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古人對玉字的含義

古人對玉字的含義

中國人對玉石情有獨鐘:

中國人愛玉,愛到骨子裏,融入到血脈中;

中國人好玉,好到性情中,揉搓進文化裏。

其愛之濃,其好之烈,令人嘆為觀止。泱泱世界,玄黃天地,無壹民族可比,堪稱世界壹絕。換言之,玉已經浸染了整個中國的歷史,泡透了我們所有的文化。它的出現深深地影響著我們的思維方式,並且進壹步改變了我們對世界的壹些看法。若以文字而言,便可做窺豹之論。

中國是世界上用玉最早,且綿延時間最長的國家,故素有“玉石之國”的美譽。

中國玉器自產生以後,歷今已有七、八千年的歷史。在其漫長的歷史過程中,主要經歷以下階段:

1、孕育期——新舊石器時代(公元前6000——2000年);

2、成長期——夏商周(公元前2100——公元前770年);

3、檀變期——春秋戰國(公元前770——公元前221年);

4、發展期——秦漢、魏晉南北朝(公元前221——公元589年);

5、繁榮期——隋唐五代宋遼金(公元581——1279年);

6、鼎盛期——元、明、清(公元1279——1911年);.

中國的玉先於中國的文字出現,它壹經出現便催生了中國人的想象力,在某種程度上加速了形意文字的誕生。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玉石的國家,20世紀中後期幾大考古發現就充分地證明了這壹點。例如河南裝李崗文化遺址、浙江河姆渡文化層、內蒙古興隆窪文化層、遼寧阜新查海文化遺址等等,都曾經出土了數量不等的玉石殘片或玉石器皿,他們基本都屬於舊石器晚期或新石器初期。這些出土的玉器將中華文明至少推至距今8000年前,比最早的文字記載足足早了3000年!

從公元前6000年前到公元前2000前,在長達4000年的時間裏,中國玉石經歷了它的初級階段,這個階段同時也是中國文字的孕育階段。玉石的演化發展見證並推動了中國文字的孕育與形成。根據考古發掘,我們發現舊石器中晚期至新石器初期是中國遠古文化的壹個極其重要的階段,是中國歷史上的裏程碑。許多影響後世的生活方式和勞動方式很多起源這壹歷史時期。在這個時期,我們的先民培育出了中國最早的農作物——粟,學會了建造房屋,成功地燒制出精美的陶器,產生了對愛情的執著,開始了固定婚姻生活——普那路亞婚姻……更重要的是開始了思維。

1953年的春天,西安市東郊庭河東岸半坡村北,灞橋火力發電廠工地上,工人在施工中偶然發現了壹只“魚面網紋盆”。經專家鑒定,這是距今大約近7000年的遺物,尤其是它上面的圖案有可能是中國文字的最早雛形。這是壹個了不起的發現,但是沒有誰會想到,就是這麽壹個粗陋不堪的陶罐在中國歷史上或許具有劃時代的意義。隨後的發掘更讓人震撼,在大量散落閃耀著精致色彩的石片上也刻滿了類似的圖案,最常見的是魚形和人面。根據專家們考證這些石頭就是遠古的玉器,魚有可能是半坡人崇拜的圖騰,人面大概則是半坡人對自己形象的關註和贊美。根據出土玉石數量,我們完全可以想象到我們的先人對這些美麗石頭的喜愛程度,同樣我們也能想象到這些特殊的艷麗石頭承載了他們多少燦爛的想象,而這些精彩的魚形和人面就是最有力的證明。就這樣,我們的祖先把對生活的熱愛、贊美和對器物的想象、愛好巧妙融合起來。玉石這種特殊的石頭在其中擔當起最主要的角色。半坡遺址的出土向我們證明了壹個邏輯:玉出現了,文字的醞釀也提上了日程。

從半坡壹直到黃帝,在此後的2000多年間,玉緩慢發展,文字也緩慢地醞釀,但遺憾的是除了傳說沒有實物證明。在所有的傳說中關於“玉字”的傳說是最富有傳奇色彩。

相傳倉頡在黃帝手下當官。那時,當官的可並不顯威風,和平常人壹樣,只是分工不同。黃帝分派他專門管理圈裏牲口的數目、屯裏食物的多少。倉頡這人挺聰明,做事又盡力盡心,很快熟悉了所管的牲口和食物,心裏都有了譜,難得出差錯。可慢慢的,牲口、食物的儲藏在逐漸增加、變化,光憑腦袋記不住了。當時又沒有文字,更沒有紙和筆。怎麽辦呢?倉頡犯難了。 倉頡整日整夜地想辦法,先是在繩子上打結,用各種不同顏色的繩子,表示各種不同的牲口、食物,用繩子打的結代表每個數目。但時間壹長久,就不奏效了。這增加的數目在繩子上打個結很便當,而減少數目時,在繩子上解個結就麻煩了。倉頡又想到了在繩子上打圈圈,在圈子裏掛上各式各樣的貝殼,來代替他所管的東西。增加了就添壹個貝殼,減少了就去掉壹個貝殼。這法子頂管用,壹連用了好幾年。

