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中國學學會,較具規模的有三個。
1、日本中國學會:成立於1949年10月,包含文學、語言學、哲學三大部分,會員總數超過了2000人。從70年代後期開始,它作為中國學學者交流的場所,起到的是壹種類似同業幫會的作用。研究中國近現代問題的中國學學者也有所增加,不過年會的論文宣讀和每年壹期的《會報》所載論文,仍以中國古典研究為中心。
2、現代中國學會:1951年10月創建。80年代以後,思想文學的研究者也加入進來,形成了壹個綜合性的學會。
3、中國社會文化學會:前身是設在東京大學本部的東大中國哲學文學會,在1986年經大幅度改組而成。此外,尚有中國語學會,它以語言學和中國語教育問題為中心開展活動。
日本愛知大學現代中國學部:1997年4月,日本愛知大學正式成立了現代中國系(日文名稱為現代中國學部)。這是日本國內第壹個以中國命名的院系,同時這在世界上也是壹個創舉。中國自1978年實行改革開放政策以來,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與中國建立更為密切的關系,已經成為世界各國尤其日本的當務之急。古代中國的科學文化曾經對日本的發展有過巨大的促進作用。愛知大學的前身是東亞同文書院,後改稱大學。1946年11月15日,經東亞同文書院大學原校長本間喜壹及其他13位原校教職員的***同努力,在日本的愛知縣以原東亞同文書院為基礎成立了愛知大學。日本的大學中,愛知大學還是為壹個與中國的大學簽訂學術教育交流協定的學校,已與中國八所大學簽訂了交流協定,即南開大學(1980年),北京語言文化大學(1980年),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1984年),上海外語大學(1984年)、復旦大學(1985年),上海交通大學(1994年)、西安交通大學(1995年)。愛知大學擁有精通中國政治、經濟、思想、文化、文學、語言等方面的知名學者,他們出版了許多著作。尤其值得壹提的是1968年出版的《中日大辭典》。1950年,當時的中國科學院院長郭沫若以及文化部副部長鄭振鐸批準將東亞同文書院老師們積累的漢語卡片返還給愛知大學,這之後通過愛知大學漢語專家們數十年的艱苦努力,終於完成了這本辭典。愛知大學圖書館的中文藏書也很豐富,以霞山(東亞同文會創始人近衡?磨,號霞山)文庫為代表,涉及古典、近現代中國政治、經濟、社會、文學、歷史、哲學等各個領域,總數達10萬冊,古籍36000余冊、中國雜誌219種,其中有些珍貴文獻堪稱世界文化遺產。在籌建現代中國系時,還購入了大量文革時期的寶貴資料及戰後主要在美國從事研究的德國漢學家、社會學家、經濟學家卡爾·奧古斯特·魏特夫(Karl August Wittfogel)的珍貴個人藏書。現代中國系為學生安排了日本大學中從未實行過的以下三個教學內容:壹、當地漢語教學:壹年級下學期,學生們赴南開大學,在愛知大學與南開大學***建的南開愛大會館,學習漢語及中國情況,時間為8月到12月。二、中國教授直接用漢語授課:從中國聘請知名學者為專職教授,並由他們給從南開留學回來的學生們上課。這種做法可以使學生掌握中國的最新知識並提高專業漢語水平。三、當地社會調查:從報名學生中,選拔品學兼優者,與上述中國?妹校合作,在年級暑假時,去中國進行當地調查研究。通過接踵中國的產業、文化風土及生活習慣,使學生們真正了解中國,為中日友好做貢獻。調查地區設為北京、天津、上海、西安等大城市及其近郊。調查內容為大城市及近效的產業、文化、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