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說《易經》有三種版本,也就是《易經》自古以來有三個系統:《連山易》、《歸藏易》、《周易》。《連山易》以艮卦開始,艮代表山,連山,意思是“山之出雲,連綿不絕”;《歸藏易》以坤卦開始,坤代表地,象征萬物皆生於地,最終歸藏於地;《周易》傳說周代周文王所創,故名《周易》。
關於三種版本的形成時間,也有不同的說法:壹說是《連山易》形成在夏代,《歸藏易》形成於商代,《周易》形成於周代,壹說是《連山易》形成於伏羲時代,《歸藏易》形成於黃帝時代,《周易》成於周代。
擴展資料
哲學思想:
古代中國學者的哲學思考,通過對易經的研究得到啟發,哲學思辯能力也多數是在對易經的分析闡解和不同意見的爭鳴中得到訓練和提高。老子將易經的思想精華融入《道德經》中,創造了壹個以辯證思維為核心的哲學體系。
他在經卦陰陽相抱三爻成卦的組合方式的基礎上,構造了壹個“道生壹,壹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萬物起源圖式,揭示了事物內部所包含的種種勢力的對立統壹。“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
陰陽相抱這壹思想在易經還是壹目了然的符號圖,到了老子便有了種種具體的事物形象的分析。其間流傳後世對中國哲學影響最大的命題莫過於“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矛盾對立的雙方,必有壹方為主,另壹方為次。物極則反,對立面相互轉化的思想,在易經是通過爻辭,對爻象在卦體中的不同位置使用吉兇等結語加以反映的。
而在老子這裏,已經到了社會、政治、倫理等壹切方面,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蔽則新、少則得、多則惑、認為委曲總是由保全轉化。屈枉總是向伸直轉化,卑下總是向充盈轉化,蔽舊總是向新奇轉化,這種辮證思維方式,是老子觀察世界的方法。
聖人抱壹為天下式,他運用這條物極則反原理,對世間萬物進行著辯證概括,兵強則滅,木強則折,堅強處下,柔弱處上,他又用這壹條法則,提出了壹系列處理問題的具體辦法,老子這些從易經中得到啟發而形成的辯證思想譜寫了中國哲學史上頗有特色的壹頁華章。
百度百科-周易
百度百科-易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