黃帝見倉頡這樣能幹,叫他管的事情愈來愈多,年年祭祀的次數,回回狩獵的分配,部落人丁的增減,也統統叫倉頡管。倉頡又犯悉了,憑著添繩子、掛貝殼已不抵事了。怎麽才能不出差錯呢?這天,他參加集體狩獵,走到壹個三岔路口時,幾個老人為往哪條路走爭辯起來。壹個老人堅持要往東,說有羚羊;壹個老人要往北,說前面不遠可以追到鹿群;壹個老人偏要往西,說有兩只老虎,不及時打死,就會錯過了機會。倉頡壹問,原來他們都是看著地下野獸的腳印才認定的。倉頡心中猛然壹喜:既然壹個腳印代表壹種野獸,我為什麽不能用壹種符號來表示我所管的東西呢?他高興地拔腿奔回家,開始創造各種符號來表示事物。果然,把事情管理得頭頭是道。

在造字的過程中,表示具體東西的字好說,只要把它的形狀畫下來就可以了。難的是那些抽象的,尤其是跟自己非常崇拜的黃帝有關的字。怎麽辦呢?他靈機壹動,他想起了黃帝非常喜歡玉石,幹脆把黃帝腰中玉石飾物描述出來不就結了嗎?壹根繩子串了三根石片代表大王的“王”字,“王”字加壹點就變成了玉字,其所示是王者懷中的物品。

黃帝知道後,大加贊賞,命令倉頡到各個部落去傳授這種方法。漸漸地,這些符號的用法,全推廣開了。就這麽,形成了文字。

總之,玉石承載了我們中國先人最浪漫的想象,它的出現也直接推動了文字的產生,讓我們中國人在美麗的想象中去開拓自己的文明。

在綿綿的歷史長河裏,玉石在改變著我們先人經濟方式和生活方式,同時也在改變著我們的文化,尤其是給我們的文字,打上了更深刻的烙印,體現出更為明顯的痕跡。

三皇五帝時候,玉是權利和地位的象征。在玉石的美麗啟發下,以玉石做依托,我們先人創造了許多跟權利有關的字詞。

根據司馬遷的《史記?帝王本紀》記載:舜把壹塊天然墨玉制成圭,送給禹,禹非常喜愛,他不但劃分了九州,還規定了各州的貢項。“圭”是權仗,其字本意為黑色的玉,只有王才有資格佩帶,否則就是僭越。

中國第壹部歷史文獻《尚書》也有大量的關於玉石的記錄。其“青州篇”記載:“岱畎(音同犬,指田中間的溝)絲、枲(音同洗,指大麻的雄株,只開花不結果)、鉛、松、怪石。”意思是泰山壹帶要進貢絲、大麻、錫、松以及奇異的石頭等貢品;這些奇異石頭根據專家們考證就是玉石。在那時,玉石是被作為朝拜帝王的供品。而三皇五帝時候,很多部落聯盟首領的器皿和用具也是玉制成的。例如“碗”字,根據專家們考證,它最早是出現在距今5000年前左右的仰韶文化時期。那時候的碗,是在壹塊小石頭上鑿壹個坑。所以我們的古人在他們原始的壁畫上留下了碗的畫像,越早的壁畫上其越精致,越象壹只碗的樣子,越象形;越晚的畫像上越粗糙,越不象,越會意。經專家們考證這可能是碗字演化的歷史縮影。更令人驚異的是,在碗的四周,我們很明顯地看到穿著華貴衣服的人,同時還有標誌著光芒的斜線。所以,我們可以推測,古代部落首領們的碗是在壹塊合適的玉石上開鑿壹個坑。所以,今天我們看碗字,就有點碗的形狀。

《尚書》“徐州篇”又雲:“泗濱浮磐”。意思是泗水邊上出產的可以制謦的石料;“雍州篇”則明確區分了珠寶、美石與美玉:“厥貢惟球、琳、瑯玕。”

查《新華大詞典》妳會發現,“瑯(音同廊)玕(音同甘)”只有唯壹壹個解釋,“象珠子的美石”;“琳”則是指“美玉”。這句話的意思是,貢品要算珠寶、美石和美玉。這些都是我們先祖佩帶的飾品。

由此,我們不難推測,玉石及其制品在古代是作為尊貴的供品出現的,擁有玉石制品體現了壹個人高貴的身份。

夏商周三代之時,玉石的這種尊貴地位繼續被強化,幾乎成了高貴的專有品。

查閱甲骨文,妳會發現,商朝的“王”字,其實就是用壹根繩子把三片玉石串連起來。根據現有的資料,我們不妨大膽地下壹個結論:王原本就是戴著玉石的人。“玉”字在我們先人的眼睛裏則變成王腰間佩帶的那壹點飾品。王佩帶的東西肯定是最尊貴的東西,而當時最尊貴的東西只有玉石了。

