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汲冢書的發現經過,歷史意義

汲冢書的發現經過,歷史意義

西晉武帝時在汲郡(今河南汲縣)的壹座戰國古墓中發現並出土的壹批竹簡古書。關於竹簡出土的具體時間,傳世文獻中總***記有鹹寧五年(即公元279年。見《晉書.武帝紀》 )、太康元年(280年。《春秋左傳集解·後序》)、太康二年(《晉書.束皙傳》)及太康八年(《尚書·鹹有壹德正義》)等四種說法。

這批竹簡是當時壹個名叫不準(音 Fǒu Biāo )的汲郡人在當地盜掘壹座古魏國墓冢(魏襄王)時發現的。據說這批竹簡的數量相當巨大,搬運時總***裝了幾十車。其簡文皆用“科鬥文”(即戰國古文字)寫成,難認難讀。經過晉代學者荀勖、束皙等人多年的釋讀與整理,最終寫定先秦古書約十余種***七十五篇。這些古書被人統稱為《汲冢書》。或名《竹書》、《汲冢古文》等。但《汲冢書》原簡早已不傳。

經過整理,有《竹書紀年》12篇,因為原本寫在竹簡上而得名,敘述夏、商、西周、春秋時晉國和戰國時魏國史事,與傳統記載不同,可校正《史記》所載戰國史事之失。原簡早已不傳。古本《竹書紀年》至宋代(公元960年~公元1279年)佚失。清代(公元1644年~公元1840年)學者有輯校本,為研究古代史的重要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