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間人才進翰林
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六月十五日,紀曉嵐出生於河間府獻縣崔二莊。關於他的出生,很久以來就有各種神奇的傳說。根據朱所寫的墓誌銘,他出生前夕,“每晚水中有奇光”並有壹道光閃入他出生的雲樓,後被認為是“靈物的化身”。於是以“雲”為名。“雲”是白晝的意思,小蘭是他的字。
這種奇怪的出生顯然是後人編造的傳說,但紀昀從小就有特異功能卻是真的。69歲時,他在《魏草堂淮西雜誌劄記》中告訴自己:“我四五歲的時候,晚上能看見東西,就像白天壹樣。七八歲以後逐漸失去意識,十歲以後就什麽也看不見了。或者半夜醒來,偶爾看到,壹會兒。從16歲到現在,也就壹兩年或者壹見如故,如閃電石火,彈指壹揮間。蓋欲若增,則神明日必減其耳。”老紀的話大概不假。
紀曉嵐從小就被稱為“神童”。關於他少年時的非凡才華,有很多故事。據說,有壹天紀曉嵐和他的同伴在街上玩球,正好太守路過,但不幸的是,球被誤扔進了太守的轎子裏。別的孩子早已四處逃竄,他居然上前攔住轎子繩球。太守見其天真,曰:“吾有對聯。如果妳能匹配,我就還給妳,否則就是我的。”紀昀同意了。太守送出第壹副對聯:“有六七個童子,妳卻狡猾。”紀昀不假思索地答道:“提督有二千石,獨公……”最後壹句話被耽誤了。太守問他:“妳為什麽不說最後壹句話?”他回答說:“如果太守把球還給我,就是‘連’字;不還,就是‘貪’。”太守忍不住笑了,很自然地把球還給了他。
天賦固然重要,但後天的學習是紀曉嵐成為“壹代儒生”的基本要素。紀昀深受父親的影響,受到家人的嚴格督促。當然,他也很勤奮,博覽群書,加上自己的聰明稟賦,學識與日俱增。雍正十二年,紀曉嵐隨父入京,師從著名畫家董邦達。是繼王之後的清代皇家畫院大師。名師自然出高徒。乾隆五年(1740),紀昀回鄉考童子。甘龍十二年鄉試,文章寫得豐富,精彩紛呈,引人入勝。鄉試的主考人是著名的阿克頓和劉統勛。這兩個人忍不住說他們是鄉試第壹。19年3月入進士,中考第22名,殿試第4名。同年入國子監,開始仕途。此後歷任山西、順天鄉試考官,曾在福建求學。紀昀在忙於做學問、侍奉皇帝期間,君臣之間有許多恭維和妙語,不僅贏得了廣泛贊譽,也贏得了乾隆皇帝的稱贊。
紀曉嵐進入翰林院後,他的聰明才智得到了充分發揮。有壹年,狄龍在東方遊覽泰山,紀昀陪著他。在東嶽米高巖前,乾隆皇帝突然想起《論語》中“陽之高度為最高”這句話,高興地集成了壹副頗有難度的對聯:“陽之高度為最高,鉆之最強,還可以更高。”紀曉嵐不假思索,念出了下壹副對聯:“出其類,出其類,應其自然。”對,自然巧妙,無可挑剔。
仕途上陰雲密布。
乾隆十九年(1754)到乾隆三十三年(1768),是紀昀在翰林院風生水起,飲酒作樂,高聲歌唱的日子。此時,他的朋友有王明勝、錢大昕、朱軍和陸問?、王暢等。乾隆二十年,紀昀在歙縣會館看望戴震。兩人壹見如故,分手了。
乾隆三十三年(1768)六月,據《清高宗實錄》記載,兩淮鹽政盧鑒被撤職查辦。吉雲被派到烏魯木齊,因為他給他們通風報信。《清代野史大觀》對這壹事件的記錄更是生動有趣:當時紀昀得知消息,想提前通知陸家。但我怕引火燒身,不敢輕易發信息,也不敢輕易寫信。他想出了壹個絕妙的辦法,把壹點鹽和茶封在壹個裏外都沒寫壹個字的空信封裏,星夜送到魯家。陸健曾經終於悟出了壹句暗語:“鹽案虧空封存”。經過劉統勛等人的縝密偵查,紀昀終於被揭穿,同年10月被押往烏魯木齊贖罪。
