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中醫藥治療眩暈研究進展

中醫藥治療眩暈研究進展

中醫藥治療眩暈研究進展

張若曈 劉東方

本文從眩暈的病因病機、 中藥治療、 針刺、 穴位埋線治療等方面進行綜述。 總結出中醫在治療眩暈方面療法多樣, 療效顯著, 值得臨床推廣。

1 病因病機

眩暈在中 醫古籍中 已有論述, 《素問· 至真要大論》: “諸風掉眩, 皆屬於肝”, 認為眩暈與肝關系密切。《靈樞· 海論》 曰: “髓海不足, 則腦轉耳鳴, 脛酸眩冒”, 指出因虛致眩。 歷代醫家對眩暈的病因病機各有見解, 朱丹溪主張“無痰不作眩”, 王清任則認為因瘀致眩。 李慧超等[1]認為眩暈之病, 以風、 痰、 瘀錯雜者最為多見, 其主要的病因病機為肝風內 動, 痰阻血瘀, 氣機逆亂, 上沖清竅以致眩暈。 郭誌華教授對眩暈的病因病機進行總結, 認為該病多與飲食不節, 勞傷太過, 情誌不遂, 房勞無度有關, 或因肝陰虧虛不能制約其陽, 或因脾胃虧虛而致氣血不足, 或因腎精不足髓海失充 [2] 。 張懷亮教授主張從風論眩, 認為風是導致眩暈發生的直接致病因素, 既可外來, 也可內 生,同時風為百病之長, 風邪常兼他邪而致眩, 風邪致病最為多見, 是外邪致病的先導 [3] 。 方顯明教授則認為眩暈與“肝風”關系密切, 肝的陰陽失衡可致血虛、 攜痰濕、致瘀血, 上擾清竅或脈絡瘀阻, 血虛無以濡養清竅, 因此在治療中 提倡 平肝熄風等治法, 巧用“風”藥 [4] 。 華榮對臨證經驗進行總結, 認為眩暈的病因病機為肝脾胃失調引起氣機升降失常, 或外感邪氣導致清陽不升、 濁陰不降, 調理氣機為治療之關鍵 [5] 。 若脾胃氣虛, 氣血無以生化, 腦竅失養也可導致眩暈 [6] 。栗錦遷則認為痰濕為眩暈的最主要病因, 若脾運化失職, 清 陽 不 升, 濁 陰 不 降, 痰 濁 上 蒙 清 竅 則 發 為眩暈 [7] 。

2 中藥治療

2. 1 中藥湯劑 歷代的醫學專著記載了許多關於眩暈的治法方劑, 為後世積累了寶貴的經驗。 何慶勇遵循原方比例, 運用澤瀉湯治療眩暈, 療效顯著 [8] 。 段海辰提倡分型辨證論治眩暈, 因痰致眩者應用半夏白術天麻湯和清震湯、澤瀉湯加減; 因虛致眩者用天麻鉤藤飲加減; 脾胃虧虛、氣血不足者可用生脈飲合歸脾湯加減; 腎精不足者運用杞菊地黃丸加減療效顯著 [9] 。厲啟松等 [10] 以苓桂術甘湯合真武湯治療內 耳眩暈取得了較好療效。 劉朝燕 [11] 選取 74 例眩暈患者進行臨床研究, 采用黃連溫膽湯治療 37 例眩暈患者, 總有效率達 97. 30% , 說明黃連溫膽湯加減治療眩暈療效顯著, 可改善患者生活質量。 在臨床辨證治療中, 不但經方得到廣泛應用, 自擬方也在治療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韓天生等 [12] 自擬溫陽利水舒經方治療眩暈, 與西醫常規治療的對照組相比, 總有效率達 96. 67% , 結果表明此方治療眩暈療效顯著, 可廣泛用 於臨床。 鄧振興等 [13] 觀察益氣定眩方治療眩暈的臨床療效, 對照組給予尼麥角林片, 每次 15 mg, 每日 3 次口 服; 治療組給予益氣定眩方治療。 治療組與對照組的有效率分別為92. 98% 、73. 68% , 且治療組 LDL-C、 血流平均速度較前改善明顯, 說明益氣定眩方治療眩暈有較好療效, 並能降低動脈硬化風險, 減少腦血管疾病的發生。 袁兵等 [14] 自擬填精益氣方治療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性眩暈患者 64 例, 治療後患者雙側椎動脈、 基底動脈血流速度改善, 眩暈癥狀緩解, 取得了較好的臨床療效。

