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鹽水女神的疑問和困惑

鹽水女神的疑問和困惑

身為鹽水神的女人的身份應該是人,而不是神。所謂“女神”應該是指她是否有權利祭祀上帝,而擁有這種權利的人應該被視為上帝的寵兒,是神權的擁有者,這與之前林俊等四大姓氏爭奪上帝的說法是壹致的。毫無疑問,鹽神的部落是母系社會。鹽水女神所擁有的部落財產——魚、鹽、土地的賦予權,婆家在《留在黃昏》中的活躍地位,以及“與蟲共飛”的指揮能力,都可以看作是母系統治的體現。至於兩者之爭,筆者認同是權力之爭,但關鍵原因是去留問題。林俊的崛起表明男權和母系社會的出現已經走到盡頭,權力顛覆成為必然趨勢。因此,當大臣正帶兵“乘土船從沂水到陽炎”時,作為母系部落首領的鹽水女神壹定意識到了林俊的野心。如果部落的利益是最重要的,她就應該斷絕孩子的外遇,敦促他們走開。就算她想為了外遇毀了部落的利益,“蟲”們也絕對不會和她“群飛”。而林俊的意圖顯然不是繼續前進,因為在殺死女神後,他“乘土船返回翼城”,並在不遠處的翼城安營紮寨。由此可見,所謂的“去與留”之爭,並不是兩者的矛盾,僅僅因為這個原因就取人性命是不合理的。

問題出在“* * *”二字上,鹽水女神盡量保留壹些權力。林軍壩人的軍事遷徙,很可能是鹽造成的。筆者認為林俊與鹽神矛盾的焦點應該是* * *的權力之爭。鹽神希望通過* * *治理和親疏來化解矛盾,延續自己的宗族。她提出的條件是“此地遼闊,魚鹽出產,願意留在* * *”,實在是不得已而為之。但林俊的回答斬釘截鐵:“我要做君子,求土地,不能停。”很簡單。沒人能阻止妳稱王,擴張地盤。

在“十多日後,若等王,必因之而槍斃”這句話裏,傳達了兩個信息:長久保持羈絆,擺脫對手。也許,為了被迫就範,女神曾經把林俊軟禁起來。於是史料中就有了文學表達,比如飛蟲遮天,來表達煩惱和掙紮。遮陽現象的出現可以從當地的環境來解釋。“縣內地表形態不同,導致部分地區小氣候特殊。第壹,在壹些地區,重山和重疊的障礙形成了許多封閉、溫暖、多霧和明亮的小盆地,如清江流域……”《水鏡註》中也有記載“……有溫泉,冬暖夏熱,江面常有霧”,在多霧的江面上肯定是不能航行的。所以“白日化為飛蟲,與各種蟲共飛”,“藏了日光,天地黑暗”等。,或者可以認為是鹽神部落利用霧蒙蒙的天空來麻煩對手。而“鹽神死了,天大開”可以解釋為霧散雲開,事務突破重圍,實現了占領女神領地的願望。最後,壹個母系氏族政權,連同其“魚鹽”的廣大地域和女神的美好夢想,在殘酷的事實面前破滅了。關於翼城在古籍中的位置,學術界長期爭論不休。有人說今天的恩施,就有今天的長陽(宜都),有人認為今天的長陽曲溪。筆者贊同應該在香爐石附近的觀點。考古發掘表明,它是我國夏、商、周早期巴人的典型遺址,藺君巴人最遲在夏末開始在清江中遊地區生活已成為學術界不爭的結論。原因之壹是從香爐石遺址厚重的文化積澱和久遠的時間來看,整個清江流域沒有第二個。20世紀80年代以來,清江中遊地區發現的夏商周古文化遺址主要分布在長陽,包括香爐石、馬斯特坪、南安坪、神壇灣。在這些已確認的早期巴人遺址中,香爐石遺址最具代表性。“香爐石,位於漁峽口鎮東0.5公裏,發現於1983。場地距清江的垂直高度約為150m,面積約為1000m2。文物中發現大量陶器碎片和陶網掛件。陶片以砂褐陶、黑灰陶為主,有少量細泥灰陶。”香爐石遺址出土的文物非常豐富,從夏商到春秋戰國,歷時1000多年。遺址底層(7層)屬於夏朝晚期文化層(碳14測年數據為4090 100年前)。“專家從這壹層發現了大量與生命有關的動物骨骼、鳥類骨骼和魚類骨骼殘留物。夏末,清江流域巴人以原始漁獵采集經濟為主,魚、畜、禽為己有。

