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型自讀課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1.了解端午文化,感受民俗中包含的生活期望和美好追求。
2、品味本文平淡自然而又韻味十足的語言特色。
3、理清行文思路,了解作者閑適自由的風格。
4、朗讀課文精彩語句,了解作者“小敘事”的創作特點。體悟小品文中的經典。
過程與方法 以賞析及討論的方式,激發學生對民族深厚文化的熱愛,從而品味文章的韻味和情致。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培養學生關註日常生活細節的習慣,引導他們在平淡的生活中發
現情趣,發現詩意。
2、激起學生對兒時生活懷想和對故鄉的熱愛的感情,提倡珍惜傳統文化,激發民族自豪感。
教學重點 通過品味平淡自然而又韻味十足的語言,解讀文本內在的韻味,感受作者獨特的情趣。
教學難點1.解讀文本,品味經典。2、欣賞作品深厚的文化意蘊和永恒的美學價值。
教學方法 賞析品讀法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
教學課時兩課時
指導思想說風俗——讀文本——談鴨蛋——品鄉情——論作家——評經典——寫真心
教學設想生活的內涵有多深,語文的內涵就有多深;生活的外延有多寬,語文的外延也就有多寬。語文教學應當體現實踐性這壹學科特點。同時語文學習又是個性化的體驗過程。教師要鼓勵學生帶著自己的生活體驗閱讀文本,提高語文素養。
教師和學生要改變以往的教學行為和學習行為,真正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要充分發揮組織和引導作用,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意識。尤其要很好地體現師生之間的教學互動和情感交流。教師要針對學生的特點,善於激發興趣,調動學習熱情;要巧於創設情境,激活學生的創新思維。教師還要客觀正確地對學生做出評價,要讓學生長有所進,短有所補。
初二的學生已經具備了壹定的查找資料、分析資料的能力。對於作者汪曾祺,也許知道他,但對他的語言特點不是特別了解;對於傳統的民俗知道得不多,即使有,也不夠透徹深入,;對於自己的家鄉,甚至自己的民族,表現出壹種漠然;對於自己的生活總是覺得寡然無味……總之,當代的中學生十分有必要進行民俗教育。
另壹方面,初二的學生有強烈的求知欲望,對不知道的事物充滿好奇心,能夠理解和欣賞壹般的文學作品,對生活也有壹定的感悟和積累。同時,對了解到的事物有了自己的見解。因此,只要教師有針對性地創設教育情境,是可以引導、幫助學生形成健康、高尚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
課前準備1.預習本文字詞,掃清閱讀障礙。
2.了解汪曾祺的寫作風格。
3. 學生通過查閱圖書、上網等手段,搜集和整理有關作者汪曾祺的資料,最好能閱讀幾篇他的作品,形成壹定的感性認識;了解自己的家鄉,包括特產、地理風貌等;了解端午節。
自主合作小組:學生自由組合,形成學習小組,最好小組內的每個成員都各有所長,比如,誰打字速度快,誰查找資料快,誰的腦筋靈活,誰參與意識強等等。
教師根據內容要求,制作相關的資料庫和學習網站,設計教學情境和導學策略,準備應對課堂上可能出現的問題。
教材分析 最難忘的有關過節的壹件事或壹件物品。
《端午的鴨蛋》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試驗教科書《語文》(人教版)八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的壹篇散文。這個單元是民俗單元,本單元所選的課文,大多是寫各地節日風俗的,也有講述民間藝人軼事,描繪街頭商販吆喝的,組成了壹幅幅有聲有色的民俗風情畫卷。
