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12生肖是怎麽來的,尤其為什麽會有龍?

12生肖是怎麽來的,尤其為什麽會有龍?

十二生肖計年始於東漢時開始了,《北史·宇文護傳》中,記載了宇文護的母

十二生肖圖(12張)親寫給他的壹封信,信中說:“昔在武川鎮生汝兄弟,大者屬鼠,次者屬兔,汝身屬蛇”。表明當時民間已有12生肖的用法了。 12生肖的來歷如何呢?我國古籍中記載,我國古代的中原地區,最初使用的是“幹支紀年法”,即用10個天幹符號(甲、乙、丙、丁、戊(wù)、己、庚(gēng)、辛、壬(rén)、癸(guǐ)和12個地支符號(子 、醜、寅、卯、辰、巳(sì)、午、未、申、酉、戌、亥)相配合來紀年。在我國西北地區的少數遊牧民族則以動物來紀年。《唐書》中記載:“黠戛斯國以十二物紀年,如歲在寅,則曰虎年”。另外,《宋史·吐蕃傳》中也記載說,吐蕃首領在敘事時,以物紀年,所謂“道舊事則數十二辰屬日,兔年如此,馬年如此”。以後,在中原同少數民族的交往中,兩種紀年法相互觸合形成現在12生肖。正像清代趙翼在《陔余叢考》中指出的那樣,“蓋北俗初無所謂子 醜寅卯之十二辰,但以鼠牛虎兔之類分紀歲時,浸尋流傳於中國,遂相沿不廢耳”。這種關於12生肖來歷的解釋,已經被許多人認可。 另外,關於12生肖來歷的說法還有:洪巽的《陽谷漫錄》中說,12地支中位居奇數者,以 《十二生肖歌》中動物排序圖像

動物的指或蹄也為奇數相配,如子位居首位,與它相配的鼠為5指,地支中居偶數位的,則取相屬之偶數以為名,如牛與醜相配,為4爪。葉世傑在《草木子 》中,把12生肖的來歷解釋為:術家以12肖配12辰,每肖各有不足之形焉,如鼠無齒、牛無牙、虎無脾、兔無唇、龍無耳、蛇無足、馬無膽、羊無瞳、猴無臀、雞無腎、犬無胃、豬無 筋、人則無不足”。 其它的說法還有種種。諸如:黃帝要選拔12種動物在天上按時值班……通過競賽而選中了鼠 、牛、虎等12種動物;12生肖來源於原始社會壹些氏族的圖騰崇拜,按某次集會時各部落的強弱劃分;12生肖可能是從天竺引 進的;或28個星宿分布周天,以值12個時辰。每個星宿都以壹種動物命名。從每個時辰值班的動物中挑選某種常見的作某壹年的代稱等等,不壹而足。 盡管人們不能確定12生肖的確切來歷,但因為它的通俗、方便又具有趣味性,所以壹直沿用至今,成為古人留給我們的壹種仍有實用價值的寶貴遺產。

傳說

十二生肖的由來流 木雕十二生肖

傳著壹個神話傳說:當年軒轅黃帝要選十二動物擔任宮廷衛士,貓托老鼠報名,老鼠給忘了,結果貓沒有選上,從此與鼠結下冤家。大象也來參賽,被老鼠鉆進鼻子,給趕跑了,其余的動物,原本推牛為首,老鼠卻竄到牛背上,豬也跟著起哄 ,於是老鼠排第壹,豬排最後。虎和龍不服,被封為山中之王和海中之王,排在鼠和牛的後面。兔子又不服,和龍賽跑,結果排在了龍的前面。狗又不平,壹氣之下咬了兔子,為此被罰在了倒數第二。蛇、馬、羊、猴、雞也經過壹番較量,壹壹排定了位置,最後形成了鼠、牛、虎、兔、龍、蛇、馬、羊、猴、雞、狗、豬的順序。

龍的來源:

龍的原型究竟是什麽動物壹直眾說紛紜,要揭開這個謎團須從華夏民族的悠久歷史去溯古尋源。

當原始人類從采集野果和漁獵轉向以種植為生的時候,谷物成了主要食物,而收獲數量就決定了人們的生存質量。還處在幼年時期智慧尚不發達的古代人,面對自然界變化無常頻繁發生的各種災害,既無法理解也無力控制,又不甘心聽任自然擺布,於是就寄希望出現壹些可以左右自然力以幫助抵禦災害的神靈,企圖通過祈禱和供奉這些神靈偶象以求得護佑。