《周禮》“周公植壁於座”的記載,可說是奇石賞玩在具體行為上的發端。也就是說在這個時期,玩賞美玉已經成為王公貴族的時髦。

至於說到奇石文化的發端,莫過於《易經》。南懷謹先生說,“我們儒家的文化,道家的文化,壹切中國的文化,都是從周文王著作了這本《易經》以後,開始發展下來的。” “易曰:介於石,不終日,貞吉。”“介”字是人字下面兩豎,意思是象壹個人頂天立地站在那裏,象塊大石頭壹樣安穩、清白、巍然。其石亦主要指玉石。

夏商周時期是我國禮制初創和形成時期。“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人”,是王公貴族們為確保自己高貴地位而制定的行為規範。為了顯示自己的身份,他們壟斷了玉石的使用。但是這種壟斷絲毫也不能扼殺人們對美麗的熱愛,因為玉石美麗的顏色總是喚醒人們對生活的向往。既然不能擁有實物,那就擁有幻想與渴望。於是玉石慢慢走向文學,走向民間。從這個時期開始,玉石由實化的實物開始往幻化的意想過渡。人們也因此賦予了玉石以美麗的想象。

首先,出現周末年關於玉石的傳說。蒼穹漏洞之年,女媧補天之際,為能讓接縫吻合,將五色石進行磨擦。頓時,漫漫石粉彌灑大地,歷亙萬載,受天地之靈氣,納百川之行神,沐花草之仙蜜,有意者便先蘊精華之質,待天機運熟,便顯露珠光異彩。晶瑩剔透,玲瓏巧致,美侖美奐,真是奇寶。於是人間出現了玉石。 周人認為,“玉”字其實表明了壹種含義,三橫加壹豎指的是大地,那壹點就是女媧娘娘拋灑到大地上最閃亮最珍貴那點東西。

再後來,人們借助玉石的美麗寄予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相傳盤古死後,他的呼吸變成風和雲,他的肌肉化成土地,而骨髓就變成玉石和珍珠,因此玉器被視為吉祥物,具有驅邪避兇的魔力。

神話在某種程度上是對現實的折射。在石器時代,由於生產力的低下,生活的艱苦和解釋不了的自然現象,先民們把硬度高的石頭用石打石的方法制造成工具,後又把色澤三角玉的美石,經過打磨穿孔,系上自撚的小繩,套在勁項上以辟鬼魔,護身求安,這是最為原始的信仰與寄托。同時也顯示了我們的先人在強大的自然面前對強權的畏懼,改變不了磨難,就要去適應它,於是玉石的情感寄托和圖騰崇拜由此而生。

在這個層面上,玉石成了權利和地位的另外壹種表現形式。

1、以色辯玉

玉石被中國古代稱為“美石”,美與不美主要表現在顏色上。在當時的特定條件下,古人不可能從物理學和化學的角度對玉作出本質的定義,只能以直覺為基礎,以多數人的喜好和公認為依據,因此以色辨玉必然是古人識玉的壹大法則。例如章鴻釗所著《石雅》中清楚寫到:“古人辨石,所重在色而不在質。其色相似者,其名恒相襲”。其它描述玉的古籍,如《淵鑒類涵》、《潛確類書》、《玉紀》等均將顏色作為辨別玉和進行等級劃分的主要依據。

2、玉與器同稱

中國的文字,往往壹字多義,古文尤甚。壹個“玉”字,按傳統習慣的用法,是包含了玉石和玉器兩方面的涵義。玉石是未經雕琢的原料,玉器則是已經琢磨而成的器物。這兩個概念照理說是不可混用的,但在古籍之中,卻大多是用壹個“玉”字概括之,說玉石是它,說玉器也是它。玉與器同稱這種現象跟古人對玉崇拜的起因和心理有關,玉為人所愛,首先就在於它的優良品質,無論琢磨也好,不琢磨也好,發揮作用的是其美質,所突出的也是其美質。《禮記·效特性》曰:“大圭不琢,美其質也”;“玉之美,在其質,由其質”。正因為古代人們較看重玉石和玉器的質,故琢磨與未琢磨就不那麽重要了,這種情況也反映了當時的認識水平。

3、玉的認識與政治、文化意識或道德標準密切聯系

根據中國古代有關的歷史文獻記載和考古發掘的資料,並根據見之於史冊各種神話故事和流傳於民間的大量傳說,中國古代關於玉的概念歸納起來有五種說法:萬物主宰說:這種說法將玉的地位推崇為萬物的主宰;天地之精說:這種說法將玉形成歸納為天地之精華;道德楷模說:玉在禮儀上被標榜為道德的楷模;辟邪除崇和延年益壽說:這種說法相信玉具有超自然的力量,因而玉被用作巫術活動的主要器具。玉還具有治病以及延年益壽的功能。這壹認識從今天科學的角度看,應具有相當的科學基礎。這些說法就其實質來講,是表明當時玉的認識與政治、文化意識或道德標準密切相關,這壹整套玉的理論完全是以玉論人,講的是當時統治階級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