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蕭大漠風·烏魯木齊之旅·阜康天池·瑤池仙境
天池,位於新疆阜康縣境內,坐落於北天山東段主峰博格達峰西北部的半山腰,海拔1980米,是壹個天然的高山湖泊。湖面呈半月形,長3400米,最寬處1500米,面積2.8平方公裏,水深平均40米,最深處可達105米。
天池古稱“瑤池”。“天池”壹名來自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新疆都統明亮所題《靈山天池疏鑿水渠碑記》碑文,為天鏡、神池之意。四周雪峰環繞,雲杉參天。湖面如飛鏡懸天,湖水綠如碧玉。天池的日出壯麗輝煌,天池的夜景更是朦朧醉人。置身天池,仿佛進入了神話世界。
環繞天池的群山,還是資源豐富的百寶山,最有名的當然數生長在海拔3000多米的“雪線”以上的雪蓮。雪蓮有活血化瘀、消腫鎮痛的功效,是與人參、靈芝齊名的珍貴藥材,被人譽為“高山玫瑰”。
天池由來
天池屬於冰磧湖泊,是我國已知的最大冰川終磧堰塞湖。據古地理學家考證:大約二百萬年前,地球為大片冰雪覆蓋,博格達峰的山嶽冰川在這壹時期不斷擴展開來,冰川挾帶著礫石,循山谷緩慢下移,漸漸在海拔1850米的冰川末端,積起壹道200多米的大壩。後來氣候轉暖,冰川消退,使瀦水成湖。然而,在新疆衛拉特蒙古族卻有壹個美妙的傳說:西王母原是天帝之母,名叫德金巴烏。她除天帝壹子以外還有七個女兒,即人們常說的七仙女。壹次,七仙女變作七只天鵝到人間來遊玩,被博格達山峰的美景所陶醉。回去後要求母親給她們在博格達山下修壹個洗澡池,讓她們每天去那兒洗澡。出於對女兒們的疼愛,德金巴烏命雷神雨神造就了壹個神湖、神池,這就是今天的天池。
新疆阜康天池
天池在唐宋以前壹直被稱作“海子”(無名湖泊的泛稱),唐宋以後才賦予其名;曾有瑤池、冰池、龍湫、龍潭、神池諸稱。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新疆都統明亮率騎從攀登博格達山,找到這座高山湖泊,並鑿渠引水下山,灌溉農田。他在《靈山天池疏鑿水渠碑記》中記述過此事,並有“見神池浩渺,如天境浮空”句,他取“天境”、“神池”之意簡化為“天池”。“天池”之名由此傳開。
穆天子會見西王母
仙府何須天上尋,人間仙宮在天池。傳說瑤池乃西王母所居,“穆天子會見西王母”的神話傳說就發生在這裏。
西王母神話在《山海經》中就有記載。據《穆天子傳》記載,西周第五代國主周穆王姬滿,於在位的第十七年,命禦者造父,駕八匹駿馬拉的車子,率六師西巡天下,曾在瑤池會見了西王母。歡宴之間應酬唱和,西王母對穆王致歡迎詞唱道:“白雲在天,山陵自出。道裏悠遠,山川間之。將子無死,尚能復來?”穆王答謝說:“予歸東土,和治諸夏。萬民平均,吾顧見汝。比及三年,將復而野。”
西王母後來被演繹為王母娘娘。民間相傳王母娘娘與穆天子在天山之巔相會,結下深情。玉皇大帝知道後,逼王母娘娘返回天宮。二人依依不舍,抱頭哭別,淚水匯成天池。二人由於久久站著哭泣,化作比肩而立的雪山——博格達峰。博格達峰海拔5445米,為天山第二高峰。山上積雪終年不化,有“雪海”之稱。
不過,按古籍所載,瑤池壹般傳說是在昆侖山。但今日的天池風光,無論從自然景觀還是文化景觀來說,皆足以令人想起傳說中的瑤池。人們寧信天池即穆天子會見西王母的瑤池,以壹睹仙境為快。
瑤池詠
文人墨客的詩章往往把瑤池幻化為美麗的遐想。往前追溯,楚國的偉大詩人屈原,在他的《離騷》、《九章》裏早就對瑤臺作過描繪;更多的唐代詩人借助這壹題材,抒情言誌。如陳子昂在《感遇詩三十八首》中詠瑤池:《瑤池仙境》古詩句出處:
日耽瑤池樂,豈傷桃李時。青苔空萎絕,白發生羅帷。可憐瑤臺樹,灼灼佳人姿。
李白的《清平調》雲:“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瑤臺月下逢。”李賀則有《馬詩二十三首》,中雲:“忽憶穆天子,驅車上玉山”;“西母酒將闌,東王飯已幹”。李頎的《王母歌》道:“武皇齋戒承華殿,端拱須臾王母見。霓旌照耀麒麟車,羽蓋淋漓孔雀扇”。儲光羲的《田家雜興》曰:“君見西王母,千載美容顏。”李商隱有《瑤池》詩:“瑤池阿母綺窗開,黃竹歌聲動地哀。八駿日行三萬裏,穆王何事不重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