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心理學實例解析:心理防禦機制如何讓人不焦慮
5、退行這個也是比較原始的心理防禦機制,就是好好的壹成年人忽然表現出幼童的行為來,有點類似“扮可憐”,既然自己是壹個可憐的孩子,那就不需要面對那些責任和壓力了,順便還可以獲得別人的關照,益處良多。當然這也是無意識行為。當事人自己也沒意識到自己有這種退化表現。他就是心態上忽然陷入這種幼稚狀態。比如壹個年輕工程師頭壹次負責壹個爆破拆遷。要是有失誤旁邊的大樓就會被牽連倒塌。工程師基本覺得自己的設計應該沒問題。可是到實施爆破的前夜他越想越沒把握,心理忽然就崩潰了,於是就躲起來了。家裏人到處找他,結果發現他壹個人蹲在浴池裏抱著膝蓋前後搖晃呢。這個就是模仿嬰兒在搖籃的行為。潛意識裏就是說“我是壹無辜的小孩啊。妳們不能讓我背這麽重的擔子啊”。壹個大學生考試前要抱著布袋熊睡覺,可能也會是退行反應。好幾年不尿床了的孩子,在家裏添了個弟弟或是妹妹之後忽然又開始尿床了,也是這個原理。您要是喜歡在論壇裏轉,您可能見過這種人,他沒來由的對別人說些很無稽的惡意評論,或是直接開口罵娘。更極端的,直接貼壹些骯臟惡心的圖片。這些行為,在別人看,完全就是找抽,是很失人格的作為。但當事人樂此不疲。妳越罵他無聊找抽他越來勁。這個其實跟成年尿床的心理類似。他目的就是要招人註意。理想的情況下他應該用建設性的方法招人註意,比如發表有見解的跟貼。但是這位童鞋可能壹時想不出建設性的方法,或者他的心裏發育過程出了點岔子,讓他不能用正常心態處理世事,而是采取退行到兒童狀態的方式來獲取關註,在論壇上的表現就是這種幼稚行為。您可能也註意到,對這種行為,您回帖罵它勸他都不能讓他停止的。因為他目的就是招引註意。您罵它勸他就是註意他,這就等於給他正反饋,給他證明他的幼稚行為確實能招引註意,於是他就更來勁了。所以您如果想讓他歇著,最好的方法就是根本別理他。他招不到希翼的關註,就失去動力,自然就會歇著了。6、合理化類似生活中的文過飾非吧。文過飾非有的是刻意的,那是矯情。有的是無意識的,那是心理防禦機制。酸葡萄心理就是典型的合理化反應。基本特點就是因為發生的事讓自己覺得沒面子,於是就設法把這事說成是正當的,或者至少是無可避免的。比如做菜放多了鹽把菜做砸了,他就說好像這罐鹽比以前那罐要鹹。比如發現大家為壹個孤兒捐款就自己壹人沒捐。於是某壹日聊天他忽然註意到,好多捐款都是被經紀人貪汙的。真正需要捐款的那些人根本拿不到錢。比如偷稅的人被發現了,他就義憤填膺的訴說政府拿著納稅人的錢不幹好事。納稅給政府完全是割肉餵狼。比如酒後駕駛被抓住了,他就列舉聽說的種種故事說警察都是流氓只會欺負老實人。比如有同學從兩千年前的古籍裏發現中醫博大精深,現代西醫根本不能望其項背,雖說兩千年前中華先民人均壽命不到40歲。7、投射這個也屬於比較低級的心理防禦方式。因為自己心中有不容於社會的欲念,覺得自己會被人蔑視。於是自我就來個移花接木,把這種欲念投射到別人身上。所謂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算是這種類型的。說惡心壹點就是把自己的鼻涕甩到別人身上。當然還是得記住他這不是有意識的做法。有意識的做法那是人品問題。作為心理防禦機制的投射,完全是無意識的,他自己根本沒發現自己有這個問題。