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棉和棉紡織技術的起源和傳布
歷史文獻和出土的棉紡織品實物證明,中國邊疆地區各族人民對棉花的種植和利用遠較中原為早。在古代,由於交通不便,自然經濟占統治地位,商品生產不夠發達,邊疆地區早已發展起來的植棉和棉紡織技術向中原的傳布經歷了漫長的過程。直到漢代,中原地區的棉紡織品還比較稀奇珍貴。到了宋代,邊疆地區與內地的交往頻繁,大量棉紡織品輸入中原,棉花和棉布在內地廣為流行,植棉和棉紡織技術逐漸傳入。1979年在福建崇安武夷山巖墓的船棺中發現了距今3200多年的壹塊青灰色棉布(圖1)。1966年在浙江蘭溪宋墓中出土壹條完整的拉絨棉毯(圖2)。這兩件出土文物,為研究中國東南地區的植棉和棉紡織業的發展提供了重要線索。
根據植物區系結合史料分析,壹般認為棉花是從南北兩路向中原傳布的。南路最早出現棉花的地區是海南和瀾滄江流域,之後傳到福建、廣東、四川等地區。北路始於西北地區,即古籍所謂“西域”。宋元之際,棉花從南北兩路傳布到長江和黃河流域廣大地區。到13世紀,北路棉花已傳到陜西渭水流域。元代初年設立木棉提舉司,大規模地向人民征收棉布實物,每年多達10萬匹。雖然不久就撤銷了這壹機構,但後來又把棉布作為夏稅(布、絹、絲、綿)之首,可見棉布已成為主要紡織衣料之壹。棉花在中國堪稱紡織原料中的後起之秀。唐宋以來,人們越來越看出棉花作為絮襯和紡織原料的優越性。《農書》對此作了較全面的評價,說棉花是“比之桑蠶,無采養之勞,有必收之效。埒之枲苧,免績緝之功,得禦寒之益,可謂不麻而布,不繭而絮”,“又兼代氈毯之用,以補衣褐之費”。元以後的歷代統治者都極力征收棉花棉布,出版植棉技術書籍,勸民植棉。到了明代,棉花已超過絲、麻、毛、成為主要的紡織原料,宋應星在《天工開物》中說:“棉布寸土皆有”,“織機十室必有”,由此可知當時植棉和棉紡織業已遍布全國。
鴉片戰爭前,中國的棉花和棉布不僅自給,而且還輸出到歐洲、美洲、日本和東南亞地區。美國商人到中國來販運貨物,以土布為主,不僅銷到美國,還轉銷到中、南美洲乃至西歐。英國也曾經大量銷用中國土布。19世紀初30年間,從廣州運出的土布平均每年在100萬匹以上,最多的壹年(1819年)曾經達到330多萬匹,直到30年代初才跌落下去,到1831年,中國對美國由出超轉變為入超。鴉片戰爭後,帝國主義國家開始向中國大量傾銷機制棉紗棉布,破壞了中國的手工棉紡織業,但同時也為在中國出現大機器生產的現代棉紡織工業準備了客觀條件。經過12年的籌辦,於1889年開工生產的“上海機器織布局”是中國第壹家棉紡織工廠,從此開創了中國棉紡織工業發展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