民俗是人類文明積澱中壹個重要的組成部分。關註民俗,可以了解民生和民間文化。作者汪曾祺在這篇散文中,用他特有的平淡而有味的語言,向我們展示了他的家鄉江蘇高郵地區的端午風俗,並且通過家鄉特產――高郵鹹蛋的精細介紹,表現了他對家鄉的熱愛之情和對童年生活的懷想。
中國是文明古國,有著五千年的悠悠文化,而民俗正是古老文化的反映,是值得保存的重要文化遺產。同時,民俗又與我們的日常生活密切相連,學生較為熟悉,也易於了解。但現實中的中學生有很多人並不了解這些風俗的來龍去脈,並不知道自己民族的文化是多麽博大精深。本篇課文,就是喚起學生對生活、對家鄉、對自己民族的重新審視,並由此培養學生熱愛生活,熱愛中華民族的思想情操。
教學過程
第壹課時
壹、預習
1.給下列加點字註音。
汪曾祺qí 系jì百索子 倘tǎng若 咂摸zā?mo 城隍huáng
擰níng成小繩 門楣méi 用酒和huò 莧菜xiàn 籍貫jí 硝藥xiāo
腌臘yān 絡子lào 大 襟jīn 車胤yìn 熏xūn五毒 似的shì?de
2.解釋下列詞語。
門楣:門框上的橫木。 籍貫:祖居或個人出生的地方。
名目:名稱。 城隍:迷信傳說中指主管某個城的神。
咂摸:方言,仔細辨別(滋味)。 情結:指深藏心底的感情。
尤為:更是。 大襟:紐扣在壹側的服裝的前面部分。
薄羅:薄的絲織品。 與有榮焉:因而也感到榮幸。
他鄉:其他地方。 堂屋:正房居中的壹間。
朱筆:紅筆。 硝藥:硝石做的火藥。
稱道:稱贊。 有不:相當於“有沒有”。不,用在句末表示疑問。
肅然:形容十分恭敬的樣子。起敬:產生敬佩的心情。
莫名其妙:沒有人能說明它的奧妙(道理),表示事情很奇怪,使人不明白。
端午:我國民間節日,為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農歷五月初五。端,開始;午,午日。
百索子:端午時系在小孩的手臂上或脖子上,風俗認為這樣可以辟邪。
五毒:指蠍子、蛇、蜈蚣、壁虎、蟾蜍五種毒蟲。
符:道士所畫的壹鐘圖形或線條,聲稱能驅使鬼神,給人帶來禍福。
寄名:舊時幼童認僧尼為老師而不出家,或認他人作義父母以求長壽。
莫名其妙:沒有人能說明它的奧妙(道理),表示事情很奇怪,使人不明白。
雄黃:壹種礦物,橘黃色。中醫用來做藥。
曾經滄海難為水:經歷過浩瀚壯觀的大海,對別處的水就難以看上眼了。現在常比喻人的閱歷廣,眼界就開闊,追求的目標就更高。
夾取以敬客:夾取(腌鴨蛋)來敬客人。以,連詞,來。
絡子:依照所裝物體的形狀,用線結成的網狀的小袋子。
袁枚:字子才,號簡齋。錢塘(現在浙江杭州)人。清代詩人。
囊螢映雪:囊螢和映雪分別指晉朝車胤利用螢火蟲的光刻苦讀書和孫康利用雪的反光刻苦讀書的故事。
練囊:用壹種白色的絹做成的口袋。練:白色的絹。
二、導入
師:中國的傳統節日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是我們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的壹個組成部分。農歷五月初五,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端午節,它是中華民族古老的傳統節日之壹。過端午節,是中國人二千多年來的傳統習慣,由於地域廣大,民族眾多,加上許多故事傳說,於是不僅產生了眾多的節名,而且各地也有著不盡相同的習俗。那麽,散文大家汪曾祺的家鄉過端午有哪些習俗?他為什麽偏偏要挑選鴨蛋來寫呢?端午的鴨蛋的述寫過程作者又帶有壹種什麽樣的情感呢?今天,就讓我們帶著這些問題來欣賞汪曾祺筆下的風俗小品文《端午的鴨蛋》。
(教師邊講邊展示端午節標誌性的圖片,如龍舟、粽子等,學生邊看邊聽,饒有興趣。)
1、 請同學說說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端午節的來歷。屈原有哪些值得紀念的地方?我們紀念屈原,能激起我們怎樣的情感呢?(熱愛家鄉,熱愛生活。)
2、 既然端午節這麽有意義,妳們知道過端午有什麽風俗活動嗎?
