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獲取“元宵節”相關內容↓↓↓
★元宵節謎語和答案大全★
★元宵留言簡短語錄大全★
★元宵節用英語怎麽說★
★為什麽元宵節不是法定節假日★
元宵節期間安全註意事項:
1、元宵節的到來,娛樂場所、酒飯店聚集飲酒的人將會出現壹個高峰,酒後駕車違法行為對道路交通安全的危害是十分嚴重。警方提示廣大司機:開車不喝酒,喝酒不開車。
2、元宵節期間,多數市民選擇外出聚會,賞花燈,家中無人,這就給犯罪法提供了可乘之機。警方提示:出門前,壹定要檢查家中所有窗戶、防盜門是否鎖好,特別註意廚房、洗手間是否嚴實。家中避免存放大量現金。存折、身份證和其他證件要分開存放。
3、元宵節期間,各種活動將到達頂峰,壹些商家為烘托氣氛會使用大量的彩燈、可燃物裝飾,埋下許多火災等致災因素。消防不能忘,節日期間如發生火災,應及時撥打119、110報警。
4、民在場所娛樂時要有序進出,避免擁擠混亂,要註意觀察活動現場情況和識別警示標誌,做到心中有數;要有意識地了解周圍安全通道和出入口位置,見到危險警示標識千萬不要靠近和觸摸;遇到局部人員擁擠時,不要好奇湊熱鬧,避免發生擁擠踩踏;遇到突發情況時請聽從指揮,有序疏散。
5、壹些市民往往聚集在酒吧、ktv等娛樂場所飲酒“狂歡”,為防止酒後滋事傷害案件的發生,廣大市民特別是年輕人壹定要控制飲酒,遇到糾紛冷靜處理,切不可大打出手,以免引發嚴重的後果。
6、各文化娛樂場所及公眾聚集場所人流量大,也給小偷提供了“便利”。警方提示,市民娛樂時註意看管好個人物品,貴重物品盡量放在家中或存放在店內,以免造成損失。
元宵節期間消防安全註意事項:
1.元宵節將至,市民請勿燃放煙花爆竹、孔明燈。
2.元宵大型燈會活動應落實各項防火滅火措施和安全疏散預案。
3.元宵節期間,商家在使用各種照明、裝飾燈等燈具時,盡量不要靠近可燃物,嚴防火災事故發生。
4.元宵節期間燒香祈福要註意用火安全,切記不要因為用火不慎引發火災。
5.遇到火災第壹時間撥打119報警,逃生時要沈著、冷靜,正確選擇逃生路線;在公眾聚集場所遇到火災時,應根據工作人員引導疏散,不要盲目跟風、相互擁擠,以免發生擠壓踩踏事故。
6.元宵節期間,各種民俗、節慶活動眾多,街頭人員密集,請廣大市民參加活動時不要肆意散布、傳播流言,避免踩踏事故。
7.如遇身上著火,可就地打滾或用厚重衣物覆蓋,壓滅火苗。
8.如遇大火封門無法逃生時,可用浸濕的毛巾衣物堵塞門縫,發出求救信號,等待救援。
元宵節的習俗
1.元宵節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是在中國由來己久的習俗,元宵即“湯圓”,它的做法成份風味各異,但是吃元宵代表的意義卻相同。代表著團團圓圓和和美美,日子越過越紅火。俗語有句話叫和氣生財。家庭的和睦以及家人的團圓對於壹個完整的家庭來講是多麽重要的因素。因此,在元宵節壹定要和家人吃上“元宵”。
元宵和春節的年糕、端午節的粽子壹樣,都是節日食品。吃元宵象征家庭像月圓壹樣團圓,寄托了人們對未來生活的美好願望。元宵稱“湯圓”“圓子”“水圓”“湯丸”“浮圓子”“乳糖圓子”,生意人美其名為“元寶”,由糯米制成,或實心,或帶餡。餡有豆沙、白糖、山楂等,煮、煎、蒸、炸皆可。
