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來點在孤獨中成功的名人的事例

來點在孤獨中成功的名人的事例

壹、屠呦呦

20世紀60年代,抗性瘧蔓延、抗瘧新藥研發在國內外都處於困境。1969年1月,屠呦呦接受了國家“523”抗瘧藥物研究的艱巨任務,被任命為中藥抗瘧科研組“呦呦鹿鳴,食野之蒿”,《詩經》中的名句,是屠呦呦名字的出處,而鹿兒所食的野草,便是青蒿。

20世紀60年代,抗性瘧蔓延、抗瘧新藥研發在國內外都處於困境。1969年1月,屠呦呦接受了國家“523”抗瘧藥物研究的艱巨任務,被任命為中藥抗瘧科研組組長,開始了抗瘧藥的研制。

屠呦呦和課題組成員篩選了2000余個中草藥方,整理出640種抗瘧藥方集。他們以鼠瘧原蟲為模型檢測了200多種中草藥方和380多個中草藥提取物。

這其中,青蒿引起了屠呦呦的註意,它能有效抑制寄生蟲在動物體內的生長,但療效卻不持續。為了找到答案,屠呦呦又壹頭紮進了文獻堆。

在中醫古籍《肘後備急方》中“青蒿壹握,以水兩升漬,絞取汁,盡服之”治療寒熱諸瘧的啟迪下,屠呦呦創建了低沸點溶劑提取的方法,1971年10月4日獲得了對鼠瘧原蟲抑制率達100%的青蒿乙醚提取物,這是青蒿素發現最為關鍵的壹步。

為了保證患者的用藥安全,1972年屠呦呦及其他兩位課題組的同誌不顧安危親自試服該提取物,證明了其安全性。

當年在海南昌江瘧區臨床試用於間日瘧11例,惡性瘧9例,混合感染1例,***21例病人,結果用藥後40℃高燒很快降至正常,血瘧原蟲被大幅度殺滅到轉陰,藥效明顯優於氯喹。

以上結果在“523”內部會議上報告,既帶動了全國對青蒿提取物的抗瘧研究,也開創了中藥抗瘧藥物發現之先河。

二、莫紮特

在西方音樂史上,天才並不少見,但作曲能夠做到像吃飯和呼吸那樣隨意的人卻不多見,尤其是從小就如此。但莫紮特就是這樣的人。

他3歲就能在鋼琴上彈奏許多他所聽到過的樂曲片斷,5歲就能準確無誤地辨明任何樂器上奏出的單音、雙音、和弦的音名,甚至可以輕易地說出杯子、鈴鐺等器皿碰撞時所發出的音高。

如此過硬的絕對音準觀念是絕大多數職業樂師壹輩子都達不到的。6歲和姐姐壹起跟隨父親到歐洲各國旅行演出,轟動了歐洲。正因為如此,莫紮特在當時就被公認為“音樂神童”。莫紮特也許不是最偉大的作曲家,但他絕對是公認的最偉大的音樂天才。

就連偉大的音樂家柴可夫斯基都把他稱作是音樂的基督。曾有人這麽說:“在音樂史上有壹個光明的時刻,所有的對立者都和解了,所有的緊張都消除了,那光明的時刻便是莫紮特。”

在維也納的大部分時間裏,莫紮特都是在窘迫中度過的。他壹生中的最後兩年是他經濟最困難的時期。困苦的生活使他的身體越來越糟,他不得不經常向朋友們求援。當他最後壹部傑出的歌劇《魔笛》(TheMagicFlute)首場公演時,他已痼疾纏身。

1791年12月5日他去世時,妻子正患重病,家裏連壹個零錢也沒有。出殯那天,狂風呼嘯,大雪紛飛,惡劣的氣候迫使幾位送葬的親友都中途返回。最後他被埋在了壹個窮人的墓地裏,幾天後他的妻子前往墓地時,已無法找到準確的墓址。

盡管莫紮特的壹生充滿坎坷和艱辛,但他的音樂始終給人帶來的是真正的純美。在莫紮特那裏,音樂是生活和諧的表達。不僅他的歌劇,而且他所有的作品都是如此。他的音樂,無論看起來如何,總是指向心靈而非智力,並且始終在表達情感或激情,但絕無令人不快或唐突的激情。”

三、貝多芬

貝多芬他的父親希望兒子成為第二個神童,以便靠他享受榮華富貴,所以強迫他學習鋼琴,稍有不遂,即遭毒打。就在這樣淒慘痛苦命運下,貝多芬渡過了童年。 貝多芬天賦過人,再加上後天刻苦的磨練,程度愈來愈高,連他的老師都自嘆弗如。

十二歲時貝多芬受聘為宮廷古鋼琴與風琴樂師,也負起了養家責任。在宮廷中貝多芬遂漸受到重視,但他心懷遠大,在壹七八七年遠赴維也納投拜莫劄特。但很不幸,他的母親在波昂病危,回家不久,母親就去世了。

這對貝多芬打擊甚大,他又在波昂待了五年。 為了實現理想,貝多芬於壹七九二年再度前往維也納。 到了維也納,貝多芬受教於海頓門下壹年,又向申克、阿布雷茲貝格與薩裏耶裏等名師求教,尤其是後者,他學了有十年之久。

貝多芬從1796年開始便已感到聽覺日漸衰弱,但是直到1801年,當他確信自己的耳疾無法醫治時,才把這件事情告訴給他的朋友。但是,他對藝術的愛和對生活的愛戰勝了他個人的苦痛和絕望。苦難變成了他的創作力量的源泉。

在這樣壹個精神危機發展到頂峰的時候,他開始創作他的樂觀主義的《英雄交響曲》。《英雄交響曲》標誌著貝多芬的精神的轉機,正是這部作品標誌著貝多芬創作英雄年代的開始。

擴展資料:

屠呦呦人物評價:

屠呦呦為青蒿素治療人類瘧疾奠定了最重要的基礎,得到國家和世界衛生組織的大力推廣,挽救了全球範圍特別是廣大發展中國家數以百萬計瘧疾患者的生命,為人類治療和控制這壹重大寄生蟲類傳染病做出了革命性的貢獻,也成為用科學方法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並走向世界最輝煌的範例。

陳竺表示,屠教授榮獲諾貝爾獎極大增強了我國科技界為建設創新型國家,實現民族偉大復興的自信心。屠呦呦是新中國培養的第壹代藥學家,她和團隊成員所有的工作都是在國內完成的。

屠呦呦獲獎是我國科技實力、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的壹個舉世公認的標誌性成果,和國家的和平發展和人類的和平發展的事業緊密相連。屠呦呦獲諾獎是空前的,但也壹定不是絕後的,隨著民族復興中國夢的逐步實現,相信今後會有更多中國科學家的優秀成果得到國際學術界的認可和尊重。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屠呦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