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除了中國南方,印度、錫蘭、越南、馬來西亞、菲律賓等地嚼檳榔至少有2000年的歷史,是平民和貴族的愛好。文獻中可以找到“檳榔”,最早可以追溯到1000年前的南北朝時期。
3.“賓”和“郎”都是貴賓的名字,在宴席上更是珍品。它們在《上林賦》中被稱為“仁品”,在《中國樹木分類學》中被稱為“青仔”。六朝時期,史料記載了劉宴檳榔的故事。宋代有蘇_《江秀郎上幾間》配檳榔。楊萬裏《小博應國》“人人嚼檳榔藤葉,家家戶戶蓋茅草檐土床。>黃庭堅《尋檳榔的幾種方法》《別笑忍_窮縣令,煩妳送檳榔。詩詞是指檳榔來抒發感情或描寫南方的風土人情。
4.回到《紅樓夢》第六十四回,賈璉借故進寧國府,遇見尤二姐,於是無話可說:“我忘了帶檳榔荷包,姐姐有檳榔,給我吃壹口。因為檳榔產於南方,北方富裕家庭的孩子以吃檳榔為榮。清康熙年間,陳夢雷編纂了壹部古今圖書總集,其中《本草經》第285卷,收錄了魏晉南北朝以來有關檳榔的詩、文、圖、方。
5.臺灣檳榔文獻始於康熙年間臺灣第壹任知府蔣所編《臺灣府誌〈品誌〉》和於永和《琵琶海行》中的詞。孫二首《吃檳榔的感覺》;陳夢麟主編的《竹羅縣誌》描述了檳榔在待客和平安方面的社會作用。第壹個巡視臺灣的禦史黃舒_《臺海使誌》中也有“倒掛”、“吐血如稠”的描述。乾隆年間,臺灣省著名海防專家朱景英記載了當時臺灣省檳榔流行的盛況:檳榔食用者男女皆有,口不離身;時間長了,嘴唇和牙齒都黑了,家裏的月食也不連續了,但這是不可或缺的。解決糾紛的互相送檳榔_和好,付錢給客戶的也尊重。
6.臺灣省的鄒人、布農人、泰雅族過去不嚼檳榔,而東部和南部的平埔族和少數民族則以檳榔為主要食物偏好。都喜歡吃又大又硬的檳榔,添加劑是石灰和老藤。這種吃法和越南人壹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