不管南方北方,正月十五這壹天都要合家團聚吃元宵。“元宵”這種食品名稱,據說出現於宋末元初,是因為人們習慣在上元節之夜吃它的緣故。上元之夜是新年中第壹個十五月圓之夜,“壹年明月打頭圓”,天上壹輪圓月朗照,人間則聚食形如滿月的元宵,與自然天象有極微妙的對應關系。“星月當空萬燭燒,人間天上兩元宵”,表達了人們全家團圓幸福的心情。
說起湯圓,近代史上還有壹個掌故。話說袁世凱稱帝遭到舉國反對,手下逢迎者引《巴陵縣誌》說“圓、元語同,又有完了義”,說“元宵”諧音“袁消”,乃詛咒之詞。袁聽信其言下令“元宵”壹律改叫湯圓。但這個傳說壹直未見文字依據。袁世凱垮臺後,大部分地區又恢復了“元宵”的名稱。
2.元宵節“送花燈”
“送花燈”簡稱為“送燈”,其實質意義就是送孩兒燈。即在元宵節前,娘家送花燈給新嫁女兒家,或壹般親友送給新婚不育之家,以求添丁吉兆,因為“燈”與“丁”諧音。表示希望女兒婚後吉星高照、早生麟子;如女兒懷孕,則除大宮燈外,還要送壹兩對小燈籠,祝願女兒孕期平安。
3.元宵節耍龍燈
龍是中華的圖騰,中華民族崇尚龍,把龍作為吉祥的象征。正月十五舞龍燈,載歌載舞的喜氣氛圍,流傳於很多的地方。
“耍龍燈”也稱“舞龍”,也叫“龍燈舞”。它是我國獨具特色的傳統的民間娛樂活動。“耍龍燈”在我國漢代民間就已相當普遍了。唐宋時期的“社火”“舞隊”表演中,“耍龍燈”已是常見的表演形式。“耍龍燈”的表演,有“單龍戲珠”和“雙龍戲珠”兩種。在耍法上,各地風格不壹,各具特色。
在藝術創作中,經過民間藝人的不斷加工創造,“耍龍燈”已經發展成為壹種形式完美、具有相當表演技巧和帶有浪漫主義色彩的民間舞蹈藝術,深為廣大群眾喜聞樂見。
4.元宵節舞獅子
舞獅,又稱“獅子舞”、“獅燈”、“舞獅子”,多在年節和喜慶活動中表演。獅子在中國人心目中為瑞獸,象征著吉祥如意,從而在舞獅活動中寄托著民眾消災除害、求吉納福的美好意願。
舞獅子是我國優秀的民間藝術,每逢元宵佳節或集會慶典,民間都以獅舞前來助興。這壹習俗起源於三國時期,南北朝時開始流行,至今已有壹千多年的歷史。據傳說,它最早是從西域傳入的,獅子是文殊菩薩的坐騎,隨著佛教傳入中國,舞獅子的活動也輸入中國。獅子是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後,和孔雀等壹同帶回的貢品。而獅舞的技藝卻是引自西涼的“假面戲”,也有人認為獅舞是五世紀時產生於軍隊,後來傳入民間的。兩種說法都各有依據,今天已很難判斷其是非。不過,唐代時獅舞已成為盛行於宮廷、軍旅、民間的壹項活動。唐段安節《樂府雜尋》中說:“戲有五方獅子,高丈余,各衣五色,每壹獅子,有十二人,戴紅抹額,衣畫衣,執紅拂子,謂之獅子郎,舞太平樂曲。”詩人白居易《西涼伎》詩中對此有生動的描繪:“西涼伎,西涼伎,假面胡人假獅子。刻木為頭絲作尾,金鍍眼睛銀帖齒。奮迅毛衣擺雙耳,如從流沙來萬裏。”詩中描述的是當時舞獅的情景。
在壹千多年的發展過程中,獅舞形成了南北兩種表演風格。北派獅舞以表演“武獅”為主,即魏武帝欽定的北魏“瑞獅”。
