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新編,實際上是魯迅對現實希望的幻滅,轉而研究神話,借機寄托自己的理想。那麽讀者們的感受是什麽?下面是我精心為妳整理故事新編讀後感,希望妳喜歡。
故事新編讀後感篇壹
魯迅《故事新編》的八篇神話歷史小說(收入《中國現代小說精品?魯迅卷》)已經全部讀了壹遍,試論壹下個人看法:
《鑄劍》:這篇我讀了三遍,印象是果真名不虛傳,使古老的傳說煥發出了新的生命力。不僅在情節上更加神奇而曲折,聯系當時的社會背景,還可以得出這是影射人民大眾反抗軍閥統治的結論。
《采薇》:借伯夷、叔齊的故事影射當時的知識界,諷刺自命清高而脫離實際的人。行文幽默橫生。
《補天》:歌頌新生力量,鄙視腐朽守舊的封建派。
《奔月》:看不大懂,但幽默風趣。
《非攻》:所指何事,不甚清楚,可能是說為民辛勞者卻不為人理解吧。
《理水》:十個空談家抵不上壹個實幹家。
《出關》:與《采薇》風格相近,其意所指深遠,非我所能理解。
《起死》:促人清醒者被當做騙子,實是我國壹大痛心事。
故事新編讀後感篇二《故事新編》是魯迅先生以遠古神話和歷史傳說為題材而寫就的短篇小說集,包括他在不同時期所寫的8篇作品 。這八篇小說分別是:《補天》、《奔月》、《理水》、《采薇》、《鑄劍》、《出關》、《非攻》、《起死》。外加壹篇《序言》。此書主要以神話為題材,故事有趣,而且想像豐富。《故事新編》是魯迅先生的最後的創新之作裏面8篇有5篇寫於魯迅生命的最後時期。面臨死亡的威脅,出於內外交困、身心交瘁之中,《故事新編》整體的風格卻顯示出前所未有的從容、充裕、幽默和灑脫。盡管骨子裏依舊藏著魯迅固有的悲涼,卻出之以詼諧的?遊戲筆墨?,這標明魯迅的思想與藝術都達到了壹個新的環境,具有某種超前性。在它的很多篇中,都可以發現或隱或現、或濃或淡的存在著?莊嚴?與?荒誕?兩種色彩和語調,互相補充、滲透和消解。
魯迅曾說,《故事新編》裏的全部作品?是神話,傳說及史實的演義?。其中,《補天》洋溢著贊美,亢奮,欣喜的調子,其畫面瑰麗而壯美,結構宏大。雖然女媧補天源於古籍,但在此的描繪中多了些許浪漫主義氛圍,創造了十分奇異動人的藝術畫面。而《奔月》《鑄劍》雖然也富有浪漫主義色彩但同時也有著壓抑的沈重感。《鑄劍》中關於眉間尺以頭與劍托付黑色人報仇的情景,以及黑色人混入皇宮,施展計策的描寫雖然不符合現實的邏輯,但也正因為這樣獲得了令人訝異的感染力,加強了浪漫主義色彩,卻又不缺乏沈重感。
雖然這些故事中都很有趣味性,有壹些神話或者虛幻的影子,是很容易讀懂的,但是要讀透還真不容易。而且故事情節都是很吸引人的,也是傳統人物的再塑造,來適應自己所需的主題。魯迅先生並沒有讓這些人物完全叛變,而是對他們的壹些特有的性格進行放大。比如說眉間尺優柔寡斷的性格。在《鑄劍》這篇小說的開始,作者就花了大手筆來寫眉間尺是如何對待壹只老鼠的態度,先前是覺得它可惡,打擾了自己休息,但是在用水溺它的時候又覺得它可憐,在要救它的時候又覺得它活該死。如此猶猶豫豫,直到燒了六支松明,也沒決定是要救還是要害死它。當他知道父親的死因,以及要報殺父之仇的決心,可是他卻不願意傷害除了仇人?大王?以外的人,所以最終上演了幾個頭顱在金鼎內爭鬥的很是荒誕的壹幕。將眉間尺的性格是刻畫到了極限。
