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東漢末年鄭玄(129~200)註《易緯·乾鑿度》:“太乙取其數以行九宮,四正四維皆合於十五”而得九宮數,即三階幻方(左圖[三階縱橫圖])。西魏北周盧註《禮記·明堂篇》“二九四、七、五、三、六、壹、八”有法龜文之說,後周甄鸞註《數術記遺》雲:“九宮者,二、四為肩,六、八為足,左三右七,戴九履壹,五居中央。”亦與龜文之說暗合。古人在龜甲或骨上用火灼出窩槽,爆見吉祥之兆,有時這種窩槽的排列有了某種特殊的意義,令人驚異,於是成為世代相傳的神話。可見,九宮圖由來已久。
中的記載 明王文素《算學寶鑒》(1524)載縱橫圖多種。程大位《算法統宗》(1592)卷十七載縱橫圖14種,及清方中通《數度衍》(1661)卷首之壹“九九圖說”後附縱橫圖14種,與楊輝所著《續古摘奇算法》中所載縱橫圖大同小異。
張潮 (1650~?)《心齋雜俎》卷下“算法圖補”增補縱橫圖若幹種。梅成《增刪算法統宗》(1760)淘汰有關河圖洛書及縱橫圖的內容之後,縱橫圖存在約有壹百多年。 清初、傳教士傳入《三三等數圖》列三至十階縱橫圖八種,並指出作圖方法。英國人傅蘭雅主編的《格致匯編》(1878)載有四階縱橫圖(圖2[四階縱橫圖]),此即1514年A.度勒所刻十六字方圖。歐洲研求縱橫圖造法始自14世紀。中國人杜亞泉(1872~1933)等從1900年起論及縱橫圖的造法,但多沿用西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