小獅壹人舞,大獅由雙人舞,壹人站立舞獅頭,壹人彎腰舞獅身和獅尾。舞獅人全身披包獅被,下穿和獅身相同毛色的綠獅褲和金爪蹄靴,人們無法辨認舞獅人的形體,它的外形和真獅極為相似。引獅人以古代武士裝扮,手握旋轉繡球,配以京鑼、鼓鈸、逗引瑞獅。獅子在“獅子郎”的引導下,表演騰翻、撲跌、跳躍、登高、朝拜等技巧,並有走梅花樁、竄桌子、踩滾球等高難度動作。南派獅舞以表演“文獅”為主,表演時講究表情,有搔癢、抖毛、舔毛等動作,惟妙惟肖,逗人喜愛,也有難度較大的吐球等技巧。南獅以廣東為中心,並風行於港澳,東南亞僑鄉。南獅雖也是雙人舞,但舞獅人下穿燈籠褲,上面僅僅披著壹塊彩色的獅被而舞。和北獅不同的是“獅子郎”頭戴大頭佛面具,身穿長袍,腰束彩帶,手握葵扇而逗引獅子,以此舞出各種優美的招式,動作滑稽風趣。南獅流派眾多,有清遠、英德的“雞公獅”,廣州、佛山的“大頭獅”,高鶴、中山的“鴨嘴獅”,東莞的“麒麟獅”等。南獅除外形不同外,尚有性格不同。白須獅舞法幅度不寬、花色品種不多,但沈著剛健,威嚴有力,民間稱為“劉備獅”。黑須紅面獅,人稱“關公獅”,舞姿勇猛而雄偉,氣概非凡。灰白胡須獅,動作粗獷好戰,俗稱“張飛獅”。獅子為百獸之尊,形象雄偉俊武,給人以威嚴、勇猛之感。古人將它當作勇敢和力量的象征,認為它能驅邪鎮妖、保佑人畜平安。所以人們逐漸形成了在元宵節時及其他重大活動裏舞獅子的習俗,以祈望生活吉祥如意,事事平安。
5.元宵節猜燈謎
每逢元宵節,各個地方都打出燈謎,希望今年能喜氣洋洋的,平平安安的。因為謎語能啟迪智慧又饒有興趣,所以流傳過程中深受社會各階層的歡迎。唐宋時燈市上開始出現各式雜耍技藝。明清兩代的燈市上除有燈謎與百戲歌舞之外,又增設了戲曲表演的內容。
猜燈謎是壹項妙趣橫生的遊藝活動。燈謎起源於西漢的隱語,後發展成為民間謎語,又叫“打燈謎”。
據記載,在南宋,猜燈謎就已經成為元宵節的壹種遊戲方式了。南宋周密在《武林舊事》中雲:“有以絹燈剪寫詩詞,時寓譏笑,及畫人物,藏頭隱語,及舊京諢語,戲弄行人。”這“藏頭隱語”,即是謎語。開始時是好事者把謎語寫在紙條上,貼在五光十色的彩燈上供人猜,稱為燈謎。因為謎語能啟迪智慧又饒有興趣,所以深受歡迎。
我國民間所產生的燈謎浩如煙海,千變萬化。人們有時用“像老虎壹樣難以射獵”來形容謎語難猜,因而“燈謎”又稱為“燈虎”,其中用文句作謎面的叫“文虎”,用詩句作謎面的叫“詩虎”,猜謎就叫“射虎”或“打虎”。將謎面貼在花燈上供人猜射,謎底多著眼於文字意義,並有謎格24種,常用的有卷簾、秋千、求鳳等格,已形成了壹種獨特的民俗文化。
燈謎文化至今風韻不絕,特別是到了元宵節,不少地方於街道鬧市懸掛燈謎讓人猜射,使節日的氣氛更加熱烈。如今,民間猜謎已不限於元宵,有的地方平時朋友相聚也會猜上壹陣子燈謎,猜謎已成為人們日常文化娛樂的壹種形式。
6.元宵節踩高蹺
高蹺會壹般由群眾自發串連組織起來的。正月十壹、十二開始踩街,寓意告知人們在眾多的民間花會中,今年掛個號。正月十五正式上街,壹直到十八方告結束。
踩高蹺是民間盛行的壹種群眾性技藝表演。高蹺本屬我國古代百戲之壹種,早在春秋時已經出現。我國最早介紹高蹺的是《列子·說符》篇:“宋有蘭子者,以技幹宋元。宋元召而使見其技。以雙枝長倍其身,
