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二:《南華經》是哪部典籍的別稱? 這是道家經文《莊子》的別稱!!******
問題三:《南華經》是哪部典籍的別稱?: 《南華經》原名《莊子》是道家學派的
問題四:《南華經》是什麽的別稱 《南華經》本名《莊子》,是道家經文,是戰國早期莊子及其門徒所著,到了漢代道教出現以後,便尊之為《南華經》,且封莊子為南華真人。
問題五:《南華真經》是哪本著作的別稱? 《莊子》又名《南華經》,是道家經文,是戰國中期莊子及其後學所著,到了漢代以後,便尊之為《南華經》,且封莊子為南華真人。其書與《老子》《周易》合稱“三玄”。《莊子》壹書主要反映了莊子的哲學、藝術、美學與人生觀、政治觀等等。
問題六:《南華經》是哪部典籍的別稱? 《南華經》本名《莊子》,是道家經文,是戰國早期莊子及其門徒所著,到了漢代道教出現以後,便尊之為《南華經》,且封莊子為南華真人。
問題七:南華經的內容摘錄 戰國時代,趙國的趙文王特別喜歡劍術。投其所好的劍士們紛紛前來獻技,以至宮門左右的劍士達三千人之多。他們日夜在趙文王面前相互拚殺。每年為此而死傷的人數以百計,但趙文王仍興趣不減、好之不厭。於是,民間尚劍之風大盛,俠客蜂起,遊手好閑之徒日眾,耕田之人日益減少,田園荒蕪,國力漸衰。其他諸侯國意欲乘此機會攻打趙國。太子趙悝為此憂慮不已,召集左右大臣商量道:“如此下去,必將國破家亡,為別國所制。諸位大臣中,如有既能悅大王之意,又能止劍士相鬥者?吾將賞賜千金。”左右異口同聲說:”莊子可擔此任。”太子問:“莊子是什麽人?”壹大臣答:“莊子是個隱士。其才足可經邦,其能足可緯國,其辯可以起死回生,其說可以驚天動地。如能請他前來,定能順大王之意,又能救民於水火。”於是,太子便派使者帶上千金去請莊子。莊子見了使者,聽明來意,說道:“此事何難,竟值千金之賞?”堅辭不收千金,而偕使者壹道去見太子,問太子道:“太子賜我莊周千金大禮,不知有何指教?”太子道:“聞先生神明,特奉上千金作為您的學生們壹路上來的開銷。先生不收下,我趙悝還敢說什麽呢?”莊子說:“聽說太子想要用我莊子的地方,是欲絕棄大王的癖好。倘若臣上勸大王而逆大王之意。則下有負太子,我也會受刑而死,要千金何用?假使臣既能上討大王之歡心,下又使太子稱心,我在趙國何求而不得呢?”三天後,莊子身穿劍服來見太子。太子便帶他去見趙文王。文王長劍出鞘,白刃相待。莊子氣宇軒昂,神色蕭然。入殿門不趨,見大王不拜。大王道:“太子介紹您來,欲以什麽教給寡人?”莊子道:“臣聞大王好劍,故特以劍術拜見大王。”王說:“您的劍術有何特長?”莊子說:“臣之利劍鋒利無比,臣之劍技天下無雙,十步殺壹人,千裏不留行。”文王聽了,大為欣賞,贊道:“天下無敵矣!”道:“夫善舞劍者,示之以虛,開之以利,後之以發,先之以至。願大王給機會,讓我得以壹試。”文王道:“先生且休息幾天,在館舍待命,等我安排好後,再請先生獻技比劍。”於是,趙文王以比劍選擇高手,連賽七天,死傷者六十余人,得五、六位佼佼者。便讓他們持劍恭候於殿下,請莊子來壹決雌雄。莊子欣然前來,趙文王下令:“此六人都是高手,望您大顯身手,壹試鋒芒。”莊子答道:“盼望好久了!”趙文王問:“不知先生要持什麽樣的劍?長短何如?”莊子答:“臣持什麽劍都可以。不過臣有三劍,專為大王所用。請允許我先言後試。”大王點頭,道:“願聞三劍究竟何樣?”莊子道:“此三劍分別是:天子劍、諸侯劍、庶人劍。”大王好奇相問:“天子之劍何樣?”莊子道:“天子之劍,以燕溪、石城為鋒,齊國、泰山為刃,以晉、衛兩國為背,以周、宋兩國為劍環,以韓、魏兩國為把,包以四夷,裹以四時、繞以勃海,系以恒山,制以五行,論以刑德,開以陰陽,持以春夏,行以秋冬。此劍直之無前,舉之無上,按之無下,揮之無旁。上決浮雲,下絕地維。此刻壹出,匡正諸侯,威加四海,德服天下。此即我所謂天子劍也。”文王聽後,茫然若失。又問:“諸侯之劍何如?”莊子道:“諸侯之劍,以智勇之士為鋒,以清廉之士為刃,以賢良之士為背,以忠聖之士為劍環,以豪傑之士為把。此劍直之亦不見前,舉之亦不見上,按之亦不見下,揮之亦不見旁。上效法圓天,以順三光;下效法方地,以順四時;中和民意,以安四鄉。此劍壹用,如雷霆之震動,四海之內,無不賓服而聽從君命。此乃諸侯劍也。”文王聽了,頻頻點頭。文王接著問:“庶人之劍又如何?”莊子道:“庶人之劍,蓬頭突鬢垂冠,濃眉長須者所持也。他們衣服前長後短,雙目怒光閃閃,出語粗俗不堪,相擊於大王之前,上斬脖頸,下刺肝肺。此庶人之比劍,無異於鬥雞,─旦不慎,命喪黃泉,於國事無補......>>
問題八:莊子的別稱和作者又名什麽 《莊子》又名《南華經》。作者:莊子,莊周即南華真人。
《莊子》書分內、外、雜篇,原有五十二篇,乃由戰國中晚期逐步流傳、揉雜、附益,至西漢大致成形,然而當時流傳版本,今已失傳。目前所傳三十三篇,已經郭象整理,篇目章節與漢代亦有不同。內篇大體可代表戰國時期莊子思想核心,而外、雜篇發展則縱橫百余年,參雜黃老、莊子後學形成復雜的體系。司馬遷認為莊子思想“其要歸本於老子”。然而就莊子書中寓言、義理及《天下篇》對老子思想所評述,老子與莊子思想構架有別,關懷亦不相同,所謂“道家”思想體系與《莊子》書,實經過長期交融激蕩,經漢代學者整理相關材料,方才編定。
滿意請采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