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托古傳道”意圖及其價值挖掘
以“托古傳道”為意圖編撰的偽書,大抵都是著者“心血之所寄,甚或累世相傳之經驗,若謂作者不欲自舉其名,殆無人信,其所以依托他人,則在借幣他人之名,以傳其書。”②可見,孔子“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思想繼秦漢之後,業己演化成“尊古卑今、貴遠賤近”之學風,世人普遍認可了古代的東西可信,古代的東西價值大的觀點。於是,著書立說中以“托古傳道”、“借名傳學”為意圖之古籍偽書日漸豐益。
據《漢書·藝文誌》記載,早在先秦時期,“托古”偽書己有“儒家托於周公;農家托於神農;道家托於黃帝。”後《四庫提要》又將兵家偽書總論作“蓋宋以來兵家之書多托於亮”。更有數術之書托名唐代大文數學家李淳風者,先見於《舊唐書·經籍誌》的僅有五種,後經宋元明清,竟多達27種。無怪乎,《四庫提要》對此現象感慨萬千:夫古書日亡而日少,淳風之書獨愈遠而愈增,其為術家依托,大概可見矣!
由此可見,“托古傳道”作偽者,多有托“風範之家”,傳己學識與心思的心理。他們或假托他人之名而傳播,如《大祿閣外史》;或沿襲舊名作新書,自著自註以流傳,如《孔子家語》等,意在借世人“重古之風”達到流傳個人作品的目的。然而,排除此類偽書之盜名瑕疵,還原它真實的歷史內容,我們不應當錯視其珍貴的史料價值與學術研究價值。如前所述《孔子家語》壹書,雖確系王肅偽造,然而,“其流傳己久,且遺聞軼事往往多見於其中,故自唐以來知其偽而不能廢也。”③濾其虛偽,仍可見其極高的史料價值;至於融入作者學術研究的偽書,如《銀海精微》,雖偽托醫藥大家孫思邈之名而獲流傳,卻能“辨析諸癥頗為明析”、“其法補瀉兼施,寒溫互用,亦無偏主壹格之弊。”蘊藏了中華民間醫藥之實踐偏方而頗具有藥學研究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