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古代讀書人必讀的是那些書

古代讀書人必讀的是那些書

參考《程氏家塾讀書分年日程》大概能得出元明清三代的古代文人要做的功課。

用紅樓夢影射的清代背景,權富人家比如賈府培養下壹代的流程來簡單捋壹下:

壹、家學內容:

學齡前由內親內眷(姑、姨、姐)開蒙,教“字號”(即單字的大字)。註:似乎別人家也有父母教的,但是這家只讓內親內眷教。

六學入家學

1.念書:

六學開始:《三字經》、《小學集解》、《龍文鞭影》、《幼學瓊林》。

八歲開始:四書、《孔子家語》、《孝經》。

十歲開始:《詩義折中》、《書經圖說》。並開始學對對子與綴句,進而詩賦。

十二歲開始:《周易折中》、《禮記》、《春秋》、《爾雅》、《說文》。

十幾歲開始:《古文觀止》、《古文釋義》、《文章軌範》、《古文筆法百篇》、《古唐詩合解》、《賦學正鵠》、《駢體文鈔》、《六朝文絜》、《昭明文選》。

再之後:前三史、《資治通鑒》、《通鑒輯覽》、《綱鑒易知錄》、《史論》。

2.習字:

六學開始描紅,用自家某代祖先特制的四孔格,***三十二字。

八歲開始小楷行書:先選《詞林二妙》中壹家學習,再臨唐晉小楷。

以清代家庭教育比較正統的漢族讀書人子弟為例說明,因為這個最為常見。(將家子弟另外有壹套培養方案。還有些特殊出身的讀書人比如滿人考翻譯科的,學習的內容也不壹樣。)

?二、清代教育質量比較好的省份的童生考上秀才和舉人之前的訓練流程·是什麽樣的?

壹個家長教育觀比較有追求(就是說至少培養出壹個合格的儲備文官,不只是考上就好)的小孩,是這樣培養的:

四歲發蒙認字,用《千字文》等蒙學書籍。

認了字,開始讀《孝經》、《大學》、《中庸》,建設基礎三觀。每天先溫習舊書,能背誦串講則過關,舊書溫完,上新書。

其次《論語》《孟子》,建設深度價值觀和人生觀。七八歲左右要過學、庸、論、孟四書關。

先讀孝、學、庸,後論、孟,這個先後順序壹般不能顛倒。

接著過五經關:《詩經》《尚書》《周易》《禮記》《左傳》,建設高階世界觀。這些讀完差不多就十五六歲了,可以去試試考秀才。個別奇葩會專攻壹下禮學(把《周禮》《儀禮》都讀了)或者專攻春秋學(《左傳》外再合讀《公羊傳》《谷梁傳》)所以那種某清代名儒十幾歲就遍讀十三經的說法,只要這個學生比較勤快,家裏看得緊,不冶遊浪費時間,是很正常的。但是,家裏要管得足夠緊,對於沒有讀書傳統的人家,或者家長光掙嚼裹就不容易的人家,真的太難太難了。

三、日常生活:

先帶背書,背通了才能上新書。講解新書時,普通老師會給妳講經書的朱熹註解,文藝老師會給妳講經書的漢晉舊註和唐人義疏,二逼老師會夾帶點私貨講講國朝和前朝大儒的議論。

至於教科書,如果妳是書院學生,不壹定要自己家裏買套書,政府給各州縣書院都分發這套教材,可以到書院裏去看的。再說了,沒有書可以去抄書借書蹭書啊!

書背完了,年紀小的小屁孩念對句;大孩子要學寫詩(因為無論考秀才舉人進士,都要考試帖詩的!規定很嚴格,要專門訓練,背韻部、歷代名作)那些蒙學小書之類其實是教人從淺到深學寫試帖詩的。為什麽以前科舉要考寫詩而今天不考?試帖詩格式既然有定規,考官細讀壹下還是能批改得過來的;當代高考的考生那麽多動輒幾十萬,改格律詩改得過來嗎?

四、還有壹些特殊小技能,比如:

記住本朝的諱字(皇上的名字和同韻部的字,用了同韻部的字考試時也要被斥退的),知道某些特定的格式怎麽寫(例如,知道提到“天神”“上帝”時要擡幾格,提到“皇帝”和“朝廷”分別要擡幾格)。

寫壹手圓筋光黑大的小楷也很重要!非常重要!特別是會試和殿試。

反面例子:龔自珍因為字寫不好沒能進翰林,恨得不行。

正面例子:乾隆朝某年狀元秦大成會試倒數第壹,因為房師的囑咐苦練寫字,居然殿試逆襲掄元。

讀經是輸入的話,寫文章就是輸出。記得以前看過的資料中,正式開筆寫文章(就是學做“制藝”),智商正常的同學,在十二三歲以後可以達成這個人生成就。個別十歲前能寫文章寫詩的小朋友,大家會頌稱之為神童。

五、下面是選修課:

小學(四部分類算在經部,但其實不是經學,是經學附庸,比如《說文》《爾雅》),子學(常用的是《老子》《莊子》《韓非子》《荀子》),和史學(前四史和國朝故事)。有追求的同學還是得學,因為越是高級別的考試,越要考策論甚至當朝政事!