第二個原因是,地理位置上,依山傍水,地勢險要,上部有可控的鹽泉,下部有方便的河道。顯然是軍事防禦的好據點,可以守東控西,保衛沂水疆域,適合做統治中心。對比史書記載,香爐石的地理環境也與東漢應劭《風俗通》中所描述的相似,即“林俊下嶧城土舟,石岸曲,水亦曲”(《北唐書·朝地蔔雪篇》)。白虎龍山腳下,香爐石入易水河,水流至漁峽,先轉南,再轉北,再回東。可以說是岸彎水彎。歷史書上的描述說“岸邊是壹個塌陷的地方,有三尺多寬,但臺階是成倍增加的...岸邊有壹石坪,壹尺見方,長五尺”也與香爐石相似,高30米,頂平,石邊長約100米,寬約10米,高約10米。

第三個原因是,從文獻中“下到翼城”的壹貫觀點來看,翼城的方位應該在慶陽下遊,否則應該是“回”或“上”。看地形,從陽炎到恩施,清江落差很大,水路根本走不了。清江在恩施以南約5公裏處進入峽谷。江面狹窄,多巖石淺灘。在沙灘上跳躍尤其危險。洪水時,浪大得可怕,水薄得像在低水中練習,總落差約280米。要求巴人扛著“土船”翻山越嶺造城是不合理的,也不利於控制全境來建造統治中心於清江的上下遊。相反,清江中遊水面較為平坦,便於航行。

第四個原因,從當地的地名來看,也與林俊有關。史載“林俊死後,魂魄化為白虎”和“白虎龍”,在縣城以西220裏。昨天林俊死了,他的靈魂變成了壹只白虎,所以巴基斯坦人用壹只老虎喝人血,所以他們把它獻祭給人...林俊出生在壹個紅色的山洞裏,他死後也變成了壹只白虎。這個地名被當地人代代相傳,這壹帶還有壹些古老的地名,如滿家灣、霸王坨、半畝墩坳等,都與之死和巴人的活動有關。巴人事跡最早的記載是古代文獻《山海經》。其中“西南有巴國,大蘆生鹹鳥,鹹鳥為李所生,照片為李出生後所照。”(山海經海內經);“西南有巴國,有黑蛇,綠頭,食象”(山海經黃達北經);“夏後的啟蒙大臣叫孟圖,是巴神”(《山海經》、《海南南經》)。並且可以與“八年(齊)皇帝令孟圖蘇像巴逵”(《本竹書年譜》)的記載相互印證。由此可見,巴人的起源是很久遠的。但是我們沒有在《山海經》中讀到任何關於林俊的事情。是後來者把《野南經》放在了“壹個肥民之國,帝舜生而不娼,淪落到肥處。就是“殺巫人”壹段中“殺巫”就是“殺巫”的解釋,又因為《世本》中有“林俊先於顏屋”的說法,才使得林俊的事情和古代的巴族群體延續了血緣關系。事實上,歷史上的巴民族遠早於林俊民族。而處於服役階段的巴,只是巴人的後期發展或支流。使巴人聞名於世的應該是大臣。他的事跡主要體現在“爭神”(拋刀劍、造土船)、掠奪土地(奪鹽水女神之地)、建國(即建都翼城)三部曲中。這三件大事滿足了當時社會發展的需要。至於第壹大功績,筆者在《論巴人與土船》壹文中已有論述。這是林俊內部統壹的成功,他由此成為部落的首領,並擁有壹支能夠駕駛土船作戰的軍隊。並為其“我當王,謀地”的目標奠定了基礎。第二大功績是奪取了鹹水女神的領地,“繁衍了地船和王義水;“射,巴基斯坦人以為是神”(《水鏡朱》引《世本》)。這是其向外擴張掠奪的重要壹步,大大提高了林軍的地位,第三大功績是建城稱王。“林俊則君,四姓皆臣”,確立個人的絕對權威,以國家的雛形取代宗族制度,是前兩個階段的邏輯發展。部落的首領成了“王”,在民間也被稱為“王”。“王祥”壹詞實際上是“世俗的,而且……它是由“項”演變而來的”(鹹豐鹹陽縣誌1852)。土家族民歌也傳遞著人們對王的敬仰和對他開發清江的肯定:“從王的壹角吹出壹條清江,聲高洪起,聲低洪落,角彎折折,吹成壹彎的清江。"

有兩點值得註意:壹是《昌樂縣誌》中“林俊是巴人的主人,為建國立下功勛”這句話,其中“林俊”的稱謂是指巴人的首領,可以是大臣,也可以是巴人的其他首領。二、為關羽官職辯護“為關羽和王霸辯護”應該是指清江三峽之壹的巴山峽。巴山峽”古稱漢關,東起都鎮灣區峽口,西至麻吉區西灣,全長5公裏。山挺立,雄闊陡,平如鏡,靜影成墻”[9]。《守關錄》應該指的是這個,而不是別的地方,因為戶部尚書已經在翼城附近的白虎龍成仙了。

在上面提到的林俊和水鹽女神的傳說中,我們有三個耐人尋味的問題。壹是如何看待鹽水女神的浪漫,二是鹽水女神的悲劇所在,三是君主和白虎的崇拜。這三點是筆者下壹節要重點探討的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