他是真心覺得別人就是有這毛病。不知道您見過這種人不。他老跟人抱怨這個世界到處是小人。說到警察必然是裝制服的土匪,說到醫生必然是不拿紅包不開藥的流氓。其實這種人很可能就是讓投射機制給“控”著了。問題是他自己都沒意識到。所以您要跟他解釋說其實警察裏面也有好人的,他會特別憤慨覺得您壹定是警察的親戚。有人說心中有佛的人看天下無人不是佛。這話反過來說也壹樣的。心中有鬼的人大概看天下也無人不是鬼。這個就是投射作用。有個心理現象跟投射有些類似,就是好把自己的想法硬塞給別人。弗洛伊德沒說過這個。這是某專家給補的壹條,叫做求同現象。求同跟投射的區別在於,投射現象是因為內心的“壞”欲念怕見光,就把這“壞”欲念放到別人身上,自己仿佛就脫了幹系。求同呢到不是因為心底的“壞”欲念。他就是不管啥想法都要別人跟他想的壹樣。妳要不同意他能跟妳死纏爛打非得說服妳聽他的。這做派看似自我特別膨脹特相信自己洞察天下真理,要從心理動力學角度來看,其實是因為自信不足。因為自信不足,他就特在乎別人同意他或不同意他。要是有人不同意他的觀點他就心中惶恐焦慮,覺得自己是整個人都被否定了似的。所以他斷然容不得別人跟他意見不壹致,就老要跟人死磕,非得把自己的觀點推銷給別人。8、反向生成就是反其道而行之吧。為了掩飾內心跟社會抵觸的欲念,表現出來的就是另壹個極端。比如比如暗戀壹女同學的小男生,可能偏偏對這女生特別傲氣特別挑釁。比如您公司有個人對您問候特熱情禮貌特周到,那說不定他心裏對您特不待見的。可是他的超我知道您是好人啊,對您不待見是不對的。於是他的自我就暗中介入,指使著他特別的對您友好。其實這其中的防禦機制就是為了用這種過度的友好來遮掩他的敵意。敵意遮掩了他就用不著焦慮了。又比如某人心底自卑,但是在家中他卻總是喜歡跟家裏人唱反調,顯得他特別有獨特見解。這看似跟他的自卑怯懦對不上號,但那其實也是因為反向生成機制。他因為自卑,對自己的地位和價值沒有信心。在社會上他不敢大膽表達自己的意見,怕被人否定嘲笑。但是在家裏因為知道家人能縱容自己,不會駁斥自己,於是他的自尊心就過度反彈,家裏人說什麽他都要另說壹套。形式上是在表現自己有獨立見解。但是顯然這種不問情由壹味逆反的做法是不利於適應生活的。實際上是心理防禦機制在起作用,也就是反向生成機制在起作用。再比如,壹個後媽對“前任”的孩子本來沒親情,但是她的超我知道要是對這孩子不好會遭人唾罵。於是就對孩子格外的關照保護,都到了無原則溺愛的程度。又比如內心深處有同性戀欲望但是又很怕被人知道的男同誌,可能就格外的風流好色,到處跟女孩勾搭。但他自己並沒意識到這做派其實是因為同性戀欲望帶來的焦慮。所以他這風流就老改不了。有些電影小說裏有這樣的人物,跟聖人似的狂熱鼓吹禁欲掃黃,涉黃人士見到他就跟老鼠見了貓似的。結果有壹天他意外死在家中,警察到場壹看他手裏捧著壹本花花公子頭上套著塑料袋子。法醫掃壹眼就說他是玩性遊戲玩過火了窒息而亡。那他當初這麽不遺余力的掃黃是不是裝13?其實未必。他也可能就是因為反向生成機制,被自己潛意識的欲念推著要用這種正義凜然的舉動來平撫內心的焦慮。這種反向生成機制,不光是個人身上有。壹個群體甚至壹個國家也會有。比如越是沒有ren權的國家,zf就越是大力宣傳說咱這人權特別有保障,這種就不需要做更多解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