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章句和古本大學有什麽區別?
朱熹,王陽明對於理和知行關系方面有不同的看法。在朱熹看來,世間萬物皆含至理,人需要格物致知,不斷了解世間萬物之理,最終才能獲得聖人之道。他認為知行之間的關系是相互促進,齊頭並進的。而王陽明認為理在人心中,人心本來就含至理。人性本善,人們只需要不斷的正心,反省,使本心回歸原來的面貌,恢復其主導地位,就能獲得聖人之道。他認為知行的關系是壹體的,當妳沒有做過壹件事時是妳並沒有真正了解這件事,只有當妳在做壹件事時才能有對它的了解。所以他把知行看做壹個過程,知識過程的起點,而行是知的具體表現。王陽明對於格物致知的理解和朱熹也有所不同。朱熹對於的知的理解偏向於知識,而王陽明則偏向於壹種對道德的認知,這才有了良知說。總體來說是對於理的理解與看法不同,導致了由此產生的壹些分歧。王陽明的心即理也是繼承了陸九淵的想法,而陸九淵與朱熹在當時也對於理的理解產生過爭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