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樸子》是南朝著名道教人物葛洪所著,公元317年寫成。
分為內、外篇。今存“內篇”20篇,論述神仙等事,“外篇”50篇,論述“時政得失,人事臧否”。《抱樸子》被道教奉為三大經典之壹,繼承和發展了東漢以來的煉丹法術,對之後道教煉丹術的發展具有很大影響,為研究中國煉丹史以及古代化學史提供了寶貴的史料。
葛洪出身於壹個沒落的官僚家庭,13歲時父親去世。他勤奮好學,想方設法的讀書,學習知識。他白天砍柴挑到市集上賣錢,以供讀書所用,還經常在晚上學習到深夜,十分刻苦。他16歲開始讀儒家的《孝經》、《論語》,所以在觀念上,受儒家思想影響很大。
道教理論
葛洪繼承並改造了早期道教的神仙理論,在《抱樸子內篇》中,他不僅全面總結了晉以前的神仙理論,並系統地總結了晉以前的神仙方術,包括守壹、行氣、導引和房中術等。
同時又將神仙方術與儒家的綱常名教相結合,強調“欲求仙者,要當以忠孝和順仁信為本。若德行不修,而但務方術,皆不得長生也”。並把這種綱常名教與道教的戒律融為壹體,要求信徒嚴格遵守。葛洪在《抱樸子外篇》中專論人間得失,世事臧否。
他主張治亂世應用重刑,提倡嚴刑峻法,匡時佐世;對儒、墨、名、法諸家兼收並蓄,尊君為天;不滿於魏、晉清談,主張文章、德行並重,立言當有助於教化。
以上內容參考:百度百科-葛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