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十二總(要)穴的臨床與研究

十二總(要)穴的臨床與研究

十二總(要)穴的臨床與研究

蔡教授的《通經二十腧穴》是根據針灸界流傳的四大通經之歌:"三裏在腹,三裏從腰背求,壹目尋虛,三裏從面口收",並在此基礎上擴展為"三裏在消化養生,三裏從腰背疼痛"等二十個常用穴位。

1頭搜柱虛(肺經)

列確穴是太陰手肺經的絡穴,肺經從此處起於大腸經,大腸經是八脈交匯點之壹,通向任脈。橈骨莖突上方縫線上,腕部1.5寸,取自掌側。主要治療表現在兩個方面:上半部是指治療咳嗽、哮喘等呼吸系統疾病和頭痛、頭暈、落枕等頭部疾病,下半部是指治療尿瀦留(膀胱過任何脈)、提鍋揭蓋、治療日光性坐骨神經痛。根據手的太陰肺經從胸走到手,按指尖方向點穴,用於治療肺部疾病。

雙面嘴和谷物收獲機(大腸)

合谷穴是手陽明大腸經的原穴,起於手。合谷穴對經絡循行的頭面部、五官等壹系列疾病和證候有很好的治療作用。由於實熱之證多見於手陽明經癥狀,合谷亦善治面口病伴瀉。王啟才教授將合谷穴的用穴特點總結為“清熱解表,醒腦開竅”,並特別強調,針灸要達到理想的治療效果,必須使其氣到達病變部位,可采用正確的握手循經、按、刮、彈、通、射、溫灸或熱敷等方法加速,促進針感通過節假日,提升頭面部。其中,循經溫灸可以加速氣的到達。關於合谷穴的位置,有人提出它不僅僅是壹個點,可能有壹定的範圍(該點有固定的位置,其位置發生了變化),即從第二掌骨屈曲的中點到第壹掌骨與第二掌骨的交界處,這對挖掘合谷穴的溫煦本質具有深遠的意義。

腹部三裏(胃經)

足三裏(足三裏)是足陽明胃經的總匯,即“土中之土”,可治療經絡、五臟六腑、表裏之脾、上焦、大腸及相關肝膽等壹系列病證。“脘腹”涵蓋整個消化系統,包括肝、膽、脾、胰,即足三裏穴可優先治療所有消化系統疾病,其他穴位可適當組合,既能補虛瀉實,又能溫清寒,療效和速度不亞於藥物。除了治療消化系統疾病的明顯功效外,古人發現它還具有強身健體的保健功能,獨具特色。有學者總結了古代文獻對足三裏穴的描述以及足三裏穴的現代機制研究進展,指出足三裏穴對消化系統、呼吸系統、免疫系統均有作用。也證實了肺脾為後天之本的臨床價值,為足三裏防治疾病奠定了理論基礎。類似於手陽明大腸經中的合谷穴,對於中上焦實熱證,針刺足三裏時,針點與經絡方向壹致,朝向足,為迎瀉法(以迎補瀉)。

4婦科陰三搜索(脾經)

三陰交穴位於內踝尖上方3寸處,脛骨後緣靠近骨緣凹陷處。它屬於足太陰脾經,是足太陰、厥陰、少陰陰三經的交匯點,意味著足三陰經的氣血物質在此交匯。所謂“婦科三陰交”,顧名思義,對婦科疾病非常有效,如月經不調、婦科白帶過多、經前綜合癥、更年期綜合癥等。,既能健脾補腎,又能滋陰壯陽。除婦科外,對泌尿系統的淋證和男科的陽痿早泄也有突出的治療作用。現代醫學研究表明,陰三經穴的主要功能是調節神經-內分泌-免疫網絡。在臨床應用中,合谷穴也是孕婦的禁忌穴。

5神門助眠(心經)

神門穴是手少陰心經的穴位和原穴,神門是指心經內經的氣血物質交於心經外經,是心經的動力之源。取穴在腕部,掌心向上,取腕橫紋尺側端和尺側腕屈肌腱橈側凹陷處。神門穴有強心益氣、安神降火的功效。主要用於治療失眠、心悸、胸痹、頭暈、癲癇等血心、心神疾病。血心引起的心悸、胸痹常與內關穴、心俞穴配伍,心神異常引起的失眠、頭暈、癲癇常與內關穴、三陰交穴配伍。有人研究認為,針刺神門穴是治療失眠的“壹級主穴”,相當於激活大腦中的壹系列神經中樞來調節睡眠,促進大腦中血清素等神經遞質的釋放。臨床治療心悸、失眠等疾病仍需按照“虛則補之,實則瀉之”的原則進行,針刺手法也根據虛實的不同而變化。

6.肩頸後流在上(小腸)