另外印象更深刻的是《奔月》。之前我們聽到的嫦娥奔月的故事中,嫦娥是被逼無奈,是為了阻止貪婪的蓬蒙。然而魯迅中的故事中卻顛覆了嫦娥美好的形象。剛開始看到魯迅先生寫到?烏鴉炸醬面?的時候,真是忍俊不禁,本來是壹個英雄和美人的絕佳搭配的傳奇故事,現在卻到了只能吃烏鴉炸醬面的境地,而且烏鴉還射了壹天才得到那麽三只,麻雀射碎了還成了珍品。感觸最深的是,後羿很大男子主義的說自己是因為擔心嫦娥在人間沒吃的了才那麽偉大的留在這裏天天去打獵,還不畏責罵,本來他可以壹早就吃了金丹飛升從此什麽也不用憂愁的。此時的嫦娥也年老色衰了,後羿也英姿不再了,即使後羿看著嫦娥因為現在窘迫的生活變得憔悴,心裏自責不已,但是嫦娥的心卻已經默默的在變了。在他第二天出去打獵回來的時候終於發現嫦娥偷吃了金丹獨自找解脫去了。到頭來,美好的愛情變成了泡影。後羿懊惱不已,但是他卻依舊沒有領會到是因為他們的愛情經受不起現實的考驗,而不是因為嫦娥厭倦了吃烏鴉炸醬面。她厭倦的不僅僅是每天擔心有沒有肉吃,可以吃到的肉還是不是烏鴉肉了,更是因為本身對後羿的愛情的極高的期待被現實的殘酷打敗了。壹個原本聲譽極高的神射手,得到帝王的稱贊的,現在變得老太婆也不認識,現在還落得每天只能打獵到烏鴉而不是什麽珍禽野獸了。魯迅借神話經典說了現在的故事,沒有英雄美人的蕩氣回腸,沒有愛情悲劇的纏綿悱惻,只有後羿為生計問題、為避免危機的發生而辛勤奔波,而嫦娥卻因生計問題的長期不能解決,被迫飛升。在《故事新編》裏,嫦娥與後羿的愛情變成了由物質維持的,而沒有了豐裕的物質作為支持,原本看似美好的愛情也會露出本來醜陋的壹面來。魯迅把後後羿的後英雄生活寫的淡如水,就像所有平凡的家庭壹樣,為柴米油鹽醬醋茶而奔波煩惱,最終說明了愛情敵不過歲月,敵不過柴米油鹽,敵不過煙熏火燎。《奔月》借神話的外殼,傳達出了魯迅對現實人生的思考和對不切實際的虛幻愛情觀的批判體現了對現代人的愛情焦慮感。
在《理水》中,大禹和眾位學者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是?湮?還是?導?。這個在堯治水失敗後,是顯然的,但是?學者?們卻認為?導?是蚩尤的法子,是用不得的,就像當時的各類新興事物壹樣,在中國的大地總是有人在反對在抵制,不願意變革。魯迅先生是在贊揚像禹這樣有膽識有謀略的人,同時也是當時社會需要革新的印證。透過文本對大禹?黑瘦的面貌?和?結滿老繭的腳底?的特寫,讀者可以體會到禹在治水中?勞身焦思,居外十三年,過家門不夜入?的艱難困苦和堅持不懈的意誌力。《非攻》中德墨子亦是如此,在中國古代思想史上,墨子主張?兼愛?,反對?非攻?,具有?摩頂放踵,利天下,而為之?的精神。魯迅在小說中緊緊抓住這壹精神原點,緊張而戲劇化地寫出墨子與公輸般的鬥智鬥勇,最後促使楚王放棄攻宋。儒家孟子曾攻擊墨子說。 ?墨氏兼愛,是無父也。無父無君,是禽獸也。?顯然,魯迅並不認同儒家的這壹評價。《非攻》中的墨子以自己的意誌、膽識和智慧,挽救了弱小的宋國,使數以萬計的宋國生靈免遭塗炭,這是壹種博大的人間情懷,壹種深厚的人道精神,壹種無疆的大愛。同時還有女媧不斷創造新生,因義而?不食周粟?,在脆弱中堅守,最終餓死在首陽山的伯夷,叔齊等等,都是魯迅所贊揚的。
