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是西晉武帝時,壹個盜墓賊從魏安立王墓中盜走的。但這本書壹經出版,在當時的統治者找人破譯文本後,就引起了極大的爭議,遭到了儒家的抵制。這其實是因為竹書紀年中記載的人物與《尚書》、《春秋》、《史記》中記載的人物完全不同。
眾所周知,秦始皇焚書坑儒,六國史和以前的歷史基本都被燒毀了。後來,在儒家編纂的史書中,仁被高度重視。特別是在古代,堯、舜、禹時期,他們的智慧和仁義都是通過禪位體系體現出來的。但根據竹書紀年,事實並非如此。但舜囚禁了堯,大禹殺了舜。至於《竹書紀年》中最著名的聖人伊尹,他也是壹個試圖殺害商王太甲的惡人。後來太甲積蓄力量,趁機回去殺了伊尹。
這與儒家倡導的仁背道而馳。此外,《史記》和其他書籍也把伊尹和姚舜禹塑造成了這些偉大的人物。《竹書紀年》壹經問世,就出現了儒家篡改歷史、給民眾洗腦的思想。所以儒家堅決抵制這本書,多次上書統治者要毀掉它。直到宋代,這本書徹底消失了。再拼湊出來的所謂竹書編年史,是否真的值得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