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杜甫草堂歷史背景

杜甫草堂歷史背景

公元759年冬天,杜甫為避 “安史之亂”,攜家帶口由隴右?(今甘肅省南部)入蜀輾轉來到成都。公元760年春,在友人的幫助下,在成都西郊風景如畫的浣花溪畔修建茅屋居住。

公元761年春天,茅屋落成,稱 “成都草堂”。他在這裏先後居住了將近四年,因曾被授“檢校工部員外郎”之銜,而又被稱做杜工部。

民國後期,地方軍閥混戰,草堂成為軍隊馬廄和傷病者醫療的病院,這段時期對杜甫草堂的破壞很大,祠宇門窗、亭臺水榭均被拆毀,所懸掛楹聯匾額損失殆盡,多被官兵取下當柴禾燒了;工部祠內的杜甫塑像遭到風吹雨淋,不得已,草堂寺的僧人給雕像戴上鬥笠。

擴展資料:

文物價值

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館內珍藏有各類資料3萬余冊,文物2000余件。包括宋、元、明、清歷代杜詩精刻本、影印本、手抄本以及近代的各種鉛印本,還有15種文字的外譯本和朝鮮、日本出版的漢刻本120多種,是有關杜甫平生創作館藏最豐富、保存最完好的地方。

杜甫草堂收藏的“杜甫詩意畫”在中國畫壇成為壹個專題畫類,全國各大博物館多有收藏。現代大家齊白石、徐悲鴻、傅抱石、潘天壽、劉海粟、吳作人、李苦禪、王雪濤等也多以杜詩畫意為題材創作出風格各異的精品。

杜甫簡介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漢族,本襄陽人,後徙河南鞏縣。自號少陵野老,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

百度百科——杜甫草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