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俞伯牙與鐘子期的典故是什麽?

俞伯牙與鐘子期的典故是什麽?

典故是伯牙絕弦。

典故內容:

學習了三年,伯牙琴藝大長,成了當地有名氣的琴師。但是伯牙常常感到苦惱, 因為在藝術上還達不到更高的境界。 伯牙的老師成連知道了他的心思後,便對他說,我已經把自己的全部技藝都教給了妳,而且妳學習得很好。

至於音樂的感受、悟性方面,我自己也沒學好。我的老師萬子春是壹代宗師,他琴藝高超,對音樂有獨特的感受力。他現住在東海的壹個島上,我帶妳去拜見他,跟他繼續深造,妳看好嗎?俞伯牙聞聽大喜,連聲說好!

他們準備了充足的食品,乘船往東海進發。船行至東海的蓬萊山時,成連對伯牙說:“妳先在蓬萊山稍候,我去接老師,馬上就回來。”說完,成連劃船離開了。過了許多天,成連沒回來,伯牙很傷心。

他擡頭望大海,大海波濤洶湧,回首望島內,山林壹片寂靜,只有鳥兒在啼鳴,像在唱憂傷的歌。伯牙不禁觸景生情,有感而發,仰天長嘆,即興彈了壹首曲子。曲中充滿了憂傷之情。從這時起,俞伯牙的琴藝大長。其實,成連老師是讓俞伯牙獨自在大自然中尋求壹種感受。

伯牙身處孤島,整日與海為伴,與樹林飛鳥為伍,感情很自然地發生了變化,陶冶了心靈,真正體會到了藝術的本質,才能創作出真正的傳世之作。 後來,俞伯牙成了壹代傑出的琴師,但真心能聽懂他的曲子的人卻非常少。

有壹次,伯牙乘船沿江旅遊。船行到壹座高山旁時,突然下起了大雨,船停在山邊避雨。伯牙耳聽淅瀝的雨聲,眼望雨打江面的生動景象,琴興大發。

伯牙正彈到興頭上,突然感到琴弦上有異樣的顫抖,這是琴師的心靈感應,說明附近有人在聽琴。伯牙走出船外,果然看見岸上樹林邊坐著壹個叫鐘子期的打柴人。

伯牙把子期請到船上,兩人互通了姓名,伯牙說:“我為妳彈壹首曲子聽好嗎?”子期立即表示洗耳恭聽。伯牙即興彈了壹曲《高山》。

子期贊嘆道:“多麽巍峨的高山啊!”伯牙又彈了壹曲《流水》子期稱贊道:“多麽浩蕩的江水啊!”伯牙又佩服又激動,對子期說:“這個世界上只有妳才懂得我的心聲,妳真是我的知音啊!”於是兩個人結拜為生死之交。

伯牙與子期約定,待周遊完畢要前往他家去拜訪他。 壹日,伯牙如約前來子期家拜訪他,但是子期已經不幸因病去世了。伯牙聞聽悲痛欲絕,奔到子期墓前為他彈奏了壹首充滿懷念和悲傷的曲子,然後站立起來,將自己珍貴的琴砸碎於子期的墓前。從此,伯牙與琴絕緣,再也沒有彈過琴。

擴展資料

1、伯牙

伯牙,春秋戰國時期楚國郢都(今湖北荊州)人。雖為楚人,卻任職晉國上大夫,且精通琴藝。伯牙撫琴遇知音就是他在探親回國途中發生的故事。

這個故事最早是從民間口頭流傳下來的,歷史上並無確切記載。在古籍中,最早見於戰國鄭人列禦寇著《列子》壹書中有關於伯牙撫琴的故事。

經考證,伯牙本姓伯,說他“姓俞名瑞,字伯牙”是明末小說家馮夢龍在小說中的杜撰,史誌載鐘子期為漢陽集賢村人氏,鄉民以子期為榮,口耳相傳壹句俚詞:“子期遇伯牙,千古傳知音”。

明代,馮夢龍編撰《警世通言》,特意到漢陽探源訪佚,由於漢陽話“子期遇伯牙”中的“遇”與“俞”讀音相同,都是去聲,便把“子期遇伯牙,千古傳知音。”誤聽為“子期俞伯牙,千古傳知音”。

伯牙也就成了馮夢龍筆下的俞伯牙了——《俞伯牙摔琴謝知音》,收於《警世通言》。

2、子期

鐘子期,名徽,字子期。春秋戰國時代楚國漢陽(今湖北省武漢市蔡甸區集賢村)人。相傳鐘子期是壹個戴鬥笠、披蓑衣、背扁擔、拿板斧的樵夫。

歷史上記載伯牙探親回國時,在漢江邊鼓琴,鐘子期正巧遇見,感嘆說:“巍巍乎若高山,洋洋乎若江河。”因興趣相投,兩人就成了至交。鐘子期死後,伯牙認為世上已無知音,終生不再鼓琴。

百度百科-伯牙子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