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證明:
壹、多數學者認為,以偃師二裏頭遺址命名的“二裏頭文化”(包括二裏頭類型和東下馮類型)和豫西地區的“龍山文化”是探索夏文化的主要對象,並對夏文化問題發表了各種看法。惟因缺乏文字等直接證據,學術界對哪種遺存是夏代文化還沒有形成***識。
二、據傳宋代宣和年間臨淄出土的壹組春秋時期青銅器叔夷鐘。有壹段銘文同西周以來文獻中關於夏和殷(商)是前後承替的兩個王朝、‘殷革夏命’的說法完全壹致,成為兩周史籍有關夏王朝記載的有力佐證”。
三、2002年面世的遂公盨屬西周中期,其上有“天命禹敷土,墮山浚川”的字樣。銘文記述大禹采用削平壹些山崗堵塞洪水和疏道河流的方法平息了水患,並劃定九州,還根據各地土地條件規定各自的貢獻。
擴展資料:
現代考古學剛剛開始時,徐旭生先生為了追尋夏代的所在,也不斷地在豫、晉東面交接處大範圍地尋找。在偃師二裏頭文化遺址的發掘中,考古學家發現這是壹個屬於復雜***同體的都城,城址很大,出土的文物數量眾多,而且內容復雜,包括冶鑄青銅的遺存和相當數量的小麥殘跡。
2013年中國考古重大發現之中,有距今四五千年的甘肅張掖西城驛遺址,它出土了冶鑄青銅的煉渣、尚待加工的玉材和不少麥類遺存。考古學家認為,那時的河西走廊已經是東西貿易和文化交流的孔道。
這壹發現顯示,二裏頭文化已經吸收了中亞、西亞的文化成分,引進兩河古代文化培植的麥類,增加了糧食供應的多樣性;尤為重要的是,二裏頭文化還掌握青銅的冶鑄技術,這必定提升了這壹文化的經濟和軍事實力。
考古學家們認為,偃師二裏頭遺址所在就是夏代的首都。從黃河三角洲的頂端壹直到關中,包括山西運城的平原,這壹個族群***同體占有的地方不小。
這壹地區,就是後世所謂的“中原”。從夏代開始到商、周,這三個復雜***同體的連續發展都以這個地區作為基地。這是中國歷史上第壹個核心地帶——從“中原”這兩個字就可以意識到,從那時以後,這壹片平原就是中國的中心。
百度百科-夏朝
人民網-夏朝的崛起