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十二尾狐和九尾狐的區別

十二尾狐和九尾狐的區別

十二尾狐比九尾狐多了3條尾巴

《山海經》記載了青丘與九尾狐,九尾狐簡稱“九尾 ,亦稱“九尾禽 。始見於先秦,至漢傳為瑞祥之獸,象征王者興,在很多的古籍中被提及。有學者認為《山海經》“青丘國 及“九尾狐 形象出於“東方青龍 中的“尾宿 ,因“尾有九星 ;禹在治水之時遇“塗山氏女 與“九尾白狐 的傳說,是禹“治水 始於“箕尾 之間的曲折傳承。《山海經·海外東經》記載:“青丘國在其北,其狐四足九尾。壹曰在朝陽北。(青丘國在北邊,這裏的狐貍有四只腳和九只尾巴,壹說在朝陽北) ;《山海經·大荒東經》記載:“有青丘之國,有狐,九尾。(有壹個青丘國,有九只尾巴的狐貍) ;《山海經·南山經》記載:“又東三百裏,曰青丘之山,其陽多玉,其陰多青_。有獸焉,其狀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嬰兒,能食人,食者不蠱。 郭璞註《山海經·大荒東經》“有青丘之國,有狐九尾 雲:“太平則出而為瑞。 ;《太平寰宇記》和《元和郡縣誌》記載:“舊傳初置縣在濮水南,常為神狐所穿穴,遂移(城)濮水北,故曰離狐。(以前的說法是開始的時候縣址設在濮水的南邊,經常有神狐在這裏做洞穴,於是遷址到了濮水的北邊,所以說是離開的狐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