同時,消極避世的老子,自相矛盾的莊子,已無?用武之地?的羿,猶豫不決的眉間尺這些人物。在幽明兩界涇渭分明的區別背後,承載的是壹種對生命和死亡的價值、意義的選擇與思考。不知生,焉知死;舍生取義,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對個體選擇生與死的正義性的理性判斷與道德評價。事實上,在30年代的中國,每壹個知識分子都得面對這樣嚴峻的拷問,直面或回避,承擔或放棄,舍或取,等等,也就成為30年代知識分子精神天平上孰輕孰重的醒目的刻度。
然而,每壹個作者都是歷史文本的閱讀者和闡釋者,而魯迅乃是有意識地把歷史看成壹個巨大的文本。《故事新編》就是歷史文本的重新書寫,他試圖通過對歷史文本的重構來展敘自己精神的歷程。從魯迅那上下古今任意馳騁的奇異構思中我們分明感覺到壹種魯迅式的虛妄。魯迅?所想?與?所說?的背離,反映了魯迅既立足於現實又超越了現實的深刻性。我們從魯迅對歷史的詛咒和對國人的無情抨擊中不難體會出那種深深的失望與悲哀之情,從魯迅那樣的制高點上俯看人生與現實,化繁為簡,就導致了《故事新編》中?虛妄感?的產生。這是魯迅獨特真切的人生體驗,也是其歷史小說所蘊含的內在意旨。
魯迅這種深刻的現代意識表現在《故事新編》中,就是對個體生存命運的痛苦思考,那種先覺者從黑暗中掙脫出來又掉進新的虛空之中的絕望之情。可以說,整部《故事新編》就是關於?人?的生存境遇的思考與反思。面對他人改造的懷疑到返回自我的價值追問,先覺者生存於世的位置問題必然會在魯迅心中凸現。魯迅在小說中采用解構歷史的方法,將這些抽象化和符號化了的英雄、聖賢化解為壹個個平凡之人,成為滑稽、荒誕的對象,從而呈現出魯迅荒誕和虛無的心態?壹種?獨戰的悲哀?的悲涼之感,英雄末路的悲嘆。這就是魯迅在《故事新編》中所要表達的關於人生、歷史的內心體驗和中心感受。我們既不能否認魯迅在體驗論上痛感中國的?無歷史性?,也不能否認魯迅在價值觀上深信歷史進步的必然性,這種看似矛盾的思想恰恰應該是魯迅的深刻所在吧。
故事新編讀後感篇三魯迅先生寫的《故事新編》是被我壹口氣看完,剛看完我就無法抑制對魯迅先生的敬佩之情,也奇怪裏面情節的光怪陸離、天馬行空及對人物的刻畫,在讀的時候,也無時無刻不被先生書中的幽默及灑脫所感動。
《故事新編》作為壹本是在之前的神話故事,及史實記載的基礎上創造而來的,其創新性定是難以突破的。但先生卻成功的將《故事新編》轉型了,並還擁有了自己的固有形象。無論是《鑄劍》還是《理水》,其中無論是從故事性,還是寫作文筆上都是完美的,最主要的是,先生還把它變成了自己想要的東西。
記得裏面有壹篇《鑄劍》,原先神話裏面講的是眉間尺聽母講殺父之仇,並犧牲自己為父報仇的故事。從他幾次在沒有任何的準備下,就敢刺殺楚王,就可以知道他是個有勇無謀之人。但還好有俠士宴之敖的幫助,在最後三頭廝殺的結果下,眉間尺終於要了楚王的命為父報仇。結局看似完美,但是裏面的宴之敖又是誰,他又為什麽願意放棄自己的生命來幫助眉間尺。如果沒有宴之敖的幫助,在幾次刺殺為果的情況下眉間尺會不會就會?沒堅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