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賀少年時作詩便嶄露頭角,十五歲左右樂府詩就寫得很出名了。人們把他同老壹輩著名詩人李益並稱為"二李"。他寫詩有自己怪僻的習慣,不願閉門命題作詩,而喜歡到家門以外較廣闊的生活天地中去尋求詩的靈感。李商隱作《李長吉小傳》雲?quot;恒從小奚奴,騎距驢,背壹古破錦囊,遇有所得,即書投囊中。及暮歸,太夫人使婢受囊出之,見所書多,輒曰:'是兒要當嘔出心乃已爾!'上燈,與食,長吉從婢取書,研墨疊紙足成之,投他囊中。非大醉及吊喪日,率如此,過亦不復省。"
十八歲時,李賀從昌谷來到東都洛陽。這時韓愈任國子博士,分司東都。李賀攜《雁門太守行》詩拜謁他,得到賞識。兩年後,韓愈改任都官員外郎,皇甫湜任監察禦史,到東都巡視,兩人曾同訪李賀。
元和五年(810),二十壹歲的李賀參加了河南府試,成績優異,被薦應進士舉。他於當年冬赴長安,準備參加次年二月的考試。這時他遭到了"爭名者"的攻擊。他們說進士的"進"字與賀父李晉肅的"晉"字同音,根據當時的避諱法,李賀不應參加禮部考試。韓愈為此專門寫了《諱辯》壹文,駁斥說,"父名晉肅,子不得舉進士,若父名仁,子不能為人乎!"然而李賀終未能參加考試。他陷於極度抑郁憤懣之中。
元和六年(811)春,李賀重返長安,就任太常寺奉禮郎。這是壹個具體執行宗廟祭祀禮儀的卑微小官(從九品上)。傲岸自尊的李賀將它視為奉箕帚的臣妾,感到屈辱,不到三年就告病辭官,再次離開了長安。在京期間,李賀寫了《李憑箜篌引》、《聽穎師彈琴》和《贈陳商》、《送沈亞之歌》等不少詩篇。《金銅仙人辭漢歌》也很可能是他告別長安之作。
李賀未成年而喪父,家境窮困。由於衣食所迫,他的弟弟不得不遠出謀生。他也在回鄉的第二年(814)秋,前往潞州(今山西長治縣),投奔友人張徹。張徹是韓愈的侄婿,那時剛剛就職於昭義節度使幕府。李賀沿途寫了《長平箭頭歌》等作品。他在潞州,寄食三年,無所獲而歸。不久,死於家中,卒年二十七歲。
李賀生前曾將自己的詩二百二十三首,編為四編,托付友人沈子明,後杜牧為之撰序。北宋時流傳的李賀集分四卷本和五卷本兩種,後者多外集壹卷,但均非唐本舊貌。北宋五卷本題為《李賀歌詩編》。南宋本題為《李長吉文集》。《四部叢刊》影印蒙古時期刊本題《李賀歌詩編》。明清又有稱《昌谷集》的。李賀集南宋時已有註本。清代王琦選輯歷代評、註,編撰《李長吉歌詩匯解》。李賀詩今存241首。1958年,中華書局出版《三家評註李長吉歌詩》,上海古籍出版社1977年出版《李賀詩歌集註》匯編本,均包括王琦本、姚文燮註和方世舉批註三種。
李賀是浪漫主義詩人,是從中唐到晚唐詩風轉變期的代表詩人。他生當韓、柳、元、白等大詩人競相輝煌的時代,然而後起的李賀卻能別開生面,自成壹家。他詩歌的中心內容是訴說懷才不遇的悲憤,詩中有壹股抑塞磊落之氣。他以自己獨特的經歷和感受為詩歌塗上了壹層幽婉冷艷淒戾的色彩。王思任《昌谷詩解序》雲?quot;以其哀激之思,變為晦澀之調,喜用鬼字、泣字、死字、血字。"他繼承了《楚辭》的浪漫主義精神和藝術手法,又對漢魏六朝樂府、蕭梁艷體詩、鮑照、李白詩多所汲取,搜奇獵艷,慘淡經營,以豐富的想象力和新穎詭異的語言,創造出神秘幽奇、色彩繽紛的藝術境界。清人王琦就認為李賀詩"其源實出自楚騷,步趨於漢魏古樂府。"可惜的是,他不幸而短命,因而他留下的詩數量有限,內容自然也就顯得單薄壹些。而且他刻意標新立異,因而在創造了許多奇意警句的同時,也不免有晦澀和過於雕琢塗飾。
對李賀詩,歷來評價不壹。有人將其比美於杜甫,譽為"唐《春秋》"。有人認為其"思想核心"是"功名利祿"、"富貴享樂"。有人斥之為"鬼魅世界"。有人說其詩"除了描寫肉欲與色情以外,內容是什麽也沒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