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古籍中雖無骨質疏松這壹病名,但在與之相應的疾病的有關描述及分析中,已經涉及本病的生理、病理,為後世醫家治療本病提供了理論依據。《素問宣明五氣論》說:“腎生骨髓”。《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腎主骨生髓”。《素問脈要精微論》說:“腰者,腎之府,轉搖不能,腎將憊矣”,“骨者,髓之府,不能久立,行則振掉,骨將憊矣”。《醫經精義》進壹步指出:“腎藏精,精生髓,髓養骨,故骨者,腎之合也”,“精足則髓足,髓在骨內,髓足則骨強”。張錫純《醫學衷中參西錄》說:“腎虛者,其督脈必虛,是以腰痛”。這些都強調腎與骨的關系密切,骨的病變反映了腎的盛衰。《素問痿論》明確指出:“腎氣熱,則腰脊不舉,骨枯而髓減,發為骨痿”。“腎者,水臟也。金水不能勝火,則骨枯而髓虛,故足不任身,發為骨痿”。由此可以看出,中醫學認為,骨質疏松主要與腎臟的盛衰有關。從另壹個角度看,經絡傷病,氣血運行阻滯,也會影響臟腑的功能。《雜病源流犀燭》談到:“損傷之患,必由外侵內,而經絡臟腑並與俱傷”。《難經》記載:“督脈者,起於下極之俞,並於脊裏,上至風府,入屬於腦”。金代醫學家張潔古認為督脈“為陽脈之督綱”,督脈損傷則陽脈經氣阻遏,亦可導致腎陽不足,進而影響到骨骼。基於以上的認識,我們認為骨質疏松的治療主要應從腎入手,對於脊髓損傷這壹類繼發性骨質疏松,還應考慮疏通經脈以利氣血通達,使臟腑氣血充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