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關於洛陽的歷史故事

關於洛陽的歷史故事

關於洛陽的歷史故事:

伊闕,伊河流域最後壹個峽谷,由熊耳山東端和嵩山西端的懸崖峭壁形成。南接伊川盆地,北接洛陽盆地,是兩大盆地之間的咽喉。因兩山對峙,故稱“壹闕”,因其狀似缺,壹水穿之。

與其他峽谷不同的是,伊闕所屬的兩個盆地幾乎在同壹水平面上,所以這個峽谷幾乎沒有落差。

沂水從較高的山區排出,進入較低的伊川盆地,形成幾個彎道,通過狹窄的邱毅水道緩慢向北流動,最後在洛陽盆地腹部與洛水匯合,形成“羅易河”。羅易河繼續向東北流動,直到盆地邊緣的神地穿過黃土丘陵和山谷,流入黃河幹流。

沂水、洛水滋潤的兩個盆地,土壤肥沃,自流灌溉方便。早在原始社會末期,它們就是兩個著名的糧倉。分散在嵩山周圍的崇部落是開發這兩座糧倉的主人。崇部落以兩座糧倉為經濟支柱,是當時“民族”中最強的。

大約4000年前,由於氣候變暖,西部山區冰雪融化,黃河流域大小河流暴漲,造成了古代歷史上空前的洪水災害。黃河中遊南岸的伊川盆地、洛陽盆地成為重災區。伊河在伊闕以南的伊川匯聚成湖海,洛河在伊闕以北、神帝以南的洛陽盆地匯聚成汪洋。

湖海汪洋淹沒了崇明的家園和良田,阻斷了崇明的交通,威脅了崇明的安全。崇民部落為了生存,在槍酋長的帶領下,與洪水展開了殊死搏鬥。由於治水不當,治水失敗九年,損失巨大。部落聯盟的首領舜依法行事,將鯀處死。

鯀之子禹,為人謹慎,足智多謀,勤政為公,深得民心。為了充分發揮崇部落在治水中的骨幹作用,舜帝命禹繼父為崇部落首領。

禹當了首領後,首先要解決的是威脅隋部落生存的伊洛河洪水。他登上山巔,仰頭望去:伊河被伊闕阻隔,洛河被神堤阻隔,兩個咽喉成就了陸地、海洋和海洋兩個;為了使兩湖消退,必須首先疏通兩個咽喉部位。鑒於伊闕是石質峽谷,神帝是帶土的溝壑,於決定先易後難——先治羅,後治伊。

他帶領許多人來到神地,挖溝渠和山谷,拓寬神地的水道。十天後,洛川的水瀉入黃河,洛陽平原被重新發現。此後,於又出兵伊闕。因為伊闕水道太窄,所以即使把洛陽盆地的湖水抽幹,伊水出伊闕的流量依然很小。用他們的石頭和青銅工具來疏浚和拓寬這個巖石峽谷並不容易!

余傷心之余,徘徊於壹闕山。突然,壹塊大石頭被推了壹下,石頭滾下了山坡,然後就是壹聲巨響!余大吃壹驚,沖到崖底,只見壹個山洞被撞得粉碎。原來,壹雀山下有很多洞穴,密密麻麻地排列在峽谷的底部。由於長期的瓦斯泛濫和風蝕,這些洞穴質地易碎,壹旦受到重創,就會變成瓦礫。

這壹發現讓於激動不已,他立即調動部隊,壹部分人用石錘、銅釬攻打山洞;它的壹部分攜帶礫石,清理谷底。他身先士卒,揮舞大錘,粉碎的聲音震撼了峽谷。

這是中華先民抗洪英雄史詩中扣人心弦的壹幕:

壹個洞穴被摧毀,壹堆瓦礫被運走。壹月之後,奇跡出現了,湖水咆哮著沖出了峽谷!急流帶走了沈積在峽谷中的淤泥,急流撼動了失去喀斯特洞穴基礎的峭壁。斷裂的巖石繼續落入急流中並被沖走。狹窄的伊闕漸漸開闊,久已形成的湖面迅速消退。宜川終於露出了沃土。

伊河像壹條玉帶,從伊川盆地壹直延伸到洛陽盆地,靜靜地流淌在伊洛平原上。

被困在嵩山很久的朝拜者終於回到了羅易平原,恢復了他們的自我灌溉農業。壹年後,羅易平原上莊稼豐收,人丁興旺,呈現出壹派生機勃勃的景象。

擴展數據:

翻開塵封的歷史畫卷。

洛陽從史前的仰韶文化、龍山文化遺址到夏商周,從氏族社會到3000年交替的封建王朝,有著相同的文化淵源。源於洛陽的河洛文化體系影響著中國的文化脈絡。

自夏朝以來,13個朝代在洛陽建都,歷時3000至4000年,積澱了以五大都城為代表的古城遺址,以龍門、白馬為代表的佛教景點,以北莽山為核心的貴族墓地,以傳統文化為內涵的名人故裏。它們都在歷史長河中,歷經風霜雨雪,閃耀著中華歷史文明的光輝。

截止1996年底,洛陽市文物保護單位中,國家級8處,省級54處,市縣級1074處,壹般文物不計其數。僅洛陽出土的文物數量就占河南省的1/3,約占全國的1/13,被稱為“地下文物寶庫”。

它的龍門石窟、五個都城遺址(夏、商、周、漢、魏、隋唐)和白馬寺都是中國珍貴的文化遺產。此外,洛陽的自然資源也是得天獨厚的。正在建設的小浪底庫區、黃河濕地水禽自然保護區和白雲山國家森林公園都是生態旅遊的精品。

漢魏洛陽城與偃師縣、孟津縣相鄰。早在東漢之前,這裏就建有西周。公元25年,劉秀建立了東漢王朝,並再次在這裏建都。東漢以後,曹魏、西晉也在此建都。“永嘉之亂”洛陽城毀於戰火,北魏孝文帝再次遷都於此。

漢魏時期,中國歷史上政治、軍事、民族沖突頻繁。以漢魏洛陽城為背景,既有中原漢臣的雄才大略,又有蠻夷豪傑的雄才大略。文壇上不僅有不朽的篇章,也有影響世界的科技發明。

這壹切不僅豐富了漢魏洛陽城的文化內涵,而且使它不僅在城市遺址中,而且在許多文化和科學遺址中都留在了這裏。

人民網-洛陽?中國最古老的新興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