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秦始皇有什麽優點和缺點?

秦始皇有什麽優點和缺點?

秦始皇最重要的貢獻是他統壹了中國,不僅在領土上,而且在文化、思想、制度、風俗上,使中國避免了像歐洲大陸那樣分裂成許多小國,而是逐漸形成了壹個幅員遼闊的國家。

戰國七國的文化各不相同,相互制衡。這樣下去,中國很有可能和歐洲壹樣,形成多國並存的局面。正所謂團結則強,分裂則弱,壹個分裂的中國是不可能創造出後來那些輝煌的歷史的。

在這樣壹個特殊的歷史時期,始皇帝嬴政挺身而出,承擔起領導中國走向統壹的歷史重任。當然,他也不可能意識到自己當時的行為給後人帶來的巨大影響。

秦國之所以在混亂的戰國時期脫穎而出,是因為它采用了實用主義的法家思想。法家的主要思想,正如商鞅所說,“若能強國,則違法;若能造福於民,不要因循其禮。”在這壹思想的指導下,秦國毅然打破國籍界限,廣納他國人才為己用,如穆公的白熙熙,蕭公的商鞅,嬴政的、李斯、韓非、。同時,秦國以全民皆兵的軍事思想治國,使兵強馬壯,同時培養了壹大批優秀的軍事人才,如王建、孟軻、孟田、王賁等。但商鞅變法對奴隸經濟造成了極大的打擊,使秦國走上了封建經濟的道路。這壹切大大增強了秦國的國力。

不過秦國畢竟是個偏僻的國家,國內奴隸主還是很厲害的。代表新興地主階級的法家嚴重侵犯了他們的利益,所以成為他們的眼中釘,所以不遺余力地阻撓。商鞅的死刑就是壹個例子。

嬴政上臺後,消滅了長期把持朝政的呂不韋,成了嬴政野心的絆腳石。同時解決了汙穢後宮,覬覦皇位的問題,為他的統壹鋪平了道路。

這時,秦國的奴隸主們趁機上書,要求秦王驅逐住在秦國的其他國家的客官,理由是這些人很可能像呂不韋壹樣擾亂秦國內政,遺臭萬年。多年來壹直生活在朝鮮呂不韋陰影下的嬴政,壹想到就不寒而栗,於是答應了這個要求,開始“驅逐客人”。

此令若行,秦將失去來之不易的人才儲備。隨著大量的官員空缺被秦國的舊勢力補充,商鞅之前的創新也將付之東流。這時,客籍大臣李斯向嬴政贈送了壹篇可以說是改變了歷史的名篇——《逐客書》,其中煞費苦心地闡述了利弊得失。而嬴政此時表現出了壹個傑出政治家的胸懷,立即撥亂反正,廢除了逐客令。同時,李斯、、韓非等法家代表人物得到重用,為秦堅持法家路線奠定了基礎。法家固然有其局限性,但在戰國這個“棄仁義而用奸詐,捐禮讓而重戰爭”的特殊時期,法家的實用性無疑是最合適的。從此,秦國走上了富國的道路。

此後,嬴政采納了廖偉的建議,占領了巴蜀地區。富饒的巴蜀從此成為秦國的國防物資供應基地,大大提高了秦國的經濟實力。

接下來,嬴政采取“遠交近攻”的正確策略,拉攏與秦國接壤的強大楚國,同時打擊趙、魏、韓等國,非常有效。晉國的三國逐漸衰落,與秦國關系密切的楚國失去了其他國家的信任,無法繼續做六國之首。地處山東半島的齊國對聯合抗秦並不熱心,而北方的燕國卻無能為力。此時六國已是壹片廢墟。

從此,六國與秦國的差距逐漸開始拉大。時機成熟,嬴政以王建為大將軍,開始了滅六國的軍事行動。秦軍勢如破竹,很快壹個接壹個地占領了六國。

但是,占領土地並不意味著最終的統壹。成吉思汗雖然建立了壹個橫跨歐亞的大帝國,但壹百年就煙消雲散了,主要是因為他沒能統壹這些國家的文化和思想體系。

經過多年的發展,六國形成了各自不同的文化風格,很像中世紀的歐洲。諸侯國很多,有大有小,各有各的文化偏好和治國政策。

比如齊國以開放著稱,有點像中世紀的荷蘭、西班牙等國。港口文化和貿易文化非常發達。

楚國文學氣息濃厚,很像法國;

魏是個勇士,尤其是在名將龐涓任命之後,卻引起了公憤,導致馬陵兵敗,光復,有點像後來的德國。

趙國是山東六國中反秦最堅決的,鹽鐵發達,兵器鋒利。

而韓國則相對弱小,治國方略長期搖擺不定,錯失了法家人才韓非。情況有點類似文藝復興時期的意大利,沒能利用好機會。

燕地處中國北方,豪爽哀婉的人很多,比如荊軻。但由於地處偏遠,嚴寒刺骨,農作物難以生長,所以國力較弱,很像北歐國家。

更何況這些國家經濟制度不同,民風民俗不同,政治制度不同,甚至人物性格也不同,就像電影《英雄》中“劍”字的刻畫壹樣。

國剛亡,人心思老。如果他們不小心,可能會再次陷入分裂的局面。因此,嬴政開始了壹系列的改革。他統壹文字、貨幣和度量衡,實行中央集權制,劃分行政區域,設立郡縣,修築官道。

這壹系列措施牢牢控制了天下局勢,同時也為後人提供了壹個參考模式。結果劉邦建國的時候,郡縣的設置都是以秦制為準,而後世的政治制度大多是以秦制為準。

最重要的是,通過壹系列的改革,原本分屬各個國家的臣民的向心力得到了極大的提高,使他們相互融合,逐漸對這個統壹的國家產生了認同感。

正是這種認同感,讓中國在經過多次“長期分裂”後,重新統壹了。後來的儒家“大壹統”思想也來源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