紀昀在新疆呆了兩年多,才於乾隆三十六年六月被召回北京。在這兩年間,他的大兒子姬如娃因病去世,他心愛的妃子郭采芙在回到姬雲後不久也去世了。在這些日子裏,紀曉嵐對人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認識到了君主的無常、官場的險惡和人間的冷酷。壹種人生的空虛感,壹種彌漫的悲傷感,總是縈繞心頭。期間,他曾為自己的壹塊硯臺題詩壹首:“幹硯堅如鐵,相隨已出玉門關。龍沙萬裏朋友不多,親情只有很多。”他還為《八仙遊戲圖》寫了壹首詩,詩中韓湘子和何仙姑玩遊戲,五仙觀看,鐵拐李睡著了。紀昀讀罷,無限感慨湧上心頭,寫道:
“十八年讀仕途,此心如止水久矣。如何掃清障礙,且看神仙遊戲地圖。
兩人若有所思地在外面近距離遭遇麻將,猶是人心。倔強的仙女似乎失去了知覺,蝴蝶沈睡在春風深處。"
回到國子監,紀曉嵐在做官與隱逸之間進行了激烈的思想鬥爭。他對生活世界有了更清晰的認識,對勝敗興衰理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與其爭強好勝,不如在“無意識”的時候開開心心。
但紀昀最終還是選擇了繼續過那種“溺水”的生活,火熱的治國情懷最終戰勝了退役的念頭。紀昀晚年備受寵愛。三次遷帝國,三次入禮部,兩次掌軍典。最終以禮部為官,協辦大學士,加太保太子,管理國子監事務。紀昀不僅地位高、名聲大,而且擁有學術耳朵,為學者所敬仰。洪稱他為“當代無雙”,是名副其實的文學大家。盡管如此,他晚年的內心世界卻越來越封閉。年輕的時候,他曾經才華橫溢,熱血沸騰。至此,他壹天比壹天感到疲憊,進而“再無著書之誌,只寫雜記消遣”,他的《讀魏草堂筆記》就是這種心態的產物。因此,當《嶽薇草堂筆記》發行時,他遺憾地吟誦道:“我壹生中,花了很多時間在紙上。要寫的書倉老了,只應說鬼似東坡。”
嘉慶十年(1805)二月十四日,大學者紀曉嵐逝世,享年82歲。嘉慶帝親自前往參拜,追緝文達。
立業之道,交友之道
紀曉嵐在清朝官場馳騁了近半個世紀,多次參加鄉試和大考,並擔任主考。此外,他還主持編纂了《四庫全書》,被公認為乾嘉時期的文學泰鬥。他雖然官職很大,但學識淵博,謙恭下士,人情味很濃,所以交遊甚廣,朋友、知己、學生都有。從他的著作或壹些文獻中可以考證,當時許多著名的漢學家、學者都與他有著密切的友誼,如戴震、王昌、陸、、錢大昕、、邵、、王念孫、段玉裁、朱勇、朱軍、阮元、蔣士銓、洪亮基、黃忠澤、羅聘、柳永等。
乾隆二十年夏,紀昀第壹次見到戴震。戴震當時來北京避難。兩個人感情很深。紀昀還參與撰寫了戴震《考試筆記》的付梓,並為其作序。戴震後來幾次去京城,都住在紀昀家裏。乾隆三十八年,戴震在紀昀的推薦下也進了四庫。戴震去世後,紀昀曾深情地寫詩,說他是壹個“顯其膽,顯其肝”的朋友。戴震對朱成理學"存天理,滅人欲"的尖銳抨擊,也深刻地反映在紀曉嵐的《嶽薇草堂筆記》和《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中。
晚年,紀曉嵐多次談到他與盧清來的友誼。盧清來曾做過湖南巡撫的官,戶部大夫。獎學金提倡實際應用。他十幾歲時在董邦達和紀曉嵐壹起接受教育,是非常好的同學。紀曉嵐說,他小時候經常喜歡和盧清來對打,但盧清來並不介意,說紀曉嵐的情緒變化是他真實本性的表現。為此,紀昀頗為知己。
