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史子集”是中國古籍按內容區分的四大部類。分為經部、史部、子部、集部。每壹部分又包括其他經典,合成“經史子集”。
經部:指儒家學說,儒家經書開始有五部,即詩、書、易、禮、春秋,稱為“五經”。從唐代到宋代,形成十三經,即易、書、詩、周禮、儀禮、禮紀、左傳、公羊傳、谷梁傳、論語、孝經、爾雅、孟子。
史部:指記載歷史興衰治亂和各種人物以及制度沿革等的歷史書,遠在四千多年前,中國即有歷史的記錄。各種體裁的歷史著作都屬於這壹類。司馬遷的《史紀》為中國正史的開始,以後幾乎每朝壹史,***有二十四史。此外古史、野史、法典、地誌、職官、政書、時令等,凡記事的書籍均歸入史部。
子部:指記錄諸子百家及其學說的書籍。春秋戰國之際,學者輩出,百家爭鳴,哲學、名學、法學、醫學、算學、兵學、天文學、農學十分發達。每家著書壹種,後人因為次於經書而成壹家之言,所以稱為子書,道教、宋明理學、清朝的考據學也都歸入子部。
集部:凡歷代作家的散文、駢文、詩、詞、曲等集子和文學評論著作,均歸入此類。屬於壹人所有的稱為別集,匯選若幹人的作品稱為總集,有關詩的集子稱為詩集。
擴展資料:
經、史、子、集四部分類法,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產物,適用於傳統文化典籍。今天,它仍是我們熟悉古籍、進而了解傳統文化的壹把鑰匙。五四以來,我國借鑒西方的圖書分類法,按現代學科體系進行圖書分類。截止到2013年10月我國各類圖書館普遍仍采用的是九十年代修訂的"中國圖書館圖書分類法(簡稱"中圖法"),但是,由於不少古籍很難納入中圖法的分類體系,因此壹般古籍圖書館(庫)的庋藏和檢索,仍襲用傳統的四部分類法。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歷代產生的典籍難以數計,據不完全統計,留存至今的尚有8萬余種之多。對古籍的分類整理也很早就開始,第壹次大規模的古籍整理,始於公元前26年西漢成帝時,由劉向、劉歆父子先後主持,內容包括搜輯、校勘、分類、編目等,最終編成了中國最早的國家圖書館目錄《七略》。
《七略》將當時搜輯整理的典籍分為六藝、諸子、兵書、數術、方技、詩賦六大類,加上概論性質的輯略,總題《七略》。該書早已亡佚,但它的基本內容都被保存在班固的《漢書·藝文誌》中,因此,《漢書·藝文誌》成為今存最早的古籍分類目錄。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