屬其脛,並趨並馳,弄七劍叠而躍之,五劍常在空中,元君大驚,立賜金帛。”從文中可知,早在公元前五百多年,高蹺就已流行。表演者不但以長木縛於足行走,還能跳躍和舞劍,高蹺分高蹺、中蹺和跑蹺三種,最高者壹丈多。據古籍中記載,古代的高蹺皆屬木制,在刨好的木棒中部做壹支撐點,以便放腳,然後再用繩索縛於腿部。表演者腳踩高蹺,可以作舞劍、劈叉、跳凳、過桌子、扭秧歌等動作。北方的高蹺秧歌中,扮演的人物有漁翁、媒婆、傻公子、小二哥、道姑、和尚等。表演者扮相滑稽,能喚起觀眾的極大興趣。南方的高蹺,扮演的多是戲曲中的角色,關公、張飛、呂洞賓、何仙姑、張生、紅娘、濟公、神仙、小醜皆有。他們邊演邊唱,生動活潑,逗笑取樂,如履平地。據說踩高蹺這種形式,原來是古代人為了采集樹上的野果為食,給自己的腿上綁兩根長棍而發展起來的壹種蹺技活動。
7.元宵節祭門、祭戶
古代有“七祭”,這是其中的兩種。祭祀的方法是,把楊樹枝插在門戶上方,在盛有豆粥的碗裏插上壹雙筷子,或者直接將酒肉放在門前。
8.元宵節走百病
“走百病”,也叫遊百病,散百病,烤百病,走橋等,是壹種消災祈健康的活動。元宵節夜婦女相約出遊,結伴而行,見橋必過,認為這樣能祛病延年。
元宵節除了慶祝活動外,還有信仰性的活動。那就是"走百病"又稱"烤百病""散百病"參與者多為婦女,他們結伴而行或走墻邊,或過橋過走郊外,目的是驅病除災。
隨著時間的推移,元宵節的活動越來越多,不少地方節慶時增加了耍龍燈、耍獅子、踩高蹺、劃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活動。
正月十五元宵節還有壹些鮮為人知已經失傳的民間活動,這裏列舉二三。
祭門、祭戶古代有“七祭”,這是其中的兩種。祭祀的方法很簡單,把楊樹支插在門戶上方,在盛有豆粥的碗裏插上壹雙筷子,或者直接將酒肉放在門前。
9.迎紫姑
紫姑也叫戚姑,北方多稱廁姑、坑三姑。古代民間習俗正月十五要迎廁神紫姑而祭,占蔔蠶桑,並占眾事。每到迎紫姑這壹天夜晚,人們用稻草、布頭等紮成真人大小的紫姑肖像,與夜間在廁所間豬欄迎而祀之。
紫姑是民間傳說中壹個善良、貧窮的姑娘。正月十五,紫姑因窮困而死。百姓們同情她、懷念她、有些地方便出現了“正月十五迎紫姑”的風俗。每到這壹天夜晚,人們用稻草、布頭等紮成真人大小的紫姑肖像。婦女們紛紛站到紫姑常做活的廁所、豬圈和廚房旁邊迎接她,象對待親姐妹壹樣,拉著她的手,跟她說著貼心話,流著眼淚安慰她,情景十分生動,真實的反映了勞苦民眾善良、忠厚、同情弱者的思想感情。
10.逐鼠
逐鼠在農歷的正月十五舉行。養蠶的人家在正月十五熬上壹大鍋粘糊糊的粥,有的還在上面蓋上壹層肉,將粥用碗盛好,放到老鼠出沒的頂棚、墻角、邊放嘴裏還邊念念有詞,詛咒老鼠再吃蠶寶寶就不得好死。傳說這樣做,本年的老鼠就不會吃蠶寶寶。
這項活動主要是對養蠶人家所說的。因為老鼠常在夜裏把蠶大片大片地吃掉,人們聽說正月十五用米粥餵老鼠,它就可以不吃蠶了。於是,這些人家在正月十五熬上壹大鍋粘糊糊的粥,有的還在上面蓋上壹層肉,將粥用碗盛好,放到老鼠出沒的頂棚、墻角、邊放嘴裏還邊念念有詞,詛咒老鼠再吃蠶寶寶就不得好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