2. 2 中藥註射液 中藥註射液是單味中藥或中藥復方的提取物, 有效成分濃度高, 在臨床上應用廣泛, 眩暈的治療提供了新的思路。 治療眩暈的中藥註射液大部分具有擴張血管、 抗氧化、 降低血黏度、 抗動脈粥樣硬化的作用。 陳靜等 [15] 開展多中心隨機單盲對照試驗來評價天麻素註射液治療眩暈的療效及安全性,治療組和對照組各 120 例患者, 治療組予天麻素註射液治療, 對照組予鹽酸倍他司汀註射液治療。 療程結束後, 治療組患者的眩暈癥狀臨床控制率和有效率高於對照組。 黃芪補中益氣, 可治氣虛、血虛之證。 黃芪可降低血小板黏附, 修復血管彈性, 擴張血管, 具有改善血流速度的功效 [16] 。 葛軍等 [17] 將 60 例頸性眩暈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 對照組予參麥註射液治療, 治療組加用黃芪註射液, 觀察發現, 治療組總有效率為 96. 67% , 且無復發, 眩暈癥狀基本消失, 惡心、嘔吐等伴隨癥狀也得到有效緩解。 鄭素平等 [18] 應用紅花黃色素註射液治療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性眩暈的臨床療效確切, 且治療前後患者的血常規、尿常規及肝功能檢查未發生異常, 且無其他嚴重不良反應發生,可以說明該藥治療眩暈有較好的療效。 現代藥理研究發現, 醒腦靜對神經細胞的雕亡有直接影響, 可清除自由基, 發揮抗氧化作用 來達到治療效果 [19] 。 董文韜等 [20] 觀察醒腦靜註射液和長春西汀治療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性眩暈的臨床療效發現, 醒腦靜組總有效率95. 56% , 生活質量評分明顯升高, 眩暈癥狀評分明顯降低, 並且無不良反應出現。 因此, 醒腦靜註射液治療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性眩暈有較好的臨床療效, 安全性較高, 值得臨床推廣。 張松青等 [21] 在西藥常規治療基礎上聯合血塞通註射液治療眩暈患者 72 例, 治療組總有效率(88. 9% ) 高於對照組(73. 5% ) , 並且 2 組患者均未出現不良反應。 王新琳等[22]為了系統評價丹紅註射液對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性眩暈的治療效果及安全性, 檢索了 CNKI、 PubMed、 萬方等數據庫中文獻發現, 與西藥組比較, 丹紅註射液治療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性眩暈的臨床總有效率提高, 椎-基底動脈血流速度改善優於西藥組。 血塞通註射液的化學成分為三七總皂苷, 具有改善血液流變性、 改善微循環、 降血脂等作用, 從而使腦血流得到改善 [23] 。 該藥物還能夠抑制細胞鈣的釋放, 避免其內流, 以此改善患者腦部血液的循環效果。 秦星 [24] 將 104 例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52 例) 和研究組(52 例) , 對照組采取常規的鹽酸倍他司汀註射液靜脈滴註治療, 研究組在常規治療的基礎上給予血塞通註射液治療, 結果表明, 研究組的眩暈程度評分和臨床治療總有效率均優於對照組。

2. 3 中成藥 中成藥與中藥湯劑、 中藥註射液相比,具有服用方便、易於保存等優勢, 適用於癥狀較輕或需要長期治療的患者。 天舒膠囊以川芎、 天麻為主要成分, 對治療肝陽上亢引起的眩暈療效較好。 王琦等 [25]采用天舒膠囊治療 30 例偏頭痛性眩暈患者, 對照組予氟桂利嗪治療, 經過 3 個月治療後,2 組患者的總眩暈發作次數、總眩暈時間及眩暈嚴重程度均降低, 治療組降低更顯著, 並且 2 組均未發生嚴重不良反應。 痰濕中阻型眩暈是眩暈中常見證型, 眩暈寧為中藥制劑, 由澤瀉、白術、茯苓、半夏、女貞子、墨旱蓮、菊花、牛膝、陳皮、甘草等組成, 具有健脾利濕、 滋腎平肝的功效。 劉靜等 [26] 探討眩暈寧治療後循環短暫腦缺血發作的療效, 對照組患者予西醫常規治療, 治療組在此基礎上加用眩暈寧片口服治療, 治療 10 d 後, 治療組總有效率為 98% , 後循環血流速度加快, 血供得到改善, 患者的眩暈癥狀明顯緩解。 中醫認為眩暈的病機虛實兼具,證候表現虛實夾雜, 從單壹病機論治往往難以取得理想療效。 謝頌揚 [27] 選用養血清腦顆粒治療觀察組腦供血不足性眩暈, 與對照組(西比靈治療) 相比, 觀察組總有效率 (97% ) 高於對照組 (68% ) ,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血流速度得到提升, 患者眩暈癥狀得到明顯改善。

