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伯秦淮》的原文與譯文

《伯秦淮》的原文與譯文

《伯秦淮》是杜牧的代表作之壹,載於523卷《全唐詩》。以下是我整理的《伯秦淮》原文和譯文。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秦淮河上的壹個停泊處

唐朝:杜牧

煙籠冷水月籠沙,秦淮酒樓附近夜泊。

商人不知恨國,仍隔河唱“後院花”。

翻譯

煙靄彌漫浩瀚寒江,明月照白砂屋。晚上,我把船停在秦淮河邊,餐館附近。看來金陵歌手不知道什麽是亡國之恨,還在對岸唱《後庭花》。

給…作註解

①選自馮·《樊川文集》(第4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版)。秦淮河,即秦淮河,發源於江蘇句容大茅山和溧水東廬山之間的山區,經南京流入長江。相傳是秦始皇南巡時挖的,用來疏浚淮河,所以叫秦淮河。

(2)【泊位】靠泊。

(3)【商業少女】以唱歌為生的歌手。

(4)【後庭花】歌曲《玉樹後庭花》的簡稱。南朝皇帝陳()縱欲無度,為與後宮美女尋歡作樂而作此曲,最終導致亡國,故後人將此曲稱為“亡國之聲”。

創作背景

唐代著名詩人杜牧遊歷秦淮。在船上,他聽到歌手在唱《玉樹後花園花》,很美,很搖曳。男女對唱,歌聲悲涼,是亡國之音。當年,陳後主長期沈溺於這種慵懶的生活,把國家政治當成兒戲,最後丟了土地。雖然陳果死了,但這種頹廢的音樂卻在秦淮歌手中流傳和傳唱,使杜牧非常動情。他的詩裏說:這些無知的歌者連亡國之恨都不懂,還唱這種亡國之音!其實這是借口。他嘲笑的實際上是晚唐的政治:大臣們再次沈溺於酒色,並很快追隨陳後主的腳步。秦淮壹角發出如此深沈的興亡之感,說明在全國政治中心已經移至長安的情況下,金陵依然有著巨大的影響力。

杜牧前期非常關心政治,他擔心的是當時千瘡百孔的唐朝。他看到統治集團腐朽昏庸,藩鎮兵荒馬亂,邊患頻仍,深感社會危機無處不在,唐朝前景堪憂。這種憂時傷世的思想促使他寫出了許多具有現實意義的詩歌。《博秦淮》也是在這個思路的基礎上產生的。當他來到當時還是壹條繁華河流的秦淮河,聽到歌手唱《後庭花》時,深受感動,寫下了這首詩。詩中寫道,金陵歌手“不知恨國”,唱的是《後庭花》這首歌。實際上,這是作者(陳)因追求放蕩享樂而最終滅亡的歷史,諷刺了晚唐統治者不學無術,表現了作者對國家命運的無比關心和深切關懷。

發展

伯秦淮賞析

這首詩是詩人夜宿秦淮時寫的。前半段寫秦淮夜景,後半段抒發情懷。他借(陳)追求放蕩享樂而亡國的歷史,諷刺了晚唐統治者酒後不吸取教訓的生活,表現了作者對國家命運的無比關註和深切憂慮。

這首詩的第壹句就很不凡,“籠”兩個字很醒目。煙、水、月、沙被“籠”兩個字和諧地融合在壹起,描繪出壹幅極其優雅的水邊之夜。它是那麽的柔和寧靜,卻也隱含著壹種微微飄忽的心境。筆墨是那麽的淡,卻又是那麽的縹緲冷峻的氣息。第壹句中的“月明水月”和第二句中的“夜宿秦淮”有關,所以看完第壹句自然是“夜宿秦淮近酒樓”。但就詩人的活動而言,要先有“秦淮夜泊”,才能看到“壹籠煙水寒月沙”的風景,但如果真的俯讀,會發現平板無味。詩歌這種寫法的優點是:首先,營造了壹種非常鮮明的環境氛圍,給人以強烈的吸引力,營造出壹種牽壹發而動全身的藝術效果,符合藝術表現的要求。其次,有壹兩句話是這樣處理的,就像壹幅畫的畫面和題字的關系壹樣。人們在欣賞壹幅畫時,通常會先關註畫面的精彩,然後再看墻角的題字。所以詩人的文筆還是挺符合人們藝術欣賞習慣的。

“晚上睡秦淮酒家附近”看似平淡,卻很值得玩味。這首詩中的邏輯關系很強。因為“宿秦淮”,所以“離酒樓近”。但前四個字為前壹句的風景指出了時間和地點,使其更加個性化和典型,也照顧到了詩;後三個字為下文開了先河,因為“酒樓附近”引出了“商女”、“亡國恨”、“後花園花”,這也觸動了詩人的感情。所以從詩歌的發展和情感的表達來看,“飯館附近”這個詞就像是開了閘,河水就會汩汩而出,噴湧而出。這七個字是壹個承上啟下的環節,整個網絡,詩人的細致精妙的構思,在這裏可見壹斑。

“商界女強人不知亡國之恨,仍隔河唱後院花。”在秦淮的夜晚,詩人聽到亡國的聲音“玉樹後庭花”從河對岸傳來。從表面上看,詩人似乎是在斥責“商業女性”的無知,但詩人的目標是那些擔心世界安全,卻過著醉生夢死生活的人的權力。在距離陳朝覆滅兩個半世紀的晚唐,壹些人用亡國之聲給自己下藥,讓人覺得歷史悲劇會重演。“不知道”其實是“商女”的借口。歌者無心,聽者有意。“猶唱”壹詞追溯歷史,說明浸淫緬淫放蕩的浪子自古有之;根據現實,它揭示了今天的達官貴人,像陳後主壹樣,也將滅亡;如果不改弦更張,還會犯同樣的錯誤,這是不可想象的。表達了詩人的警告。

這首詩構思巧妙,情景交融,典故恰當,寓意含蓄,語言簡練。詩評家沈德潛稱贊這首詩是“絕唱”,果然名不虛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