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歷史小說,在第36、37、38等回中,詳細地描寫了劉 備邀請諸葛亮出山的全過程,壹再明確指出諸葛亮的躬耕地在“襄陽城西二十裏”的“隆中”,可以說代表了明代以前人們對 諸葛亮躬耕地在何處的基本看法。下面,我們根據小說的情節, 從徐庶走馬薦諸葛,到諸葛亮隆中決策,分五步來作壹些粗略的分析,看看羅貫中是怎樣肯定隆中是諸葛亮的躬耕地的。
第壹回提到隆中,是向劉備推薦諸葛亮的徐庶。徐庶幫助劉 備打敗曹仁後,因收到曹操偽造其母的家書,得知老母被曹操囚禁,趕往許昌之前對劉備說:“此間有壹奇士,只在襄陽城外二千裏隆中。使君何不求之?”徐庶不僅指出諸葛亮的隱居地點是 “隆中”,而且說明“隆中”是在“襄陽城外二十裏”的地方。
何等清楚,何等明確!當然,徐庶與劉備的這次談話也提到“南陽”,徐庶是這樣說的:“亮從其叔玄。玄與荊州劉景升有舊,因往依之,遂家於襄陽。後玄卒,亮與弟諸葛均躬耕於南陽。”這裏說的“南陽”,顯然不是指諸葛亮隱居的地點,因為 前面既已明確指出諸葛亮“家於襄陽”,隱居在“襄陽城外二十裏”的“隆中”,這裏怎麽可能又說在“南陽”這個地點上躬耕呢?據專家考證,襄陽是當時荊州的首府,南陽是荊州所管轄的七郡之壹,而隆中又屬於南陽郡的鄧縣。所以徐庶說的諸葛亮“躬耕於南陽”的“南陽”,是從居住區域的大方位而言的,而不是指具體的居住地點,這正如某人住在九江,大家可以說到江西找他壹樣。在徐庶薦賢之後,《三國演義》還引用了壹首七絕對徐庶加以稱贊,詩的後兩句是:“片言卻似春雷震,能使南陽起臥龍。”而劉備別了徐庶,“引眾將回到新野” (《三國演義》第34回說“新野縣”是“襄陽屬邑”), “具厚幣”準備“同關、張前去南陽請孔明”。這兩個地方提到的“南陽”,用法同上文“躬耕於南陽”的“南陽”壹樣。
第二回提到隆中,是劉備打算前去請諸葛亮出山的時候。小說寫道:“玄德正安排禮物,欲往隆中謁諸葛亮。”因為恰巧司馬徽來訪,劉備沒有去成。這是緊接徐庶推薦諸葛亮之後發生的情況,劉備自然明白,要拜訪諸葛亮,必須去隆中。但是劉備這次在與司馬徽談話中曾詢問對方: “元直臨行,薦南陽諸葛亮,其人若何?”劉備說的“南陽諸葛亮”是什麽意思呢?這裏的“南陽”是就諸葛亮的籍貫而言的。古人壹般以州、郡或縣作為籍貫,而沒有以生活的地點為籍貫的。
諸葛亮雖然出生於徐州瑯邪郡陽都縣,但很小就離開了故鄉。建安二年,諸葛亮17歲時在隆中定居,到建安十二年,諸葛亮27歲時劉備請他出山,在這裏生活了整整10年,而這10年又是人的壹生中最重要的10年,說他的籍貫是“南陽”,自然是說得過去的。
另外,司馬徽在這次拜訪劉備時曾說過這樣的話:“孑乙明與博陵崔州平、潁川石廣元、汝南孟公威與徐元直四人為密友。”小說這樣寫,又為諸葛亮隱居襄陽城西的隆中提供了壹個旁證。因為當時中原地區連年戰亂,而荊州地區戰亂較少,而襄陽又是荊州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從中原地區到襄陽避亂的人中有不少知識分子,加上當地有不少名流賢士,隱居隆中的諸葛亮很容易和他們壹起談古論今,討論天下大事,對諸葛亮隆中成才起著壹定的影響作用。
第三回提到隆中,是司馬徽拜訪劉備的第二天,劉備第壹次去拜訪諸葛亮。
小說寫道:“次日,玄德同關、張並從人等來隆中。”他們剛到山下,聽到田間農夫邊耕種邊唱歌,歌詞中有兩句是“南陽有隱居,高眠臥不足”。打聽之後,才知道是“臥龍先生所作的”。這表明諸葛亮也把“南陽”當作自己的籍貫了。劉備這次拜訪,因諸葛亮外出而未能見面,但小說的作者卻兩次描寫了隆中景物。壹是劉備來隆中時“遙望臥龍岡”之所見:“襄陽城西二十裏,壹帶高岡枕流水”, “果然清景異常”;二是劉備回新野時“勒馬回觀隆中景物”,只見“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澄清,地不廣而平坦,林不大而茂盛”。這些景物描寫,基本上反映了當時隆中風物的特征。現今的隆中文物風景區,由隆中山、樂山、大旗山、小旗山等“壹帶高岡”組成,山勢均說不上高峻,其中主峰隆中山海拔才306米。