的老朋友也有壹個董。董,字魯,山東曲江人,山東平原人。乾隆十七年,進士。兩人在乾隆十三年相識,從此非常友好。有許多代代相傳的歌唱詩。東施灑脫,不喜歡被束縛。在翰林做官後,仍經常請假出國旅遊。他的後仕生涯並不順利,又死於貧寒,所以他的詩更加婉約感傷。紀昀曾在《為曲江壹戲》壹詩中說自己“徹底輕松,悶了很久”,並說:“情如兄弟,我們做了三年多的朋友。凡憐同寂寞,相惜。”《嶽薇草堂筆記》也多次對董“不求他人”的態度表示贊賞。
紀昀和柳永有不解之緣。劉墉的父親劉統勛是冀雲鄉試的主考官。紀曉嵐壹直很感激劉統勛的好意會見他。然後紀昀被派去辦案,負責的是劉統勛。更巧的是,推薦紀昀擔任四庫文庫主編的正是劉大人。劉湧,本名石崇,世安人,劉統勛的長子。柳永是壹個家喻戶曉的人物,眾所周知的公劉案就是以他為榮的。柳永比紀昀大四歲,兩人都是才子。相傳柳永參加進宮考試時,成績優異。乾隆皇帝讓他在駝背上作詩。他自嘲、戲謔地寫道:“負乾坤背上駝著背,肚子裏裝著經濟。忠奸壹目了然,獨腿躍龍門。單鑫幫助國家,並塗腦以報答皇帝的恩情。以貌取人者,為聖賢!”何昆專權幾十年,國內外大臣都走了,除了柳永、紀昀等極少數大臣從來不依附自己。兩人都擅長文筆,但都有收藏硯臺的愛好。有時候他們會互贈禮物,他們也經常會為了壹件心愛的東西而互相較勁,但彼此都無動於衷,視之為笑料。
當然,紀昀的朋友名單遠不止於此,還有錢大昕、陸、、、朱邊、、王昌、洪等人,都是清代乾嘉時期的名家和文化中堅。正是這樣壹群人,為盛世學術文化思潮的形成增添了絢麗的色彩。
學習是“貼近人情”
紀昀為人豪爽,學識淵博,是幹嘉時期名副其實的官學領袖。範姜在《中國歷代漢學家史》中曾這樣評價紀昀:“書中無奇”。然而,他廣博的知識和他的理解力是相輔相成的。他的治學全是包容,顯示了壹代學者的博大胸懷。魯迅在《中國小說史略》中說他“寬厚待人,寬仁待人,所以他對宋代儒學的苛刻觀察,是違背了他的話。.....而在無感論中,那些習慣了這個世界卻不去觀察它的人,每次設難也會暴露自己的被拘禁。”
他的《嶽薇草堂筆記》常以是否合理來評判。《吾若聞》(四)中說:“聖人知密禮,故能以人情知鬼神之情;太沒人性了,我知道“李”是什麽意思!"
紀昀論文中有壹個基本要求,就是堅持“凡事公平”的批判原則,盡量做到客觀公正。詩歌是壹項復雜的創造性活動。在他看來,“不同的生活境遇,不同的寄托,深刻的精神發展,使之生生不息”(《應奎法學雜誌》亂序),故其得失不能簡單處理。他能公正地評價李青、錢等人,客觀地評價文學史上的各種流派。比如紀昀把明朝的七子放到當時的社會背景中去認真考察,結論是有說服力的。
另外,紀昀作為偉大的漢學家,也沒有什麽意見。他最反對文人結社,強調學術獨立。他曾在《希爾詩集序》中說:“我生性孤獨,不喜文學界和社會詩壇互相標榜。”看第壹條的麻煩無非就是門戶。.....在親信看來,君子有病。“紀昀從靈魂上充分肯定了各種風格迥異的作品。
作為乾隆時期的封建正統文人,紀曉嵐對文學創作的要求自然是“溫柔敦厚”的原則,他也說“詩性”,但他說的和別人不壹樣,他強調的是根植於人性的“極端性和情感”。“詩分花美,應以情為全,以神為表”(《冰甌詩序》)。他反對充滿理氣的文章,同時也反對不人道的道學。在《嶽薇草堂筆記》中,他曾大力揭露道家的虛偽和冷酷。
宇星葉眉四庫館
乾隆三十八年(1773),在清朝皇帝高宗的親自主持下,《四庫全書》的編纂工作得到了廣泛開展。劉統勛推薦紀昀和劉為主編。在編纂《四庫全書》的過程中,紀昀得到了乾隆皇帝的多次賞賜,但也遇到了不少麻煩。有壹次,乾隆皇帝發現,原來紀昀親自編輯的顏若渠《古文疏證》中有“未校訂的李清、錢語錄”。於是閆隆大怒,專門罵紀昀:“怎麽不刪?”讓它快速“刪改文章”“自己寫”。乾隆四十五年(1780)《四庫全書》修訂完成,發現大量錯誤。乾隆皇帝還“命紀昀和劉平分賠款”。
