣)。因而“羲”的字義本源就是“氣”,“羲”字讀音也像吹氣之聲,所以段玉裁從音訓上註“羲”為“謂氣之吹噓也。”至於伏羲又寫為“伏戲”、“伏犠”等,皆為“羲”字的演化。
從音訓上說,“混沌”與“葫蘆”是對音關系,“混沌”猶言“糊塗”,“糊塗”在俗言俚語中轉為“葫蘆”。《紅樓夢》第四回回目《葫蘆僧判斷葫蘆案》,其意即為“糊塗僧”判斷“糊塗案”。而聞壹多考論“葫蘆”即是“盤古“伏羲”同聲之轉,故“盤古”又是“伏羲”。這樣,“混沌——葫蘆——盤古——伏羲”轉化演變的路徑則十分清楚。
在先秦可靠的典籍中,言太昊則不言伏羲,言伏羲則不言太昊,太昊與伏羲並無任何瓜葛。荀子當生於戰國之末,他在《正論篇》中提及“太昊”,在《成相篇》中又言“伏羲”,兩名***見壹書,自非壹人。
劉歆根據當時人們的古史觀念,將古帝的代序從黃帝向上推,認為最古的帝王應是伏羲。同時按照他的五行相生的五德終始理論,帝王應從木德始。於是他從兩個方面找到依據,壹是《左傳·昭公十七年》載“郯子來朝”,昭子問少皞氏鳥名官,何故?郯子曰:“吾祖也,我知之。昔者黃帝氏以雲紀,故為雲師而雲名。炎帝氏以火紀,故為火師而火名。***工氏以水紀,故為水師而水名。大皞氏以龍紀,故為龍師而龍名。我高祖少皞摯之立也,鳳鳥適至,故紀於鳥,為鳥師而鳥名。”劉歆據此而推:“言郯子據少昊受黃帝,黃帝受炎帝,炎帝受***工,***工受太昊,故先言黃帝,上及太昊。”以太昊為古帝之首。二是從《易傳》中找到依據,《易傳》曰:“帝出乎震”,震為東方之卦,五行屬木。按五行相生之序,首為木,且太昊為東方之帝,“東方曰夷”,故太昊配木德。又《易·系辭下》有言:“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所以劉歆接著說:“炮犧氏繼天而王,為百王先,首德始於木,故為帝太昊。”伏羲就是太昊。“稽之於《易》,炮犧、神農、黃帝相繼之世可知。”太昊伏羲氏繼天而立,神農、黃帝皆繼太昊伏羲而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