在華夏民族的發祥地黃河流域,受溫帶季風氣候影響,洪澇災害對人威脅極大,所以渴求有壹種能主宰雨水保佑風調雨順五谷豐登的神靈便是古代先民的最大願望。處在不同地域和環境中的古代人類,由於受到身邊不同自然物的益處和害處,因此,人們心目中代表自然物精華和靈氣的對象各不相同,某種生活在身邊的動物就是最常用的造神素材,於是我們的祖先便創造出壹種以我國特有的鼉屬鱷科爬行動物揚子鱷為原型的寓意性主水神靈形象——龍。

揚子鱷這種曾與恐龍***同生活了壹億多年延續至今仍奇跡般保持了原始形態的“活化石”是如何被塑造成龍呢?夏商朝以前,黃河流域的環境像《水經註》記載的“雜樹交蔭,雲垂煙接”,曾是山清水秀植被豐富的地方,古氣象學表明氣候還相當溫暖潮濕,因此生活著許多揚子鱷。由於揚子鱷猙獰的相貌,能在水中和陸地兩棲生活的奇特習性以及經常半潛水中似隱似現的詭秘行蹤,引發古人對它產生了既恐懼又敬畏的心理,所以在眾人眼中具有威嚴和神秘感的動物——揚子鱷便成了主水神靈形象的必然選擇對象。

龍的幻化形象具有揚子鱷的全部基本特征:1、披滿鱗甲的身軀;2、長顎大口和位於頭頂的翹鼻;3、鋒芒畢現的錐型尖牙;4大而圓的突起眼睛;5粗壯的長尾;6、強健的四肢和五指利爪;7、有橫條紋的腹部。

為了彌補揚子鱷禿頭尖尾有損神靈形象的缺陷,古人發揮了充分的想象力,給它添加了角、須、尾鰭以及把背部縱向排列的突起角質棘刺也變換成鋸齒狀背鰭,並拉長軀體以渲染氣勢,充實裝飾效果,於是揚子鱷就被塑造成了傳說中描繪的張牙舞爪、能騰雲駕霧的龍形象了。雖然經過藝術誇張後,想象中的龍與現實中的揚子鱷有了許多不同之處,但對比之下,仍可看到揚子鱷——長顎、尖牙、披鱗、利爪等主要特征。

後來黃河流域由於人為破壞生態,刀耕火種,亂砍濫伐,造成水土流失,環境惡化,氣候變冷,適宜於暖濕環境的揚子鱷難以生存便逐漸絕跡了(現僅存於我國安徽省南部)。因為揚子鱷在現實生活中不復存在,人們記憶中的印象淡化消失,只留下祖先們創造的龍形象壹代壹代流傳下來,結果龍與揚子鱷成了兩種不同的概念,龍形象的來歷開始變得撲朔迷離。

早期的龍是無角的,1987年河南濮陽發掘出土的壹個6000年前古墓葬中就曾發現用蚌殼擺的龍(揚子鱷)圖形。在仰韶文化彩陶上的龍形象也是大頭長尾的爬行動物。有角龍的形象見於商代甲骨文和青銅器上,山西省出土的壹個商代青銅器龍紋觥的造型翹鼻、張口、利齒畢現,器身兩側紋飾與揚子鱷的體紋完全相同。四川大足南山的雲龍石刻雕塑則更是壹個無角無須、蹩眉瞪目、活靈活現的揚子鱷形象。

漢字是象形文字,甲骨文中的龍字便是大口、曲體的動物形象。龍字的讀音則是雷聲的模擬音。古人視龍為雷雨之神,《山海經》中就有“雷澤有神,龍身而人頭。”的記載,每當風雨欲來時的電閃雷鳴啟發了古人,認定雷電與龍有密切的關系,因此,“隆隆”的雷聲成了龍字的讀音。時至今日,揚子鱷在我國南方民間的俗稱仍是“土龍”、“豬婆龍”。

人的認識都是客觀現實的反映,古往今來,許多有關龍的記載、傳說、民俗都與揚子鱷的生活習性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