山上茂林修竹,山下溪流池塘,堪為隱居勝地。羅貫中在敘述中插入這些景物描寫,其目的主要是展現隆中優美的風光,但無意之中卻告訴人們這樣壹個事實:劉備當年是到隆中來拜訪諸葛亮的,諸葛亮當年就隱居在隆中。
第四回提到諸葛亮的隱居地,作者則明說臥龍岡,實指隆中。劉備第壹次去隆中拜見諸葛亮未遇,“回至新野,過了數日”,聽人說“臥龍先生已回矣”,決定第二次去拜訪。這壹次,他是與關羽、張飛等人冒著“凜凜”的“朔風”和“霏霏”的“瑞雪”,在嚴寒的隆冬前往的。因諸葛亮外出未歸,又未能相見。在這次拜訪過程中,羅貫中沒有提到“隆中”二字,卻三次提到“臥龍岡”:“上馬投臥龍岡來,到莊前下馬”,這是前去拜訪;“正值風雪又大,回望臥龍岡,悒快不已”,這是愁悶而歸;“回首停鞭遙望處,爛銀堆滿臥龍岡”,這是羅貫中引用後人“道玄德風雪訪孔明”詩中的兩句。
這臥龍岡是不是羅貫中故意留下的模糊概念呢?當然不是,在羅貫中的筆下,臥龍岡就是隆中的別稱。為什麽這樣說呢?其壹,小說寫徐庶向劉備推薦諸葛亮時,說到諸葛亮“家於襄陽”之後,緊接著又說:“所居之地有壹岡,名臥龍岡,因自號‘臥龍先生’。
劉備第壹次到隆中,聽到農夫吟誦諸葛亮所作·的詩歌,問“臥龍先生住何處”,農夫告訴他: “此山之南,壹帶高岡,乃臥龍岡也。岡前疏林內茅廬中,即諸葛先生高臥之地。”很明顯,小說描寫的“臥龍岡”,就是“隆中”。而當地人民至今還沿用舊稱呼,稱“隆中”為“臥龍岡”。其二,劉備這次到“臥龍岡”拜訪未遇諸葛亮,卻遇到諸葛亮的嶽父黃承彥,問他“曾見令婿否”,黃承彥說“便是老夫也來看他”。黃承彥是沔南名士,他“騎著壹驢,後隨壹青衣小童,攜壹葫蘆酒”,冒著大風大雪,來“臥龍岡”看女婿,可想而知,這“臥龍岡” 自然不會距離黃承彥的住址太遠,而就在他的家鄉襄陽附近的隆中。
第五回提到隆中,是劉備第三次去拜訪諸葛亮。劉備因“訪孔明兩次不遇,欲再往訪之”,於是同關羽、張飛“乘馬引從者往隆中,離草房半裏之外,玄德便下馬步行”。
羅貫中又壹次點明隆中是諸葛亮的隱居地。在這次拜訪過程中,小說三次提到的“南陽”,仍然不是諸葛亮的隱居地點。第壹次提到“南陽”是諸葛亮剛見到劉備表示自謙和感激時說的壹段話,諸葛亮說:“南陽野人,疏懶性成,屢蒙將軍枉臨,不勝愧赧。”諸葛亮自稱“南陽野人”,說明他又壹次把“南陽”郡作為自己的籍貫了。第二、三兩次是小說在寫了這次拜訪後引用的兩首古詩中提到的:壹是“豫州當日嘆孤窮,何幸南陽有臥龍”,壹是“南陽臥龍有大誌,腹內雄兵分正奇”,這是後人對“南陽”為諸葛亮籍貫的首肯了。
另外,小說所引用的諸葛亮獻給劉備的《草廬對》 (又名《隆中對》,與《三國誌·諸葛亮傳》所引文字上有較大的出入),也說明了他的隱居地點問題。諸葛亮在《草廬對》中建議劉備占據荊州和益州,並且說“待天下有變,則命壹上將將荊州之兵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以出秦川”。在這裏,諸葛亮的“將荊州之兵以向宛、洛,,的話透露了壹個重要事實,它指明軍隊行動的趨向是“向南陽和洛陽”,表明他們當時談話的地點是在襄陽城西的隆中,而不可能在今天的南陽。
《三國演義》這部小說,寫劉備請諸葛亮出山的過程,前後壹***五次提到“隆中”,八次提到“臥龍岡”,八次提到“南陽”。但是我們對小說的描寫加以分析,就不難看出,在羅貫中看來,“隆中”實實在在是諸葛亮的躬耕地, “臥龍岡,,是隆中的壹條山岡或者是隆中的別稱,而“南陽”壹詞則主要是作為諸葛亮的籍貫出現的。 文學藝術是現實生活的反映。
《三國演義》是壹部著名的古代歷史小說,更不同於壹般藝術的虛構。小說中所描寫的諸葛亮的躬耕地,是源於古籍的記載。東晉史學家習鑿齒在《漢晉春秋》壹書中說:“亮家於南陽之鄧縣,在襄陽城西二十裏,號曰隆中。”北魏地理學家酈道元在《水經註》壹書中說: “沔水又東經隆中經孔明宅北。亮語劉禪雲: ‘先帝三顧臣於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即此宅也。”酈道元說的“沔水”,就是“漢水”,古代通稱漢水為沔水。
這些史料告訴人們, 《三國演義》肯定諸葛亮的躬耕地在襄陽城西的隆中,完全是有充分根據的,並不是羅貫中的杜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