(吃“五黃”:黃鱔、、黃瓜、黃酒、黃桃、黃魚。蛋黃、雄黃酒。掛艾草、點蚊香、喝雄黃酒。)
3、我們攀枝花過端午有什麽風俗?在妳的記憶當中,端午有什麽讓妳回味無窮的東西嗎?
作者簡介:汪曾祺(1920~1997),江蘇高郵人。早年畢業於西南聯大。歷任中學教師、北京市文聯幹部、《北京文藝》編輯、北京京劇院編劇。在短篇小說創作上頗有成就,發表小說《受戒》、《大淖記事》。著有散文集《汪曾祺自選集》。
三、整體感知
1.師:請同學們兩分鐘快速閱讀,劃出不理解的字詞,小組內解決。然後每組推薦壹人朗讀壹個自然節,註意字音,盡量讀出語調、感情,其他同學劃出妳喜歡的句子。(大屏幕顯示原文,配樂,標註相應的註音)
2. 理清文章思路:
第壹部分(第l自然段),對家鄉端午節風俗的描寫,十分富有地方特色,同時表現了作者對家鄉的懷念。
第二部分(第2~3自然段),描述家鄉最有名的是鹹鴨蛋,尤其是雙黃鴨蛋。
第三部分(第4~6自然段),寫孩子們如何吃和玩端午的鴨蛋。
3. 文章開頭的第壹句是什麽?文章最後的壹段是什麽?壹般情況下,我們寫作文要求總分、總分總的結構,但是這篇文章開頭壹段和最後壹段好象不沾邊,他們是怎麽連接起來的?
端午的風俗 (鋪墊背景)
端午的鴨蛋 家鄉的鴨蛋
端午的鴨蛋 (前兩個部分的統壹)
既然作者要寫出自己故鄉的特產,要寫出自己對家鄉的熱愛,就要寫好,但是,大家讀了這篇文章,有沒有感覺文章的結構比較不同。
4.師:同學們讀完了課文,告訴我妳對這篇文章的感覺?說說妳喜歡哪些句子,理由是什麽?
(語言風格是本文教學的壹個重點,應當引導學生細細品味。教師率先舉壹個例子,如分析 “曾經滄海難為水”文白夾雜,讓人忍俊不禁,增添幽默與趣味。綜合學生們的發言,基本上可以把握住汪曾祺在本文的語言藝術風格)
師生***同小結汪曾祺在本文的語言藝術風格:汪曾祺是壹位非常講究語言藝術的作家,他曾經談到自己在語言上的追求:平淡而有味,用適當的方言表現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同學們剛才所推崇的句子,其實基本上已經把這三種追求體現出來了。
四、課文研討:
(壹)學習第壹部分。
提問:作者家鄉的端午節有哪些風俗?這與寫高郵鴨蛋有何聯系?
學生復述端午節的風俗。 明確:
作者先介紹端午節的壹般習俗:①系百索子②做香角子③貼五毒④貼符⑤喝雄黃酒。
而後又詳細介紹了家鄉特有的風俗:“放黃煙子”、吃“十二紅”,進而引出家鄉的特產——高郵鴨蛋和“掛鴨蛋絡子”的習俗。
作者寫風俗,帶著什麽樣的感情呢?
懷念家鄉的感情(不做硬性要求)
2)最與眾不同的是吃“十二紅”,妳知道這個名字有什麽特殊的含義嗎?比如:我們過年的時候總少不了魚。“十二紅”裏為什麽會有鴨蛋呢?鴨蛋有什麽特點?
鴨蛋黃是紅的。蛋白柔嫩,蛋黃通紅,油多且細膩。
3)、既然希望“紅紅火火”,那麽汪曾祺的家鄉當時的經濟條件怎麽樣?從那些語句中可以看出來?
(好象我們那個窮地方就出鴨蛋似的)
(二)學習第二部分。
學生朗讀文章第2、3自然段。
提問:家鄉高郵鴨蛋有何特點?作者著重寫了哪些內容?在寫法上有何特點? 汪曾祺的家鄉過端午有這麽多的習俗?他為什麽偏偏要挑選鴨蛋來寫呢?換句話說,高郵鴨蛋有什麽突出的特點值得作家大寫特寫呢?
