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熏療法是壹種古老的疾病防治手段,最早可追溯到原始社會。在原始社會,人們用樹葉、柴草等點燃熏烤某壹部位,發現可以起到減輕或消除病痛的作用,這可能就是煙熏法的起源。
在醫學著作中對煙熏法的記載最早當屬《五十二病方》,該書記載了用熏洗治療癇癥、痔瘺、燒傷、瘢痕、幹瘙、蛇傷等多種病癥。如僅痔瘺就有直接熏、埋在席下熏、置於容器中熏、地下挖洞燔藥坐熏、藥物燒煙等多種方法。
煙熏療法在秦漢時期也有了壹定的運用。馬王堆壹號漢墓出土的熏籠器具是能看到的最早熏籠實物。
《內經》有“寒者熱之、熱者寒之……摩之浴之”(“浴之”即熏洗法)的論述。漢代張仲景《金匱要略》中有燒雄黃取煙熏肛門來治療狐惑的記載。華佗更是將熏洗療法用於腸胃的外科手術中。
清代外治宗師吳尚先(吳師機)所著的《理瀹駢文》,對熏洗療法作出了重大貢獻。該書對熏洗療法的理論基礎、作用機理、辨證施治、藥物選擇、使用方法、主治功效、適應病癥、註意事項等,都從理論上進行了較為深入系統的闡述。使熏洗療法在幾千年臨床應用的基礎上上升到理論的高度,並在其理論的指導下創造性地將熏洗療法應用於臨床,使熏洗療法發展到更臻於完善的地步,這是熏洗療法歷史上的壹個裏程碑。
建國以來,中醫藥事業有了很大的發展,尤其是90年代以來,熏洗療法得到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已經成為治療某些疾病的常用方法。
煙熏法是用壹定的藥物燃燒後產生的煙氣上熏,借助藥力和熱力,達到殺蟲滅菌、止痛、止癢、驅除穢濁惡氣的壹種治療方法。煙熏法是利用藥煙的滲透性和皮膚的吸收功能,通過熱力與藥力聯合作用於肌表,內傳經絡臟腑,達到祛邪扶正,疏通氣機,調理臟腑,以及殺菌止癢、清熱解毒的目的,本法不僅用於某些皮膚病、外科瘡瘍腫毒等的治療,也常用於空氣消毒。含有藥性的煙氣熏病竈時,刺激體表局部,使局部血管擴張,血流加快而改善周圍組織的營養,起到消炎退腫的作用;藥物作用於局部,通過神經反射激發機體自身的調節作用,使機體產生某些抗體,從而提高機體的免疫力;此外,利用藥物的溫熱性能,可起到溫通經絡,行氣活血,祛濕散寒的功效。通過對經絡的調整,達到補虛瀉實,促進陰陽平衡,起防病保健的作用。
中國芯本草灸(又名百草香灸)即為煙熏療法,釆用類似於吸香煙的方式,將煙霧吸進肺裏,煙霧通過滲透毛細血管延伸到全身,迅速打通全身微循環,解決微循環障礙中的淤堵問題;快速清理人體體液中的垃圾,分解排出體內長年積累的血液毒素,加快血液循環的速度,對全身每壹個細胞做香灸,讓細胞充滿氧,從而灸活全身的細胞,讓我們身體盡量達到健康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