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欣賞朱敦儒的鷓鴣天空。

欣賞朱敦儒的鷓鴣天空。

曾經為梅花而醉,美女手挽手求新詞。淡紅色滿是鴛鴦,濃藍色滿是玉。人老了,什麽都不對,花前不飲淚。現在,我想關門睡覺,下壹個梅花正在下雪。

——朱敦儒:《鷓鴣天空》

朱敦儒(1081-1159)生於洛陽,號西鎮,曾被稱為延河老人、洛陽遺民、宜川老人、洛川先生、少室山等。現存詞約250首,為杜南時期詞人之冠。在宋代,它被稱為“瓷君”,成為“羅鐘八珍”之壹。歷來評論界多關註朱敦儒的“鷓鴣天,我是京師山水郎”等詞,卻無人關註這首《鷓鴣天》詩。筆者認為此詞不僅結構獨特,而且思想深刻,頗有欣賞和琢磨的必要。

先看它的結構藝術。詞的壹個突出特點是他的分段風格。除了幾個單字,最常見的是把壹個字分成兩塊。這種文體可分為三種:山破雲接式、異常峰突式、駿馬下坡式,其中前兩種與字體壹致,上下篇內容有所變化;駿馬下坡式,壹氣呵成地打破上下篇的制約,朱慈就屬於這壹類。乍壹看,朱慈不過是在今昔對比。細讀起來,不僅僅是現在和現在的比較,而是立體的比較:過去、未來和現在。也可以推斷後者是由前者發展而來的。在詞史上,有很多今昔對比的詞文,出現的很早,比如唐代劉禹錫寫的楊柳枝:“花萼樓初植,美人樓上鬥腰。如今妳把樹葉扔在長街上,哭壹哭就恨了。”這是壹個單詞。二聯詞今昔對比,如柳永多詞。第壹篇上妳說妳現在在悲慘的旅途中,下壹篇上妳說當年的兩情相悅屬於這壹類。但歷史上三比的詞作並不多,但出現的時間更早,如五代魏莊的《荷葉杯》:“我記得我度過那壹年的時候,深夜,我第壹次見到母親。水廳西側,簾子垂下,與黑暗相牽。憂郁的小英殘月,離別,從此隔音塵。如今大家都是陌生人,沒有理由相見。”又如北宋晁的《墨山Xi》:“鳳凰山下,東邊有苔院。我記得和玉人的壹次小型宴會。黃昏時分,人走了不回家,窗簾卷著。燈光在閃爍。害怕又害羞。不要憔悴,我很擔心。不僅宋和酒的感情減少了,朱妍也變了。如今,當妳在湖上劃船時,天色已晚。青山在遠方。我希望什麽也看不見。”這兩首詩的結構和朱詞基本相同,都是三次比較。首先,他們談論過去的相識和愛情,其次,他們談論相思和回憶。最後,他們歸結為無法再相見的事實。內容安排上打破了詩的上下風格,別具壹格,但與朱詞相比,略感遜色。原因是朱慈以“梅花”為參照物,串聯三幅圖,頗有特色。第壹幅:梅花盛開的時候,瘋狂的年輕人在美女的陪伴下,在音樂廳裏狂歡起舞。第二張圖:500多歲的人,飽經風霜,感慨萬千,無言以對,面對梅花只能默默流淚。第三張圖:外面梅花飄雪,室內的人只想關門睡覺。而魏詞、晁詞由於缺乏這種參照,顯得不夠簡練、規整。詞史上有幾篇是以某個意象為參照物來展現歲月給人留下的心理印記的,但都出現在朱詞之後。比如辛棄疾的《醜奴少年不知愁滋味》,以“愁滋味”為線索,展現了他的心路歷程:少年時不知愁,卻強而有力地說出來;現在我知道了悲傷的滋味,我想說再見。另外,蔣捷的《少年少年聽雨》以“聽雨”為線索,貫穿全篇:少年時期在宋樓上聽雨是“紅燭昏厥”;風華正茂,客船聽雨是“破雁叫西風”;如今聽雨僧居是“下壹步前,必至天明。”他們的詞作明顯受到朱詞的影響,尤其是江詞,簡直就是朱詞的翻版:先寫秋媽當年的荒淫生活,再寫後來的淒淒慘慘,最後寫當下,看透世事,隨遇而安,特別是最後壹句還用了“壹任……”的句式,與朱詞如出壹轍。信江壹詞壹直深受歷代人們的喜愛,成為古今佳作。然而,朱敦儒的第壹首詞卻很少被評論界談論,或者有人將其視為被動和自嘲,這是不公平的。僅從內容安排的獨創性,就能看出作者的藝術功力,值得肯定。說它“消極頹廢”,對於沒有真正理解這個詞的人來說,就更加膚淺了。其實這個詞從思想意蘊上來說還是挺值得稱道的。