學生討論、交流。明確: (高郵鴨蛋:好、奇、名。)
家鄉最有名的是鹹鴨蛋,尤其是雙黃鴨蛋,因此作者對此進行了濃墨重彩的描述。
第二自然段開頭,作者采用連環承接的方式,說明家鄉盛產鹹鴨蛋。接著用“肅然起敬”和“特別標明”兩個短語,說明家鄉鹹鴨蛋的出名。
高郵鴨蛋多出雙黃鴨蛋,作者在這裏采用對比的方法,說明家鄉雙黃鴨蛋“多”。
“雙黃鴨蛋味道其實無特別處。還不就是個鴨蛋!只是切開之後,裏面圓圓的兩個黃,使人驚奇不已。”這裏用多重轉折方法說明家鄉雙黃蛋的“奇”。
第二自然段最後作者采用多層轉折、層層鋪墊的手法,說明家鄉鴨蛋的“好”。
第三自然段具體點明高郵鹹蛋的口味特點,結合自己生活經歷表現作者獨特的生活感受。
作者對家鄉的鴨蛋情有獨鐘,充滿了什麽感情?想表達什麽樣的思想?
(自豪 “與有榮焉” “曾經滄海難為水”)(對故鄉的特產,對故鄉、對生活的熱愛)
四、課堂小結:
教師小結:端午的風俗——和外地壹樣的風俗——家鄉獨特的風俗——十二紅——鴨蛋——雙黃鴨蛋——鴨蛋的特點——掛鴨蛋絡子——挑鴨蛋——吃鴨蛋——鴨蛋殼——裝螢火蟲——囊螢映雪的故事。這就像是騎著馬,自由散漫地走,但是又不是完全亂了套,而是始終圍繞著壹個中心,這個中心就是文章的題目。題目在文章中起著提綱挈領的作用。
五、布置作業:
1.識記詞語。
2.完成導讀練習。
第二課時
壹、復習導入:
聽寫詞語。
二、學習課文第三部分
學生閱讀課文最後三段。提問:(1)這部分寫了什麽內容?妳是如何理解課文結尾,作者寫到東晉車胤“囊螢”夜讀的故事?
(2)孫康、車胤和文中的“我”有什麽相似之處呢?
(3)為什麽文章否定了用鴨蛋殼裝螢火蟲照亮來讀書的想法?肯定的是什麽?否定的又是什麽?
(艱苦環境中仍不失改變生活的渴望,對美好生活的追求)
(自我解嘲,只要有了這種刻苦學習,熱愛生活,改變生活的心意,又何必壹定要在乎形式。)
學生討論、交流。明確:
這部分作者介紹了“掛鴨蛋絡子”的習俗,具體寫了做鴨蛋絡子的鴨蛋的挑選到孩子們的吃法,吃完後的用途等等。作者將現在的成人立場和在故鄉時的少年人的視角交織在壹起,以童趣寫出了對家鄉的依戀和熱愛。
課文結尾,作者寫了東晉車胤“囊螢”夜讀的故事。有人認為,這段話與課文主要內容無關,是贅筆;也有人認為,由螢火蟲在鴨蛋殼裏閃閃發亮的樣子聯想到車胤苦讀用的囊螢,很自然,正體現了汪曾祺閑適自由的風格。
教師引導學生多角度地聯系,不求統壹答案。
為什麽作者對如何挑選鴨蛋這種很小的事情津津樂道呢?這反映了作者對生活的壹種什麽樣的態度?
(關註生活中的細節,對兒時生活的懷想。
師小結:可以說,這是“小事情,大態度”,壹種對待平常生活的態度。在我們平淡的生活裏,同樣有韻味有情致,只要妳擁有壹雙發現樂趣的慧眼,生活就會充滿趣味。
三、品文語言,總結寫法:
1. 師:作者在介紹自己家鄉鴨蛋的名聲、特色時,運用了哪些寫作手法?妳能舉些例子嗎?