乾隆四十六年(1781),十二月六日,第壹部《四庫全書》終於抄寫完畢。為此,紀昀專門撰寫了《四庫全書總目》,後被收入《四庫全書》卷首。全文分析詳盡,用詞豐富細膩,堪稱“第壹部濃縮的戴夢姬”。第二部《四庫全書》完成於次年11月,第三部於48年11月,第四部於49年11月。這就是內斯格的《四庫全書》。當時,這四本書分別收藏在大內的文遠閣(紫金城)、圓明園的文遠閣、避暑山莊的金文閣(承德)和盛京紫禁城的文水閣。歷史戰爭使文遠館的那壹部分化為灰燼,其他三個現在分別在臺灣故宮博物院,甘肅省圖書館和北京圖書館。南三哥的《四庫全書》後被收藏於揚州大觀堂文慧館、鎮江金山寺文宗館和杭州聖音寺溫嵐館。同樣,由於歷史戰爭,揚州和鎮江的兩本書都被燒毀,現在只有杭州的壹本還在浙江省圖書館。
乾隆五十八年(1793),紀昀又花了十年時間編纂了《四庫全書總目》。編纂《四庫全書》時,當時的編者每審稿壹本書就要寫壹篇摘要。最後,紀昀和陸對其進行了反復的刪改和潤色。劉去世較早,主要工作由紀昀完成。因此,《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可視為紀昀學術文化思想的代表性文獻。朱,當時的大學者?紀曉嵐墓誌銘中說:“關公書局,削筆評,壹手刪為《全書總目錄》(赤索齋文集第六卷);範姜的《中國歷代漢學家史》也說:“龔的壹生精力,都是從《提要》壹書中提取出來的;張維平的《聽松錄·文超》也說:“文達的生命能量都在《四庫全書》的總結裏找到了,何必多寫書!”
紀昀主持編纂了《四庫全書》,為保存和整理中國古代文化遺產做出了巨大貢獻。書* * *包含3503種書,79337卷,6783種書。其中380余種佚書,是許多學者長期收集和追回的珍品。還有很多書,經過艱苦的審查和修改,恢復了本來的樣子。戴震認真研讀了李道元的《註》,區分了長期混淆的“經”與“諸”。《四庫全書》總論具有重要的思想和學術價值。介紹了編目和編目圖書,並註明了作者的名和姓,他生活的時代,該書的主旨和基本評價。是壹部優秀的目錄學著作。清人周仲甫曾評價卷三十二《文房四寶提要》:“無論官私所撰,再沒有比輯佚更好的方法了,那就是卷本豐富,類別得當,考證細致,論述公允。”畢生致力於研究《四庫提要》的余嘉錫也充分肯定了它應有的學術價值:“嘉慶、道光以後,出了壹大批學者,他們都有很大的貢獻,很大的用武之地。”(《四庫提要辯證序》)
但由於《四庫全書》的編纂是壹種官方行為,編纂的指導思想受政治目的的影響,所錄之書並非不拘壹格,而是有嚴格的選擇標準。這壹點在《四庫全書》開頭的甲骨文裏說得很清楚。他們在編纂、校勘、考證古籍的同時,還從事破壞、刪改壹些不利於清朝的書籍的不光彩活動。在勾搭、編纂、保存古籍的同時,也在破壞、毀滅文化。這樣壹來,不僅許多具有珍貴史料價值的書籍被廢棄,而且壹些收藏的書籍,尤其是宋元以後的許多帶有異端色彩的書籍,也失去了本來的面目。從這個意義上說,這也是壹場文化大災難。對於李治在明代的言論,清政府不僅將其著作列為焚書,還痛斥李治“為異端而不聖”,“為小人而不擇手段”。(《藏書提要》《文房四寶提要》卷五十,屬非史範疇)屈大均等著作若與清朝強烈矛盾,自然會被毀;至於偶爾用幾句話傷害清朝卻又令人肅然起敬的明朝遺民的作品,我會稍微“斟酌”使用。(《清高宗實錄》卷1095))其政治目的是顯而易見的。據官方統計,在《四庫全書》編纂過程中,有2600多種書目被銷毀或損毀,實際情況大概不止這個數字。