(前朝末代探花商衍鎏先生說了,這種時間緊迫、書寫繁重、打腹稿時間有限的變態考試也有應付的辦法,就是提前分門類別押題,然後各題目預先擬個底稿,再寫點套話。無論如何總得有點料在胸中才能寫得來腹稿吧。)

數學?是重要選修課(文科生請勿抱僥幸心理)。加減乘除四則運算和簡單的平面幾何總要的,不然經書中涉及計算的部份怎麽辦?再高階壹點的,下面請聽題:

”問:揚子雲不讀非聖之書。聖之訓通,其能成壹家言者即聖也。諸子之學,亦宜涉獵。……天文之學,古重占驗,《黃帝》、《巫鹹》、甘、石 《星占》 何不見於 《藝文誌》《靈臺秘苑》、《開元占經》 猶可循覽歟“

這是孫星衍在山東學政任上出的觀風題。

(觀風題性質類似於現代的高考模擬題,省學政大人到屬下各縣巡視所出,秀才在考鄉試前都要做。)

這個還不夠酸爽的話再來壹個當時文風最盛的省份的鄉試真題,不是上面的模擬題了:

”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凡見於經傳者,其詞可舉歟?

眾星之名有以國與人為名者,有以官與爵為名者;中星之義,有以午為中者,有以未為中者,其故可考歟

占天以二十八宿為綱維,分度以赤道為則,而唐壹行考四宿分度與古不同,至宋皇祐初又與唐異,紹聖間惟有四宿與舊法合。《宋中興天文誌》 雲“黃道橫絡天體,列宿躔度隨歲差而增減”,顧有謂五十年退壹度、百年退壹度者,有取前二說中數謂七十五年退壹度者,又有謂恒星東行、歲本無差者,其說可詳歟?

句股算術,西法較古術為密,言天得諸實測,言算取以捷法,如平圓渾圓、八線三角,其詳可推歟?

後有取古法 《九章》 句股測量與新法相較者,且有以西術易 《九章》 者,其要可稽歟?

伏讀 《禦制數理精蘊》,通中西之異同,闡天人之微奧。宜何如悉心研究,以襄敬授人時之至治歟?“

這是嘉慶九年江南鄉試的第三場,經史時務策論體第三道,***六個小題,都做完才能給分。那壹科的解元叫李兆洛,賞拔他的考官叫張敦仁。

物理的話考到的概率同數學,建議改用“博物學”這個概念,《詩經》、《爾雅》、三禮裏面很多有關內容,所謂“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

基礎教育是開蒙到妳考上秀才為止,執行者是家庭教師或者私塾(第壹階段)。

高等教育是妳成為秀才到考上舉人為止,執行者是縣立書院和私立書院(第二階段)。考秀才和舉人,訓練目標是寫制藝、試帖詩、策論。在清代的話,壹般人參加科舉考試,考到舉人就妥妥地夠用了,個別文風不盛的邊塞之地,本縣能有考上秀才的考生就算勝利;會試和殿試真的只是少數人的事,不要以為全國生員都鐵了心要成進士。

壹部份沒有經濟壓力的舉人(稱貢士)進京參加會試,這類考試性質是選拔有正式編制的國家公務員,不需要再專門接受教育了,只有臨考前的補習(第三階段)。

會試通過,成進士之後,才能沖刺高級政務官,不是進士出身,想做高官,非常困難。考會試和殿試,則專門訓練策論和書法。

相關用書有哪些?

明代主要是用國家官修的《四書大全》《五經大全》《性理大全》當基本教材。有明壹代,治經取士,幾乎都以這套教材為根本。不過,後代學者們考證出來《大全》是抄襲元人成書,不但違反學術規範,而且有學無根底之嫌。考生也不認真讀四書原文,而是記誦經註,預先成文以備場中應試。簡直和現在的高考考生猛背壹堆《讀者》《青年文摘》風格的範文預備高考作文壹樣,對學養沒什麽好處。因此顧炎武吐槽:

《大全》出而經說亡。

《四庫提要》批評是:

《大全》出而捷徑開,八比盛而俗學熾。

另有選修課教材若幹。《大明會典·學校》:

國家明經取士,說書者以宋儒傳註為宗,行文者以典實純正為尚。今後務將頒降《四書》、《五經》、《性理大全》、《資治通鑒綱目》、《大學衍義》、《歷代名臣奏議》、《文章正宗》,及當代誥、律、典制等書,課令生員誦習講解,俾其通曉古今,適於世用。

所以就不要批評當時考試不關心時務了!當然實際討論政務時,是筆硯黨還是真的能幹事的,那就兩說了。

清朝則稍微講點學術道德,雍正朝開始海宇平定後,另外編了本朝新定教科書。比如三禮類用欽定周官義疏(2冊) 、欽定儀禮義疏(2冊) 、欽定禮記義疏(3冊) ,這是《欽定國子監則例》裏規定過的教材,不是說唐人疏比較綿密,宋人說義理可觀,格調比較高,妳就能隨便用,不是這樣的!

儒家儒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