後溪穴屬於手太陽小腸經,位於第五掌骨關節尺側後方的掌骨遠端橫紋頭紅白肉處。後溪穴不僅是手太陽小腸經的發穴,也是八脈的交會點,專治重痛。由於其經絡走向是從手到頭,治療多見於頭頸肩疾病。因為督脈貫穿大腦,還可以治療精神疾病和急性腰扭傷。有人把自己的穴位總結為活絡止痛、安神醒腦、祛風清熱、息風止痙。後溪穴治療痛證的主要機理是經絡通而主治達;多用穿刺,壹針多點;經脈流轉,脈氣相通;表裏絡脈屬,調神止痛;針灸可以很快緩解疼痛。雖然急性疼痛是主要方法,但臨床上也不乏艾灸治療慢性疾病。

7.尋找背部(膀胱)的中心

衛中穴位於腘窩中部,屬於足太陽膀胱經的合穴和下合穴。足太陽經從始到足的過程中,除了與督脈相通外,還有兩個分支沿腰背部走行,從腎俞進入腰部,而衛中穴位於背部兩個分支的匯合處,可以大範圍疏通腰背部之氣。因此,委中穴在治療腰痛方面明顯優於經絡的其他穴位。和足三裏壹樣,具有雙重功能,既能瀉實,又能補虛。王啟才教授認為,虛實夾雜型腰痛的治療效果,關鍵在於取穴和針灸的方法和技術。虛證腰痛宜補氣海、關元、命門、腎俞,以補益精氣,毫針輕刺,或熱療、艾灸;經驗腰痛者,宜選外陽關、腰痛點、任重、後溪等處,疏通督脈,活血行氣,毫針反復刺瀉,或點刺放血。衛中穴的臨床主要以腰痛為主,但也用於膝關節炎和中風。

8按膈喉(腎經)

趙海穴屬於足少陰腎經,為八脈交匯點,通奇經,為陰中陽穴,具有腎氣匯聚如海的特點。穴位位於腳的內側,在內踝尖下方的凹陷處。它們的穴位用於補腎清熱和調節三焦。主要用於治療胸膈脹滿、咽幹、月經不調、失眠多夢。艾灸和針刺是趙海穴的主要用途,常用的針刺深度為三點。趙海穴配合神脈穴(足太陽膀胱經,引陽橋脈及外側踝尖以下凹陷)具有調和陰陽的作用,常用於治療失眠。

9 .內關心胸胃(心包)

內關穴是手厥陰心包經的絡點,與手少陽的三焦經相連,也是八脈的交匯點之壹,與印偉脈相連,所以可以說壹穴貫穿三經。具有寬胸理氣、和胃降逆的作用,主要用於治療胸痛、胃痛、昏迷等心血管系統、神經系統、消化系統疾病。堪稱防治各種心血管疾病的首選穴位。內關穴有雙向調節作用,如止嘔、催吐;對心動過緩和心動過速有療效。

10肋支溝(三焦)

支溝穴屬於手少陽三焦經,此經五穴的經穴,位於前臂背腕上方3寸,外關穴上方1寸。具有降逆通腑、舒筋活絡的作用,主要用於脅痛、帶狀皰疹、慢性便秘。與陽陵泉配伍,對各種脅痛見效快,是“上下經脈同名配法”的典型代表。有人認為枳鉤穴的主要作用可以概括為理氣,可用於氣機失調引起的疾病。

11筋病陽陵泉(膽經)

陽陵泉穴屬於足少陽的膽經,膽經的關節點和下關節點,八會穴的“筋”會。取穴位於小腿外側,膝關節外腓骨頭下方凹陷處,取穴時下肢微屈。具有舒經活絡、疏肝利膽的作用,是肝膽疾病和多種肌肉疾病的第壹穴位,也是僅次於足三裏的下肢常用穴位之壹。王啟才教授認為,經絡學說的“筋”包括肌腱和韌帶、肌肉和骨骼關節,甚至內臟平滑肌(類似痙攣)和神經系統。比如中醫說男女生殖器是“前陰,筋脈聚於此。”因此,各種內臟痙攣(咳嗽、呃逆、疝氣、石痛、脅痛、腹痛)或腓腸肌痙攣、四肢關節痛或肌肉萎縮引起的不寧綜合征,都屬於“筋”病,是陽陵泉的主要主治。

12肝病太沖(肝經)

太沖穴是足厥陰肝經的第壹要穴,表示肝經的濕氣向上沖。它是經絡的起止點和輸入點,穴位位於足背,在第壹跖骨和第二跖骨交界處前的凹陷處。疏肝利膽是太沖穴的第壹勁。此外,它還具有通經活絡、醒腦開竅、寧心安神、清熱利濕的作用。寒可補灸,熱可強針瀉。有人將腧穴的診斷方法與傳統的四診方法進行對比,發現太沖穴對肝的虛實有診斷價值,太沖穴的逆推法可用於中醫肝病的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