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代表作品:《吶喊》《仿徨》《朝花夕拾》《野草》《華蓋集》《中國小說史略》等。
1、小說集:《吶喊》1923年8月,北京新潮社出版。《仿徨》1926年8月,北京北新書局。《故事新編》1936年,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
2、魯迅雜文合集:《墳》1927年3月,未名社,《熱風》1925年11月,北京北新書局。《華蓋集》1926年8月,北京北新書局,《華蓋集續編》1927年5月,北京北新書局。《續編的續編》1948年,上海出版公司。? 《而已集》1928年10月,上海北新書局。 《三閑集》1932年9月,上海北新書局。
《南腔北調集》1934年4月,上海同文書店。《二心集》1932年,上海合眾書店。《花邊文學》1936年6月,上海聯華書店。《偽自由書》1933年10月,上海青光書局。《準風月談》1934年12月,上海聯華書店。《且介亭雜文》1937年7月,上海三閑書屋。《且介亭雜文二集》1937年7月,上海三閑書屋。《且介亭雜文末編》1937年7月,上海三閑書屋。《集外集》1935年5月,上海群眾圖書公司 。《集外集拾遺》1938年,魯迅全集出版社。《集外集拾遺補編》1952年,上海出版公司。
3、魯迅學術專著:《中國小說史略》、《漢文學史綱要》、《中國小說的歷史的變遷》。
擴展資料:
魯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壽,後改名周樹人,字豫山,後改豫才,“魯迅”是他1918年發表《狂人日記》時所用的筆名,也是他影響最為廣泛的筆名,浙江紹興人。著名文學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重要參與者,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毛澤東曾評價:“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魯迅壹生在文學創作、文學批評、思想研究、文學史研究、翻譯、美術理論引進、基礎科學介紹和古籍校勘與研究等多個領域具有重大貢獻。他對於五四運動以後的中國社會思想文化發展具有重大影響,蜚聲世界文壇,尤其在韓國、日本思想文化領域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和影響,被譽為“二十世紀東亞文化地圖上占最大領土的作家”。
百度百科-魯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