(側面烘托,引用古籍,正面描寫。)
2.總結汪曾祺閑適自由的寫作風格。
作者行文如同隨意聊天,於自然而然中寫出自己獨特的感受。作者先濃墨重彩地描繪出“端午”的氣氛,為文章主體“鴨蛋”預設了壹個合理的背景,使下文寫“端午的鴨蛋”變得水到渠成。
像這樣層層遞進、環環相扣的結構,妳還能從文章中找出壹例來嗎?
(我的家鄉是水鄉。出鴨。高郵大麻鴨是著名的鴨種。鴨多,鴨蛋也多。高郵人也善於腌鴨蛋。高郵鹹鴨蛋於是出了名。)
3.除了結構上的閑適自由,汪曾祺語言也比較有特色。大家讀了這篇文章,覺得這篇文章語言上能給妳什麽感覺。
請學生朗讀比較感興趣的語句。
口語(短句)、方言、文言、成語。
A、感嘆句。
(1)哦!妳們那裏出鹹鴨蛋! (2)還不就是個鴨蛋!
(3)好像我們那窮地方就出鴨蛋似的! (4)但和我家鄉的完全不能相比!
(5)這叫什麽鹹鴨蛋呢! (6)有! (7)好看極了!
B、問句
(1)這就能辟邪嗎?(2)鴨蛋有什麽可挑的呢?(3)這有什麽好看呢?(4)這能行嗎?
C、短句
短句的朗讀——文中短句非常多,有時壹句壹斷,大有生活中說壹句停壹下,略想想後再接著說的神態,朗讀時要註意停頓。如:“我的家鄉是水鄉。出鴨。高郵大麻鴨是著名的鴨種。鴨多,鴨蛋也多。高郵人也善於腌鴨蛋。高郵鹹鴨蛋於是出了名。”
(1)系百索子。(2)貼五毒。(3)貼符。(4)喝雄黃酒。(5)出鴨。
D、文言詞
文言詞語的點綴使文章多了書卷氣,增添了典雅之美,如:
“這壹條我看後卻覺得很親切,而且‘與有榮焉’”
“我對異鄉人稱道高郵鴨蛋,是不大高興的,好像我們那就窮地方就出鴨蛋似的!不過高郵的鹹鴨蛋,確實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鴨蛋多矣,但和我家鄉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經滄海難為水,他鄉鹹鴨蛋,我實在瞧不上。”
““高郵鴨蛋的特點是質細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別處的發幹、發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為別處所不及。””等等,它們與極質樸的口語相映成趣,朗讀時要讀出從容中不乏詼諧、得意之態。
E、口語:大白話的朗讀——文中時時穿插樸素的“大白話”,這使文章生活氣息更為濃厚:
“有壹個風俗不知別處有不”
“雙黃鴨蛋味道其實無特別處。還不就是個鴨蛋!”
“我在北京吃的鹹鴨蛋,蛋黃是淺黃色的,這叫什麽鹹鴨蛋呢!”
“鴨蛋有什麽可挑的呢?有!”“這有什麽好看呢?”均是信口而出,自然而然,朗讀時尤要註意語氣語調。
“造型”語的朗讀,如寫吃鹹鴨蛋“筷子頭壹紮下去,吱——紅油就冒出來了”那種繪聲繪色,那種動感、快感,壹個“吱”字就活靈活現地表現出來了。
F、方言:“壹般是敲破空頭吃,白嘴吃也可以。”
“確實是好”,“我實在瞧不上。”
4.我們知道汪曾祺善於運用語言“造型”,在這部分內容中,妳能找出壹個例子嗎?(小組探究)例:“吱――”
教師小結:在這裏,典雅的文言詞語與質樸的口語相映成趣,讓人佩服作者居然能將極雅與極俗的兩種語言和諧地捏到壹處的藝術功力。
(口語化:短句,方言)
雅俗***賞
(文學性:文言、成語)
讓學生總結汪曾祺作品的風格,教師提示從以下幾個方面去思考。
(1)選材(2)結構(3)語言(4)思想
5.什麽樣的作品才是經典?
