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論語》翻譯

《論語》翻譯

《論語》翻譯

原文

子曰(1):“學而時習之(2),不亦說乎(3)?有朋自遠方來(4),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5),不亦君子乎?”

譯文

孔子說:“學習知識並按壹定的時間去溫習它,不也是很高興的嗎?有同學從遠方來,不也是很快樂的嗎?不被別人了解而不抱怨,不也是很有君子風度的嗎?”

,,,,,,,,,,,,,,,,,,,

原文

有子曰(1):“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2);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3)!”

譯文

有子說:“孝順父母,尊敬兄長卻喜歡冒犯上司的人,是很少的;不喜歡冒犯上司卻喜歡造反的人,更是從來沒有過。君子致力於根本,根本確立了,道德原則就會形成。孝順父母,尊敬兄長,這就是實行仁道的根本吧!”

--------------------------------------------------------------------------------

原文

子日:“巧言令色(1),鮮矣仁。”

譯文

孔子說:“花言巧語,壹副討好人的臉色,這樣的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

壹日數次的反省功夫

原文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註釋

曾子:孔子的學生,名參,字子輿。三省:多次自我反省。“三”表示多次,不是實指三次。 傳:指老師傳授的學業。

譯文

曾子說“我每天多次自我反省:替別人謀劃是否忠心?與朋友交往是否守信?學業是否時常溫習?”

--------------------------------------------------------------------------------

做人第壹,學問第二

原文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

譯文

孔子說:"同學們在父母面前要孝順父母,與兄弟相處要尊敬兄長;說話要謹慎而講信用;博愛大眾而特別親近那些有仁德的人。做到了這些之後,才談得上學習文化知識。"

,,,,,,,,,,,,,,,,,,,

原文

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譯文

子廈說:"尊重賢能的人超過愛美麗的女人;侍奉父母能盡心竭力;侍奉君王能鞠躬盡瘁;與朋友交往說話守信用。這倦的人,雖然說沒有學習過什麽,我也壹定要說他是學習過的了。"

,,,,,,,,,,,,,,,,,,,

原文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註釋

無:不要。 憚:怕。

譯文

孔子說:"君子不莊重就沒有威嚴,學習也不能鞏固。要堅持忠誠和信用,不要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有了過錯要不怕改正。"

,,,,,,,,,,,,,,,,,,,

原文

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註釋

終:老死,指父母去世。 遠:祖先。

譯文

曾子說:"謹慎地辦理父母的喪事,虔誠地追念祭祀祖先,這樣做就可以使老百姓的道德風俗歸於淳樸厚道了。"

,,,,,,,,,,,,,,,

溫良恭儉讓的風範

原文

子禽問於子貢曰:"夫子至於是邦也,必聞其政。求之與?抑與之與?"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

譯文

子禽問子貢說:"夫子每到壹個國家,都必定得知那個國家的政治情況。是他求來的呢?還是別人主動告訴他的呢?"子貢說:"夫子是靠溫和、善良、恭敬、儉樸、謙讓而獲得的。夫子這種獲得的方法,大概和別人獲得的方法是不相同的吧?"

,,,,,,,,,,,,,,,,

原文

子曰:"父在觀其誌,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註釋

其:他的,這裏指兒子,不是指父親。 沒:死去,與"在"相對。 三年:泛指多年

譯文

孔子說:"當他父親在世的時候,觀察他的誌向,當他父親死去以後,觀察他的行為。如果他長期不改變父親的原則,可以說是做到孝了。"

,,,,,,,,,,,,,,,,,,,

和與禮的辯證法

原文

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

註釋

斯:此,這。節:節制,約束。

譯文

有子說:"禮的施行,以和諧為貴。以前聖王的治理之道,好就好在這裏,不管小事大事都遵循這壹原則。倡有行不通的地方,只知壹味地為求和諧而求和諧,不用禮儀來加以節制,那也是不行的。"

,,,,,,,,,,,,,,,,,,,

怎樣才算是好學?

原文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註釋

就有道:接近德才兼備的人。 正:改正,修正。

譯文

孔子說:"君子飲食不貪求飽足,居住不貪求舒適,做事勤敏而說話謹慎,接近德才兼備的人而改正自己,這樣就可以說是好不的了。"

,,,,,,,,,,,,,,,,,,,,,,,,,,,,,

原文

子貢曰:"貧而無謅,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子貢曰:"《詩》雲:'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知來者。"

註釋

諂(chan):巴結,奉承。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見《詩經·衛風·淇澳》。這兩句詩有兩種解釋:壹種認為切、磋、琢、磨分別指加工獸骨、象牙、玉、石頭為器物的工藝,引申意義則指學者做學問和修養自己離開了切磋琢磨就不能成器。另壹種解釋則認為切、磋是指加工牙骨的工藝,切開了還得磋(銼平);琢、磨是指加工玉石的工藝,琢(雕刻)了還得磨(磨光滑)。引申意義則指學者做學問和修養自己要精益求精。從本節上下文的意義來看,宜作精益求精的理解。其:大概,想必,表示推測的語氣。賜:子貢的名。諸:之。

譯文

子貢說:"貧窮而不去巴結人,富有而不驕傲奢侈,這種人怎麽樣?"孔子說:"可以,但不如貧窮而好禮的人。"子貢說:"《詩經》上所說的切磋琢磨,精益求精,大概就是這個意思吧?"孔子說:"賜呀,現在可以和妳談論《詩經》了,因為告訴妳壹件事,妳已經可以領會未告訴妳的事,舉壹反三了。"

,,,,,,,,,,,,,,,,,,,

原文

子曰:“不患人之不知,患不知人也。”

註釋

患:憂慮,怨恨。 不己知:“不知己”的倒裝。

譯文

孔子說:“不憂慮別人不了解自己,只憂慮自己不了解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