嶽薇草堂度過了他的晚年。
《嶽薇草堂筆記》是繼《聊齋誌異》之後又壹部頗具影響力的中國古典小說集。紀昀的藝術風格因其當時的特殊地位,因其善解人意、博學幽默,又因其“所見所記”的寫實手法(《灤陽避暑序》)而獨樹壹幟。
《嶽薇草堂筆記》24卷,約40萬字。包括6卷《灤陽下夏錄》、4卷《所以我聞》、4卷《淮西雜誌》、4卷《姑子聽》、6卷《灤陽續錄》。這本書寫於乾隆五十四年(1789)到嘉慶三年(1798)之間。這本書是紀曉嵐十年心血的結晶,也是紀曉嵐晚年精神世界的寫照。也從某個側面展現了清中葉復雜的時代文化面貌。這本書的材料來自紀曉嵐的親身經歷和他的所見所聞,也來自其他人提供或轉述的材料。小說涉及的社會生活領域幾乎無所不包,從文學士、妓女、乞丐,到三教九流、妖嬈花狐。豐富的生活素材為作家提供了廣闊的思考空間。書中有壹些奇奇怪怪的故事,充滿了因緣、迷信和忠孝節義的封建倫理觀念,但也客觀真實地反映了清中葉的壹些生活現實,觸及了當時的壹些社會弊端,不僅具有重要的認知價值,而且表現出壹定的進步思想傾向。
《嶽薇草堂筆記》中有許多故事篇章,揭露了封建社會官場的腐朽黑暗和道教徒的虛偽卑鄙。比如官員腐敗,漠視人命;有的看起來很紳士,其實滿腦子都是賊和妓女,卑鄙骯臟。這些都直接或間接地反映了那個光怪陸離的時代。如《灤陽之夏》(六)第十回,作者生動地描繪了山中的鬼魅隱士世界,猶如人間,充滿了相互爭鬥和對名利的追逐,揭露了官場的黑暗和腐朽。《灤陽夏錄》四卷中寫道“村中住有二師,皆以道為己任”。他們在公開場合“解剖自己的欲望,用詞嚴謹認真,就像聖賢壹樣”,背地裏卻相互勾結,喪盡良心,謀奪寡婦之地。
此外,《嶽薇草堂筆記》中有許多篇章揭示了下層社會普通人的生活狀況和悲慘境遇。作為乾隆皇帝的文學臣子,紀曉嵐缺乏直面慘淡人生的勇氣,但他忠實記錄謠言的寫作精神和正義感也在壹定程度上透露了他的是非觀和善惡標準。《續灤陽錄》(五)講的是壹件既悲傷又發人深省的事。河北滄州有壹個董華。他家很窮,靠賣藥占蔔為生。“壹個母親和壹個妻子幫她做針線活,但她還是不生火。”又恰逢這壹年又鬧饑荒,讓董家雪上加霜,全家都快不行了。無奈之下,董華不得不“為了生活而娶壹個女人”。在這個故事中,作者並沒有責怪那個“失貞是不得已而為之”的女子,而是加入了壹些同情和理解,真實而生動地展現了當時百姓貧困的社會現實。
《嶽薇草堂筆記》正如魯迅先生在《中國小說簡史》中所說,有“太好議論”、“不安於只是壹部小說,而更感興趣於造福人心”之嫌,但其中許多生動的寓言故事和諷喻故事卻相當生動有趣,甚至能給人以啟發和教益。在《所以我聞》第三卷,我寫了壹個翰林的官員“相見並講學”。也有人認為他“高高在上”,名聲很好。沒想到,他因為沒有及時接受客人的禮物而“郁郁不樂”。如果他失去了什麽,他會數壹數——人物的性格特點和精神世界真的讓人難以忘懷。此外,《聽姨媽的話》第二卷中的《在河裏找動物》等富有哲理的短篇小說,也常常給人耳目壹新的感覺。
紀昀雖然把《嶽薇草堂筆記》看作是《閑時》(灤陽暑假序)的散漫之作,甚至難以與《聊齋誌異》相提並論,但獨樹壹幟,是不可多得的佳作。
紀曉嵐的治學講究的是包容,展現了壹代學者的博大胸懷。魯迅在《中國小說史略》中說他“寬厚待人,寬仁待人,所以他對宋代儒學的苛刻觀察,是違背了他的話。
.....而在非感覺論中,那些在世界上學習但不觀察的人,也每套問題,暴露他們的拘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