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刮痧的起源
刮痧療法是中醫的寶貴遺產之壹,是壹種古老的傳統非藥物自然醫療保健方法。它具有歷史悠久、方法獨特、簡單安全、應用廣泛、療效可靠的特點。幾千年來在中國民間廣為流傳,深受群眾歡迎。
那麽“刮”是怎麽來的呢?“刮痧”這個詞也叫“刮痧病”。這種療法起源於舊石器時代。人生病時,本能地用手或石頭觸摸、拍打體表的某個部位,有時病情可以得到緩解。通過長期的實踐和積累,逐漸形成了卞氏的治療方法,這也是刮痧療法的雛形。
刮痧療法是指應用光滑的硬物或手指、金屬針、軟線索等。、以及對人體體表特定部位反復進行刮、擠、拉、捏、刺等物理刺激,導致皮膚表面出現瘀斑、瘀斑或點狀出血。通過刺激體表絡脈,改善人體氣血循環,從而達到扶正祛邪、排泄瘀血、清熱止痙的目的。
早在明代醫學家張鳳魁的《傷寒論全集》中,就對該病的病因、病機、癥狀有詳細的描述。他認為,如果毒邪從皮毛進入,可以堵塞人體的脈絡,阻滯氣血,使氣血循環不暢;當有毒的病原體通過口鼻吸入時,會阻塞絡脈,使絡脈的氣血不通。這些毒邪越深入,越停滯,所以越強烈,急如燎原。在這種情況下,必須采取急救措施,即必須采用刮痧和放血的方法進行治療。
由於歷史原因,很多實用的技術,比如刮痧,往往被視為醫術,難以考究。刮痧療法長期在民間,疏於整理,缺乏專著,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近年來,刮痧療法在實踐中不斷發展和完善。相信刮痧療法會像針灸、推拿、按摩壹樣,被越來越多的人認可和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