(1)獨特的生活(2)豐富的思想(3)特色的語言(4) 精當的結構
以魯迅(紹興)、老舍(北京)、巴金(四川)等為例。
6.汪曾祺是壹位非常講究語言藝術的作家,他曾經談到自己在語言上的追求:平淡而有味,用適當的方言表現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
本文的語言魅力主要靠反復朗讀才能體會得出。有些語段還應指導學生讀出語氣語調、讀出韻味。通過朗讀,感受本文的情趣。
提問:朗讀文章第二、三段,畫出妳喜歡的句子,仔細體會本文語言上的特點。
學生討論、交流。明確:
師生可以壹同談談自己對某壹語句的感受、體會。要使學生認識到。好的語言不壹定是華美的詞藻和整齊的句式,看似平淡的語句同樣有韻味有情致。文章語言生動、口語化,又從容舒緩,富有韻味,寫盡了作者對窮家鄉、名鴨蛋的感情,也使他筆下的故鄉往事更有魅力。
7.教師小結:實際上,《端午的鴨蛋》這篇文章包含了作者對家鄉的熱愛,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對家鄉鹹鴨蛋的難以忘懷,實際上不是作者個人的心態。這是人類普遍的心理。兒時的壹切,在成年之後,都會籠罩壹層異樣的光輝。不管壹個人走多遠,它都將是引導壹個人的方向。童年歲月中富含生活的情趣,日常生活中飽含人生的韻味。只有充分感受生活中的種種快樂、平淡以及詩意,才算真正體驗到生活的滋味。汪曾祺從小小的鴨蛋裏嘗出生活的真味,我相信,我們也會從壹片葉、壹粒沙、壹滴水中咂摸品味出生活的真趣,成長的快樂。
四、創意讀寫活動。
1.(1).假如妳是高郵市長,妳要舉辦“中國高郵?雙黃鴨蛋文化節”,妳怎樣向大家推薦高郵的鴨蛋文化;
(2)假如妳是課文中的小朋友,請介紹妳記憶中的美好端午節;
(3)假如妳是課文中的壹位長輩,請向孩子們介紹端午節裏的美食“十二紅”;
(4)假如妳是課文裏面孩子的壹員,請說說妳的“鴨蛋絡子”;
(5)假如妳是課文中的小朋友,請妳介紹 “寫虎字”、放“黃煙子”的樂趣;
(6)假如妳是當地的廚師,請妳給旅遊的客人介紹鹹鴨蛋的吃法;
(7)假如妳是壹只充滿靈性的高郵鴨蛋,妳怎樣表現自己的個性。
2.課內擴展:
我手寫我心:中國民間傳統節日很多,想想生活中值得妳難以忘懷的地方,將妳的感觸用美妙的文字呈現出來。
五、課堂小結:
《端午的鴨蛋》壹文,在平淡的生活中發現情趣,發現詩意,在小小成鴨蛋裏嘗出生活的滋味,這是汪曾祺先生的魅力所在。文章讀來從容閑淡,大有月下聽長者談古論今之感,悠然恬然之間,流露出的是對兒時生活的懷想,對故鄉的熱愛。文章於自然而然中寫出自己獨特的感受和生活的妙處,如風行水上,自然成文,不做刻意的雕鑿加工,也不刻意追求結構的嚴謹,但在隨意之中也體現了構思的嚴謹與和諧。學生討論、交流。
六、布置作業:
1.可以先讓學生介紹端午節的由來,接著說說自己家鄉過端午節的習俗,如:吃粽子、賽龍舟等。學生交流之後,可以就“端午節”這壹話題,自選角度,完成壹篇作文。
2.教師還可向學生推薦沈從文(端午日>,讓學生了解更多的民俗風情,鼓勵學生關心、參與有益的民俗活動。
板書設計
端午的鴨蛋
說端午-------介紹端午的種種風俗
說鴨蛋-------寫家鄉鴨蛋的名聲、特點
端午的鴨蛋---生活情趣,人生意味
教學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