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三仁合劑簡介

三仁合劑簡介

目錄 1 拼音 2 中藥部頒標準 2.1 拼音名 2.2 標準編號 2.3 處方 2.4 制法 2.5 性狀 2.6 檢查 2.7 功能與主治 2.8 用法與用量 2.9 貯藏 附: 1 古籍中的三仁合劑 1 拼音

sān rén hé jì

2 中藥部頒標準 2.1 拼音名

Sanren Heji

2.2 標準編號

WS3B087991

2.3 處方

苦杏仁 165g 豆蔻 66g 薏苡仁 198g 滑石 198g 淡竹葉 66g 姜半夏 165g 通草 66g 厚樸 66g

2.4 制法

以上八味,苦杏仁壓榨脂肪油,取油 33g加熱至 160℃備用;其渣加水 蒸鎦制取苦杏仁水 165ml;豆蔻、厚樸蒸鎦提取揮發油,蒸鎦後的水溶液另器收集;藥 渣與薏苡仁、滑石、淡竹葉、通草加水煎煮三次,每次 2小時,合並煎液,濾過,濾液 與上述水溶液合並,濃縮至約1000ml;姜半夏照流浸膏劑與浸膏劑項下的滲漉法(附錄 17頁),用70%乙醇作溶劑,浸漬24小時後,進行 滲漉,漉液回收乙醇,與濃縮液合 並,靜置,濾過,再濃縮至約 800ml,加入苯甲酸鈉 3g,放冷,加入苦杏仁油、苦杏仁 水及上述揮發油,加水至1000ml,攪勻,即得。

2.5 性狀

本品為淡棕色的澄清液體;氣香,味微苦,有大量的油脂浮於液面。

2.6 檢查

相對密度 應不低於1.02(附錄34頁)。 其他 應符合合劑項下有關的各項規定(附錄15頁)。

2.7 功能與主治

宣化暢中,清熱利濕。用於濕溫初起,邪留氣分,尚未化燥,暑 溫夾濕,頭痛身重,胸悶不饑,午後身熱,舌白不渴。

2.8 用法與用量

口服,壹次20~30ml,壹日 3次。

2.9 貯藏

密封,置陰涼處。

古籍中的三仁合劑 《傷寒論輯義》:[卷五]辨少陰病脈證並治

。下厥上竭。唯景嶽六味回陽飲。滋陰回陽兩全。以為合劑矣。少陰病。惡寒身蜷。而利。手足逆冷者。不治。〔...

《廣瘟疫論》:[卷之四]和法

寒熱並用之謂和,補瀉合劑之謂和,表裏雙解之謂和,平其亢厲之謂和。所謂寒熱並用者,因時疫之熱夾有他邪之...

《傷寒貫珠集》:[卷五·少陽篇少陽權變法第二]柴胡桂枝湯證壹條

雖表解。猶不可攻。況外證未去者耶。故以柴胡、桂枝合劑。外解表邪。內除支結。乃七表三裏之法也。柴胡桂枝...

《本經逢原》:[卷壹鹵石部]風化硝

指迷茯苓丸治痰濕流於肩背之陽位,而隱隱作痛,最為合劑,然惟體肥氣實者為宜。眼瞼赤腫,和人乳點之。《本...

《張氏醫通》:[卷九雜門]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