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老的線裝書怎麽鑒別真偽

老的線裝書怎麽鑒別真偽

分類: 社會民生

問題描述:

想在古玩城買壹些老的線裝書,但很難鑒別真偽

解析:

古書鑒別涉及的內容比較復雜,技術性強,是壹門專門的學問。盡管如此,要鑒別古籍的優劣真偽,還是有壹些基本的常識和規律可以遵循。

壹、封面。古書封面為四周單線邊欄,分為三行,右行為編著撰選者姓名,中行為書名,左行為刊印人或齋、堂名。

二、裝訂。古書裝訂在宋以前均為卷軸形式和折疊頁裝。冊裝書的出現是在宋代以後,冊裝最初是蝴蝶裝,後來進到了包背裝。線裝書是在明代中葉以後才有的。

三、版式。古書的版式,北宋和南宋前期刻本基本上是白口,南宋後期出現黑口,元末至弘治年間通行粗黑口。明正德,嘉靖年間又出現白口書,之後壹直到清代,黑白兩種書口同時流行。

四、字體。古書字體主要有兩種,壹種宋體字,另壹種是元體字。盡管時有非歐非顏,非柳非趙的所謂“館閣體”出現,但那並非主流。

五、紙張。宋代印書多用麻紙和以竹為原料的玉扣紙。元刻本常用竹紙或皮紙,比宋版用紙稍黑。明代印書,前期多用江西棉紙,後期多用竹紙,晚期盛行毛邊紙。清代大多采用開花紙(又稱桃花紙),但在實際應用中,幾乎以前所用的各種紙張,清刻本中都在運用。

六、諱字。避諱講究自周代始,官名、人名、地名均隨帝王名字的改變而改變,這對判斷古籍年代極有參考價值。歷代避諱常見的有改字、空字、缺筆。秦漢時大多采用改字和空字避諱,諱名不諱姓。用缺筆字代諱字發端於唐,又在宋版書上特多。金元刻本無諱字,多俗體、簡體。明前、中期亦不避諱,明刻諱字始於明光宗朱常洛。清刻本避諱尤其苛嚴。

此外,古書鑒別還要細審書中內容,註意書後的序文跋語,以及墨色、藏書印章、刻工記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