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觀音菩薩為什麽要腳踏鰲魚呢?

觀音菩薩為什麽要腳踏鰲魚呢?

對佛教有興趣的讀者,壹定會發現,在“五十三參”海島圖中,觀音菩薩腳踏鰲背,神態莊嚴、慈祥而又灑脫。  佛經上講,“苦海無邊”。觀音腳踏鰲魚,為的是救苦救難,在汪洋大海中四處巡遊,普渡眾生出離茫茫苦海。  另壹種解釋是:古人認為大地是浮動的,它被擱在巨大的鰲魚背上。這就是所謂“鰲魚托大地”之說。如果鰲魚翻動,則會發生地震,給人間帶來滅頂之災。觀音菩薩大慈大悲,腳踏鰲魚以鎮邪,給人們帶來了平安。  據傳說鰲是海中的大龜。當年***工失敗後,怒氣沖天,用頭觸不周山,把用以撐住天的柱子也撞斷了。眼看天就要塌下來,女媧便斬斷鰲足,作為頂天立地的四根柱子。鰲足如此之大,鰲的體形就可想而知了。關於女媧斷鰲足的神話,古籍中頗多引述。《淮南子.覽冥》說:“往古之時,四極廢,九州裂……於是女媧煉五色石以補蒼天,斷鰲足以立四極。”漢代著名思想家王充在《論衡.談天》中說:“且鰲足可以柱天體,必長大不容於天地。女媧雖聖,何能殺之?”這些敘述,既有對遠古傳說的保留,也有對用鰲足“柱天體”的懷疑。  在《楚辭.天問》、《列子.湯問》等先秦著作中,還有這樣壹個故事:渤海東面不知幾億萬裏,有個無底深谷,其中有五座山,互不相連,隨波濤翻滾上下往返。天帝命令禺強派十五巨鰲舉首戴之,五山才兀峙不動。以後,人們便套用這個故事,用“鰲戴”比喻負荷之重或表示感恩戴德。北周著名文字家庾信在《謝趙王賚犀帶等啟》中說:“花開四照,惟見其榮;鰲戴三山,深知其重。”引用的就是這個典故。  據《觀音得道》壹書記載,鰲魚似魚非魚,似龜非龜,頭生得和龍頭相似,但沒有須,身披壹重厚甲,也有四只腳。平時藏身水底,覓食時浮出水面,大如船只,行動極快。它既能在水中遊泳,也能上岸爬行,憑著鋒利的牙齒和堅厚的甲殼,敢於肆無忌憚地橫行於世。它不僅要吃牛羊豬狗,而且特別喜歡吃人。沿海居民要打打不死它,要避避不開它,實在拿它沒辦法。觀音菩薩得知此事,便找了十萬八千根蠶絲結成壹個羂索,又取寶瓶中的楊柳削成九個倒剌鉤兒,貫在羂索的壹端,再取海濱的沙土捏成壹個人形,九個倒剌鉤兒藏在泥人腹內。看到此鰲出現,便將泥人迎頭摔去。那鰲魚壹見有人吃,便張開血盆大口,囫圇吞下。那泥人壹入鰲腹,立刻融化開來,羂索上的九個倒剌鉤兒紮在它心臟四周,痛得它在沙灘上直打滾。觀音菩薩道:“孽畜在人間已久,不知殘害了多少生靈,理當誅滅。我本慈悲之旨度妳到南海去修行,懺除夙孽,妳願也不願?”說著放松了手中羂索。那鰲魚畢竟有點靈通,連連點頭。於是觀音菩薩便踏上鰲背,航海而去。  觀音菩薩腳下的鰲魚,也是詩人常見的題材。唐代大詩人李白在《猛虎行》中吟道:“巨鰲未斬海水動,魚龍奔走安得寧!”唐代著名詩人間禹錫,也喜引鰲入詩,他在《白舍人自杭州寄新詩因而戲酬》壹詩中有這樣兩句:“鰲驚震海風雷起,蜃門噓天樓閣成。”  鰲魚竟然能踩在觀音腳下,當然是不同凡響了,它被看作是力量的象征。唐、宋時,皇帝殿前陛階上鐫有巨鰲,翰林學士、承旨等官朝見皇帝時立於陛階的正中,所以稱人翰林院為“上鰲頭”。科舉時代,進士第壹名――狀元受到皇帝的召見,所以稱狀元及第為“獨占鰲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