3 針刺治療

針刺是中醫療法的壹部分, 具有起效快、 操作簡單、不良作用小等優勢, 更易被患者接受。 李靜等 [28]探究針刺治療眩暈的臨床療效, 對照組予以常規西醫治療, 試驗組在此基礎上予以針刺治療, 根據辨證論治, 針對氣虛、陽虛型眩暈選用不同穴位, 治療後試驗組患者眩暈癥狀緩解, 改善了患者生活質量。 向璟伊等 [29] 采用益腎活血針刺法治療頸性眩暈, 40 例眩暈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為 97. 5% , 且無不良反應發生。曲良等 [30] 從虛論治眩暈, 以針刺囟會穴為首, 次針百會, 結合率谷、養老、 支正穴通達肝膽三焦, 中脘、 足三裏等補益脾胃以補後天, 太沖、 太溪滋肝補腎, 取得了較好的臨床療效。 鐘林曉 [31] 對氣血虧虛型頸性眩暈患者進行針刺治療, 研究組 45 例患者針刺大椎、 頸夾脊、百會、風池等, 總有效率為 95. 56% , 說明針刺治療眩暈效果顯著, 並且操作簡單, 安全性高。 呂 甜甜等 [32] 采取“醒腦開竅”針刺法治療精神性眩暈, 通過選取頭部穴位使陽氣通達, 配合軀體穴位, 以達到陰陽平衡的目 的。 治療組患者 DHI 評分、 HADS 評分均有改善, 並且優於對照組, 因此通過針刺可改善精神性眩暈患者癥狀, 提高生活質量。

4 其他療法

除了中藥、針刺等治療方法外, 中醫特色療法如耳穴壓豆、穴位貼敷等因其具有無創、 方便、 療效顯著等優點, 在臨床中得到廣泛應用。 姚恒帽等 [33] 觀察耳穴壓豆治療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性眩暈(瘀血阻竅型)的效果, 對照組予西醫常規治療, 研究組在對照組基礎上予 耳穴壓豆治 療, 治 療後 研究組的 總 有效 率 為97. 06% (P 0. 05) , 且患者住院天數較對照組減少。由此可看出耳穴壓豆可以緩解眩暈癥狀, 具有康復快、效果顯著等優勢, 值得臨床推廣。 羅建等 [34] 研究電針治療寰樞關節紊亂型眩暈, 治療組用電針治療, 對照組采用口服鹽酸氟桂利嗪膠囊治療, 治療組總有效率為 87. 8% (P 0. 05) 。 反映出電針治療眩暈的療效優於西藥。 鄧正明等 [35] 采用自 擬中藥方對風池穴和翳風穴進行穴位貼敷的方式治療眩暈, 治療後試驗組患者總有效率為 91. 0% , 高於對照組的 89. 0% , 試驗組DHI 較對照組下降更明顯。 胡旭光等 [36] 探討推拿與倍他司汀片治療頸性眩暈的臨床療效, 觀察組的總有效率為 94. 29% , 明顯高於對照組, 推拿治療能提高眩暈量表評分, 有利於患者恢復 健康 , 療效優於西藥組。張帥 [37] 采用穴位註射治療頸性眩暈, 其有效率高於針刺治療組。 穴位註射法操作簡單, 療效確切, 可以在臨床中推廣。 李珍等 [38] 應用穴位埋線方法, 將醫用羊腸線傳入針管, 根據不同穴位和進針角度而決定該穴的實際進針點, 得氣後邊退針邊推芯, 使線體到達穴位中心的肌層, 然後快速出針, 壓迫或包紮止血, 治療組的總有效率 93. 75% , 對頸性眩暈的療效顯著, 作用 持久。 盧彩鳳[39]采用小針刀療法治療頸性眩暈, 治療後有效率高於對照組, 眩暈障礙評分降低, 具有較好的療效。 在臨床中小針刀與整脊手法聯合治療眩暈也十分廣泛。 聶建軍等 [40] 應用整脊手法配合小針刀治療頸性眩暈, 其療效優於單純整脊治療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有效改善了患者眩暈、頭痛、視物模糊等癥狀。

5 小結

眩暈的病因繁雜, 證候常有虛實夾雜, 臨床表現復雜多樣, 中醫從整體出發, 辨證論治, 常以中藥配合針刺、耳穴壓豆、 穴位埋線等療法, 取得了 顯著的療效。臨床上壹些眩暈患者經過西醫治療後效果欠佳, 中醫的辨證論治則能發揮其優勢, 但在臨床觀察中多為小樣本試驗或個案舉例, 存在缺乏統壹的療效評定標準、未設立對照組等問題, 因此建立科學的試驗設計, 尋找可行的觀察指標, 確定療效評定標準在今後的科研中需要引起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