要談這首詞的思想內涵,我們需要了解朱敦儒的思想傾向。至於朱敦儒對禪的熱愛,他的朋友們早就議論過了,正如張山所說,“禪依舊臥,蒲團安穩睡”。辛棄疾、李增波等人也曾模仿朱禪趣詞,作禪趣詞。王《四音齋木刻曲識》也說:“珍之言,皆受禪悟。”朱敦儒生活在壹個士大夫生活與禪宗緊密結合的時代。從北宋初期開始,幾乎所有的名士、文人、學者都與禪宗有著或深或淺的因緣,自稱居士的人也不少。朱敦儒本人並沒有自稱是俗人,正史筆記中也沒有他參禪的記載。但通過其他材料我們還是可以知道他與禪宗的不解之緣:據《敘人不朽釋》寶卿《四智明》卷九記載,朱敦儒仰慕擅長詩文的高僧法平,兩人有交往;蘇軾和黃庭堅這兩位他所推崇的前輩對禪宗也有著深刻的理解,對他的人生和藝術價值取向產生了影響。朱敦儒對禪的熱愛不僅是時代利益的共同作用,也是他在人生無常之後的自覺選擇。朱敦儒夢想成為壹個不朽的人。後來隨著國家大事的變化和自己的經歷,他的精神壹度消沈。如何擺脫他的壓抑,獲得內心的安慰,成了當務之急。道家的幻想顯然無濟於事,註重世俗超越的南宗卻順勢而為,正如他的詞《感懷帝恩》所說。有樹籬的茅草屋有壹種山的味道。在泳池裏喝酒,在森林裏喝醉。都是為了自己的家園,胸中空無壹物,風景爭奇鬥艷。心滿意足,世界還剩多少年。誰在山洞裏,在世界之外。”在這裏,詩人心滿意足的生活狀態,正是禪家所說的:“水牛臥夕陽,舉板人窮常樂,粥飽飯飽,勺子隨時不拌,老鼠不咬,山家勞作,愛情淡。”⑤“天穴”並不像道家所說的那樣脫離人世。因此,朱敦儒的詞深深地打上了禪宗思想的烙印。有的直接闡述禪理,很多暗含禪意,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這首詩就是其中之壹。禪宗認為每個人都是佛壹樣的,但這只是妄想的幌子,讓人暫時失去自性。只要他們能擺脫妄想,他們的自性自然就會顯現,而擺脫妄想的方法之壹就是斬斷兩端,無論有無,讓相對的心靈無法靜止。所以禪宗有“八風不動”之說(所謂八風,即利、衰、毀、譽、重、嘲等。我不懷疑幹坤的回復。十佛出現之前,沒有壹個是快樂的;地獄三處,無壹失心。這種思想在朱詞中表露無遺,即在那個年代,詩人癡迷於生命的自由,沈醉於梅花;後來詩人因為家國之難,自身事業之困,所以如此傷心,於是面對梅花而泣衣,執著於人生的苦難。最終,詩人在“破握”的禪宗思想影響下,實現了自己之前的妄想,於是放下了執著的妄想,“為壹朵梅花而雪”。從此,他不為梅花而醉,也不為梅花而淚,達到了心中無拘無束,無憂無慮的超然境界。這類似於蘇軾《林中不聽打葉聲》中的“無陰晴”,表達了詞人們在禪宗影響下,在險惡的人生道路上,擺脫執著,擺脫妄想,自由自在,曠達超脫的態度。

①《後記朱延河賦並寄詩給太師》,婁鑰《攻辱集》卷71。

②《朱熹珍韻》第二韻,《魏紫集》卷六。

③如辛棄疾《念奴嬌賦效朱真題》、《賈年表註釋》,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174頁;李增波《念奴嬌·冰舞》和朱希真《舊喜劇》,宋詞,中華書局,1999年,第4卷,第3563頁。

④參見《中國禪宗思想史》,第4版。忽滑谷快天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

(5)《五元宵元》(卷二十)《林東道衍禪師》。

6.頓悟入道到門。

⑦壇經。

⑧古尊蘇語錄(卷四)林佶(奕譞)鎮州禪師趙輝語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